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陶存煦(1913—1933),字誾孙,别号天放,江南人才名镇绍兴陶堰镇人。高祖陶琴士,为绍兴陶泰生布店主人,布业巨商。祖父陶守次,自幼喜读书,又好藏书,藏书楼名寒梅馆,藏书画达四、五万卷。存煦幼颖悟,八岁入爱吾庐就读。十四岁考入越材中学。十七岁时,秉承家训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从唐文治、钱基博等国内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代编纂的类书,三国曹魏有刘邵等编的《皇览》,晋有陆机等编的《要览》,北齐有祖珽等编的《修文殿御览》,隋有杜公瞻撰的《编珠》,唐有欧阳询、裴矩、陈叔达等奉勃编纂的《艺文类聚》,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徐坚等奉勅编的《初学记》,宋有李防等奉勅编的《太平御览》,王钦若、杨亿等奉勅编的《册府元龟》,王应麟编的《玉海》,元有王莹编集的《群书类编故事》,明有姚广孝、解缙编纂的《永乐大典》等。而清代陈梦雷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是迄今流传下来的最大一部类书。  相似文献   

3.
斯卡尔梅达在此不经意地描述了很少有人留意的一个文学现象,那就是: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传染病,即使天性中具有写作才能的人,没有这种传染,也不会发生实际意义上的写作。  相似文献   

4.
许桂林《穀梁释例》、柳兴恩《穀梁大义述·述日月例》皆是述《穀梁》日月例之作,但二者同中有异,异大于同。就其同而言,二者皆认为《春秋》时月日书写具有书法、义例,而非阙文。二者之异则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许桂林重在《春秋》时月日书写之"特例",意在驳后世脱文之说;柳兴恩则重在重构"穀梁学"体系,故无论是"特例"还是"正例",都是《述日月例》核心所在。第二,许桂林通过《穀梁》时月日例探求孔子之褒贬;柳兴恩则是以孔子大义为前提,将《述日月例》纳入"穀梁学"体系中来考察。  相似文献   

5.
战泳霖 《青年记者》2017,(21):98-99
跨文化传播活动自古就有,而对其的系统研究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被公认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被誉为“跨文化传播学之父”.书名“无声的语言”点明了全书的中心思想:人们不需借助语言即可交流.本书考察了语言之外的其他文化系统,首次为跨文化传播中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搭建了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
徐斌  何啸 《新闻实践》2005,(6):F003-F003
人世间,最值得称颂和讴歌的是什么?恐怕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母爱!母爱,是人类本性中至善至美的情感;《母爱》,是一幅感动了千万人的照片的名字(见右图)。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电影百年纪念之际,《无极》出现了,它的意义并非在于作品的内蕴,而在于影片中渗透着许多电子游戏的元素,从而为后者的融入电影创作提供了一个可供讨论的文本。而《无极》一类电影的出现,对于当代中国电影史的代际叙事理论也具有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梁总之于《广告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我想肯定曾经在广告圈子里许多广告人的脑海中闪现过。因为,在《广告人》操持的大事小事中,君不见,总会有梁总坐镇中军,替我们观敌瞭阵,运筹  相似文献   

9.
拿起新一期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看到封面上题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创刊20年出版200期"的标题,心中感慨良多,既为自己钟爱的刊物欢欣鼓舞,同时又满怀感激。从大学到硕士再到博士的求学经历中,对于我这个在学术道路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奋力钻研的研究生而言,  相似文献   

10.
每次打开抽屉,看到里面那厚厚的剪贴本、金灿灿的三等军功章和一个个鲜红的荣誉证书,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我的无声老师———《新闻爱好者》。两年的新闻路上,是她一直在背后默默地帮助我、支持我,伴我一步步走向成功。2000年的冬天,我写的一篇演讲稿《家和万事兴》被团新闻干事看中,于是便把我从连队“挖”到了团政治处报道组,任专职报道员。从此,我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我底子薄,方法掌握不够,前几个月“夜车”开了很多,工夫也下了不少,可寄出去的稿件却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看着别人的稿件一篇篇都变成了…  相似文献   

11.
宋小妍 《今传媒》2012,(8):92-93
华语影片《如果·爱》是香港导演陈可辛初次进军内地市场的试水之作,用"陌生化"手法巧妙地将最具形式感的歌舞元素嫁接在《如果·爱》当中,把关乎人类普遍情感的爱情片放在镜式文本的套层结构中展开。影片建构在文本间的相互折射与照应,使得它更为直观地呈现出当代华语电影的镜像迷宫。香港电影与香港导演正在这座镜城中经历着"内心的流徙",经历着逃离、迷惘、质疑和异化,无奈而无助地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乃至个人经历放逐为他者眼中的观照行为。  相似文献   

