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寻根认祖是人类的共性之一,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类记录祖先、认同祖先的意识,久已有之。超越了族别与国界,各个民族都有这种传统。世界各地都有自己形式的家谱。中国家谱记载的内容与西方家谱不尽相同,中国家谱通常记述了家族的兴衰,如世系繁衍、人口增减、居地迁徙、婚姻状况,以及重要成员的社会地位、文化著述,  相似文献   

2.
家谱与档案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根祖文化源远流长,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是所有炎黄子孙不变的情结。改革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子纷纷归国寻根,而寻根问祖最直接、最权威的依据,便是家谱和档案。  相似文献   

3.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 人君当神器之重③,居域中之大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昔元首⑤,承天景命⑥,善始者实繁⑦,  相似文献   

4.
朱江 《湖北档案》2003,(4):29-31
有这样一个奇异的家族:60多人集体参与,花费整整20年才修整出一部记载本族沧桑岁月的家谱。此举,开全国修撰家谱之先河! 为求掌握确凿资料,该家族各界人士分赴全国各地寻根求源。其中,执笔修谱的朱道振利用假期自费远赴新疆、上海等处走访调查;主访人朱延奇也前往湖北襄阳、宜城、仙桃等县市收集资料。在家谱即将“出世”的关键时刻,身患胃癌的朱道振仍然带病走村串户核对信息。 20年来,他们共挖掘出100多年的家谱断史,查明6000余人的个人简历! 这本颇具传奇色彩的家谱问世后,就连全国收藏家谱最多的上海图书馆也将其收入馆中。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巨大的气力来修整家谱呢?这本家谱又有什么惊人之处呢?日前,朱道振向笔者讲述了修谱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5.
宋国景  张瑞娟 《新闻爱好者》2008,(3):F0002-F0002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河南商丘历来被誉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古都,并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有众多名胜古迹.令中外游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同时也被证实是宋姓的发源地及祖居地。为了探寻宋氏这棵参天大树的源头,笔者踏上去往商丘的探访之路。  相似文献   

6.
本溪地区的满族十分重视家谱,无论是官宦望族,还是庶民百姓,凡有族必修纂谱书,分家必抄录.望族富户修的谱书,规模较大,包括谱序、族源、谱系、祭祀、家训、典型、恩赐、命名定式等,寒门小户则用一张纸或一幅白布,按辈份依次填写祖先的名字,称谱单.过去,满族修谱书极为讲究,一般选在龙虎之年,每修一次,杀猪3口,由族中能文者撰书,印刷成书.后来续修家谱,仪式则日趋简单.近数十年来,虽因种种原因致使大部分家谱被毁,但幸存的家谱数量仍然很多.  相似文献   

7.
<正>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两岸亲情、讲述宗祠往事、探寻血脉渊源,东南广播公司大型文化专题《闽台宗祠》应运而生。东南广播公司注重文化传承,用融媒体平台留存记忆和乡愁,之前策划的两部百集专题《家园》《文化遗产在福建》都获得很好传播效果,在两岸社交网络引发关注。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树,必有其根。宗祠是中国人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各姓氏家族建造的祠堂设计精美、做工巧妙,寄托了后人对祖先的缅怀和尊敬。散落在八闽大地的祠堂,记录了先人迁徙的足迹,更连缀了历代子孙的血脉。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原董事长  相似文献   

8.
2002年6月13日,甘肃省档案馆举行隆重仪式,入藏[光绪]《皋兰颜氏家谱汇录》。家谱持有者颜伟鲁先生婉拒多个高价收购者诚心将家谱捐赠省档案馆,其行可敬可佩。省档案馆慧眼识宝,给捐赠者以高规格礼遇,并将《颜谱》予以妥善珍藏,使之传之久远,这对保存地方珍稀档案资料功莫大焉,可喜可贺。这必将产生倡导向国家档案馆损增珍稀档案资料的效应。 众所周知,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等,统称谱牒。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记载本族世系的图籍。家谱的体例一般仿照宋代欧阳修和苏洵的体例,或融合欧苏二  相似文献   

