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一本好看的书——读《季羡林传》■郝雯霞不读书的生活是真正凄凉而寂寞的。书能够抵御心灵的寂寞。我想说的是,你应该挑一本好看的书来读。我用了四天的时间读完了这部60多万字的《季羡林传》。我感到精神振奋,觉得认认真真地做人和认认真真地做学问是人生中非常美好...  相似文献   

2.
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害怕和尚在一棵桑树下连住三宿,就会产生留恋之情.修行之人尚且如此难绝尘缘,更不用说在德国羁旅十年、并视哥廷根为第二故乡的季羡林了.可是当真正的故乡向他招手时,季羡林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归了.<德国印象>一书不仅是季羡林先生对这段留学生活无限怀念的忠实记录,更是季先生爱国爱家深挚情怀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明红 《档案天地》2007,(6):28-29
季羡林老先生的寓所在北大未名湖畔朗润园。他家里除了书.便没有更多的空间了。他是为书而生.为知识而活的人.用季老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求知。”  相似文献   

4.
北大教授季羡林老先生作为几十个春秋治学生涯过来人,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过:“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的确,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我们三口之家和书、和书的大本营——上海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面对600余册家庭藏书,面对人手一张的上海图书馆的借书卡,面对闲暇之时“泡”在上图一整天,只要有书作伴,就有无穷乐趣。我家虽然在经济上尚不够“腾飞”,但在精神世界却是富有的。  相似文献   

5.
牧岭 《北京档案》1999,(2):22-23
大凡名人和学者都不是我们普通人所想象的是“书呆子”或“工作狂”,其实,他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爱好:季羡林喜欢养荷,周汝昌喜爱收藏,金克木喜好下围棋,(自个儿下,从不与人对弈),而清华园里的张维先生热衷于网球,如果你在清华校园里看到一位身材略胖面目和善的...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首批百册面世(摘自《人民日报》1995年11月27日)周庆中季羡林教授任总编纂、海内外近百位专家协力编英J《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首批成果面世。这首批书属子部,近百册,由齐鲁书社采用原版影印,精装出版。首都学术界及全国有关高校、图书馆...  相似文献   

7.
吴宓(1894-1978),曾名玉衡,小名陀曼,字雨生(又作雨僧),别号藤影荷声馆主,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一生桃李满天下,被誉为"教授的教授",有"才子"、"诗人"之称,钱钟书、曹禺,李健吾、吕叔湘,张俊样、季羡林、李赋宁等都曾是他在清华大学外文系培养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图书情报知识》2008,(3):F0003
2008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子舟教授撰写的《图书馆学是什么》一书。该书是北大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之中的一种。这套丛书由费孝通、季羡林、厉以宁等为顾问,分别邀请26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国内知名专家执笔,阅读对象主要为人文社会科学爱好者。丛书自2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2006,(8):12-12
与季羡林、金克术、邓广铭并称“未名四老”的国学家张中行,2月24日因呼吸系统衰竭辞世,享年97岁。如今这“四老”中唯有季羡林还在世。  相似文献   

10.
由季羡林先生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纪学人文丛”是一套学术与文化价值含量很高的丛书。从书收人了季羡林、钟敬文、金克木、周振甫、蒋孔阳、贾植芳、王朝闻、张中行八位学者的学术文集。他们都是我国当代人文学术界涵泳古今,贯通中西的著名学者,各自在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卓有建树、“世纪学人丛书”以自选集的方式集户展示了他们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抒陈了他们漫长的学术生活中的心得与体验。_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在迎接新世纪到来之际,对于进一步弘扬祖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u建设,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堪称…  相似文献   

11.
一 这里有一封王国维的信,全文如下(标点为笔者所加,格式仍其原样): 剑峰先生大人函丈:去秋曾荷 赐书,适以长子之丧,赴沪料理,比北归后,方得拜读.  相似文献   

12.
季羡林多次以崇敬的心情提到恩师陈寅恪,先后写了《回忆陈寅恪先生》、《纪念陈寅恪先生》等章,表示对陈寅恪的敬仰和怀念。季羡林为何念念不忘学界大师陈寅恪呢?  相似文献   