12.
甄虹华 《大观周刊》2012,(46):25-25
在该篇论文中,我试图以个人的看法说明于连并不只是像大多数人为的是一个所谓的野心家、阴谋家,是一个虚伪阴险的人,换个角度看于连这一人物形象,我们会发现他有才能、智慧,他是一个在情感的世界里和仕途上都很幸福的有能力的勇士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有人赞颂某某优秀播音员"播的真好、播的真深、播的真精彩"!那么,为什么优秀的播音员能赢得这样的赞扬呢?究其原因,是他们内功深厚——对稿件理解感受得深。修养极深的老播音员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理解感受的有多深,表达的就  相似文献   

14.
“小叶,家里有事不要闷在心里,要及时向组织汇报。这是今晚9点钟的火车票,你准备一下,我派车送你……”报道员叶大勇望着主任渐渐远去的背影,忍不住热泪盈眶……去年7月初,新战士叶大勇被政治处主任慧眼识珠,挑选到团报道组担任专职报道员。可他还未来得及品味一下从摸爬滚打的训练场到团机关当报道员的那份喜悦与兴奋,就接连收到了家中三封“父病重,速归”的加急电报。“怎么办?请假回家,自己是新兵,又刚刚调进机关。按条令要求,第一年新兵不能探家;按‘情理’初到新单位,也不应探家”。小叶拿着沉甸甸的三张电报,思前想…  相似文献   

15.
《徐州续诗徵》署"铜山张伯英勺圃选、徐东侨惠伯编次",张伯英名扬四海,而徐东侨却名不见经传,生平行迹难觅。依据张伯英相关"手迹",并结合其他史志文献,考证出徐东侨生于1871年,卒于1943年,与张伯英昆仲弱岁缔交,老而弥笃。徐东侨尝协助张伯英编纂《黑龙江志稿序》,对《徐州续诗徵》的编次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开头语笔者在《中国文化》48号上(见大塚汉文学会1990年6月)发表了《阳休之与祖鸿勋——与陶渊明之间的距离》一文,其目的在于考察陶渊明在北朝的影响。这里想就陶渊明在南朝的影响和评价的问题试作探讨。特别是想就颜延之的《陶徵士诔》,考察一下其制作的动机。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曾祖父叫颜含,官为东晋右光禄大夫、西平县侯。性格质实刚健,于王导、桓温等权贵也不屈从。祖父颜约(含的最小的儿子)任零陵太守,与历任黄门郎、侍中、光禄勋的长兄颜髦、任安成太守的次兄颜谦一起,都有“声誉”。父颜显(《宋书》卷七三、《南史》三四作顒)终于护军司马。  相似文献   

17.
国学大师柳诒徵主持江苏省国学图书馆二十余年,精心治馆,整理旧籍,最早编辑出版了大图书馆馆藏总目,创办了《国学图书馆年刊》,名声大振,号称“江南之冠”.《国学图书馆年刊》是国内创刊时间较早、连续出版时间较长的图书馆馆刊.论文就如何正确评价《国学图书馆年刊》在近代图书馆刊物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剖析了《国学图书馆年刊》的特色,阐明了其价值和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坐在家里看电视片比在影院看电影惬意随便,看立体片比平面片逼真,彩片比黑白悦目,有声片比默片悦耳—…·。但在无电视、立体、彩片、声片的时代,看无声片会怎样呢?《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告诉了我们:“此时无声胜有声。”默片的效果完全可以像古代王冕画荷、梅兰芳唱戏所引发出来乡邻的惊叹、外国人叫绝那样的艺术效果,因为它突如其来地在思想、情感、审美等方面给人们打开了一个或者说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这又是鲁迅的《社戏》描写的乡下儿童对社戏的焦灼、期待的心情所不可比拟的,它的陌生感在量和质上又…  相似文献   

19.
王映之 《新闻世界》2014,(10):151-152
戴上耳机,关掉一切光源,将自己置身于黑暗中感受这部电影。当周遭的一切与眼前的宇宙融为一体时,耳畔传来的声音是那么真实。电影不再是电影,是一场伴随主人公生死沉浮的旅程。我们对于外太空毫不了解,因为陌生所以恐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像婴儿依赖母体一般,在孤立无援的太空中期待回到地球母亲的怀抱。《地心引力》凭借独特的听觉效果将观影者包裹其中,传达声音的手法十分自然,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20.
《鏖兵台儿庄》是一部71年来我所看到的有关台儿庄战役最完整、最真实、最有分量、最具可读性的作品。全书层次分明,记叙详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战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