13.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一副枯守青灯黄卷、寂然了无生趣的“老僧入定”形象,实则不然,生活中的季羡林幽默豁达、兴味盎然,一派乐天知命、风光月霁的样子,时常演绎出一些让人捧腹的“笑话”. 2007年9月,季羡林从医院回到位于北大朗润园十三公寓一楼的寓所.当离家三年多的季羡林回家时,家里养的那只波斯猫一眼就认出了阔别的“老友”,纵身一跳,跃入“老伙计”季羡林的怀中.面对此景,季羡林感动得热泪盈眶,季羡林遂对身边的人说:“谁说猫猫是白眼不认人,应该平反啊.”过了几日,便是中秋节,季羡林又去了趟莫斯科餐厅.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下,莫斯科餐厅以它华贵的气派、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给当时的北京上流人士,留下了如痴如醉的回味.季羡林此去,不过是像一歌词唱的“回到往日好时光”.据说,季羡林在“老莫”享受了1杯啤酒,外加1份冰淇淋.消息传到季羡林的好友任继愈耳里,他急忙给季羡林打电话,劝他以后千万别再随便吃冰淇淋之类的东西,当心弄坏了肚子.季先生听后风趣地回答:“放心,我是属猪的,吃什么都没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伯3303号一张写经的背面有印度制糖法的残卷,王重民先生《伯希和劫经录》作了著录,季羡林先生在《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人中国的敦煌残卷》(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收入《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中,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一文中作细致的录文后又详加诠释。季先生录文极细致准确,且加标点,为便讨论,具引如下。当时季先生有疑而后已解决的问题,或笔者略有不同的看法,于括号中用“引者按”的形式加以说明。 西天五印度出三般甘 (蔗); 一般(这里写了一个字又涂掉)苗长 八尺,造沙唐(糖)多(以上第…  相似文献   

15.
阿福 《新闻世界》2006,(4):34-35
“都市柴门”里的布衣学 张中行出身河北香河农家,性格颇具幽燕之士的宽厚豪爽。一生博学多识,造诣深厚,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并称为“未名四老”。张中行生前与启功季羡林等“国宝”级大师过从甚密,启功称他为“老夫子”,他称启功为“元白上人”,季羡林评价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大抵是指他的学识修养品格.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杨庆武 《新闻窗》2007,(2):12-13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学界泰斗、北大教授季老这番话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首次大规模影印英文原版的西方学术经典《西学基本经典》在新世纪之初诞生了。这套书由季羡林、费孝通等39位中国一流西学专家分类选目 ,共10类100种 ,专家说 ,它们“铸就了有史以来西方文明的全部灵魂”。在策划和制作这套丛书的过程中有不少业内朋友用好奇、甚至疑惑的口气问 :你们为什么策划这样的书?如今的社会英文有人读吗?经典有人读吗?100本一套的丛书有人买吗?学界人士虽深知这套书功德无量 ,却也暗自为我们捏了一把汗。作为这套丛书的参与者 ,笔者将丛书诞生的始末由来作一介绍 ,以供…  相似文献   

18.
推荐理由季羡林先生1935年8月31日离开北平,1946年5月19日返回上海,在远隔万里的德国留学十年。十年羁旅,万里投荒,季羡林的经历堪称现当代留德学人的代表,也是当代中德文化学术交流史的典型个案。尽管早在1988年季羡林创作有自传式回忆录《留德十年》,但按照当下学界"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的理念,还是期待着季羡林日记的早日问世。未曾想到,直到作者去世及其全集与文集大量出版的2014年,《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1934—1946)》这一手资料才  相似文献   

19.
季羡林先生是学术大家,他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怎样读书的?又是怎样治学的?他的读书和治学经验是什么?他眼中学术界前辈们的治学经验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我喜爱的书     
<正>我看过一些名人所列的自己喜爱的书的名单(书目),所列之书大多为中外名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写过《我最喜爱的书》一文,文中所列十类书,有所与众不同,这十类书是:司马迁的《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对大多数人而言,李煜的词、纳兰性德的词,较难进入“最喜爱”范围,但季先生却将其列入“最喜爱”之列,说明他有与众不同的独特审美观与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