9.
唐朝名臣魏征曾说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同样的道理,传统的文化血脉也是割舍不断的,正如我们的承继血脉是先辈给予的一样,只能首先是承继,而后才能创新、延续。妄想割断这条血脉,无异于自残,治艺之道亦然。“固本”、“浚源”,为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活土无边,万物竞茂,造就出人间胜境;新思维、新观念与时俱进,新创作、新成果与日俱增,上则就日月之辉,下则伴两河长流。这,岂不是至真、至善、至美么!胡光宗先生就是一位传统文化延续性很强的画家,他在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与秦岭长相厮守,从“摹形”到“写神”并将时代精神注人创作的全过程,最终达到了一种人山相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我们从他的画作和艺术感悟中或许能体验到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报刊之友》2008,(7):81-96
唐朝名臣魏征曾说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同样的道理,传统的文化血脉也是割舍不断的,正如我们的承继血脉是先辈给予的一样,只能首先是承继,而后才能创新、延续。妄想割断这条血脉,无异于自残,治艺之道亦然。“固本”、“浚源”,为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活土无边,万物竞茂,造就出人间胜境;新思维、新观念与时俱进,新创作、新成果与日俱增,上则就日月之辉,下则伴两河长流。这,岂不是至真、至善、至美么!胡光宗先生就是一位传统文化延续性很强的画家,他在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与秦岭长相厮守,从“摹形”到“写神”并将时代精神注人创作的全过程,最终达到了一种人山相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我们从他的画作和艺术感悟中或许能体验到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利用族谱家乘来研究历史,虽然古已有之,但如今此道能蔚然而成为一大显学,则不能不说是受到西洋风气诱导的结果。尽管族谱和地方志、敦煌文书。徽州契约等资料一样,其实际价值未必像时下一些人所讲的那样高不可及,可是风气所向,早已使书肆上的价格飞涨起来。我这些年在书肆中见到过一些清人修纂的家谱,有抄本,也有刻本(有心的人在民间偶尔也还可以找到明版的家谱,但书肆上已难得一见了),但是已如于遗之物,价码奇昂,根本不敢问津。一次遇到这部(刘氏祖考列传),因为只有薄薄一小册,不足20页,修得又相当晚,看起来很不像个样…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兴修谱牒之风。近年来,修谱活动又开始兴起。新时代的新家谱,虽然是对老家谱的传承,但时代不同、观念更新,兴修之谱也增添了诸多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13.
<正>声音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诵”与“读”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引起过许多研究者的关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处于剧变期,各种思想和文化碰撞出激荡的历史,“诵”与“读”的实践与学术研究在这一时期亦非常活跃。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探查20世纪上半叶期刊、图书、报纸等公开出版物中对于“诵”与“读”的认知与解读,对当下的声音表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高国庆整理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诵读史料点校与研究》一书近日由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4.
我曾羡慕过那些有家谱的人。他们不但能一口气滔滔不绝地背出自己的父亲、祖父以至曾祖父的头衔官职,有的甚至能追溯到更远的年代。  相似文献   

15.
一、雅乐之名 雅乐之名,当源于歌辞"典雅纯正"之意.在<毛诗序>中云"雅者,正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大雅焉".<毛诗说>云:"雅者,正也.雅本鸟名.雅之飞也,必满张斜亚,其翼之大翎,如牙之列而使其身使正.犹歌诗者必咏言摇曳其音使之合律,而后其声始正也.  相似文献   

16.
巴音 《中国档案》2003,(10):54-55
相关背景:国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有研究者说,家谱是一块块历史的碎片,它用独有的方式映现着一个群体、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与正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对于研究姓氏文化、民情风俗、人口迁移、基因遗传等都具有重要价值。中国最早的家谱,主要记载帝王诸侯的世系、事迹,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官的主要依据。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从官方流行于民间。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权力进一步下沉,氏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家谱失去了以往政治功能,更多地由官修变为私修,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的盛况。20世纪5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土改时期,随着旧的宗法关系的打破,被认为代表着“封建族权”的家谱,多被付之一炬。文化大革命则令更多的家谱遭遇了灭顶之灾。有人估计,从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大约有两万种家谱被人毁掉。而进入80年代,随着海外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民间修谱之风又开始慢慢升温。上海图书馆是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最多的地方,收藏有1.45万种家谱。2001年文化部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据悉,上图目前已经收到大陆报上来的近5万种家谱条目,目前正在加紧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7.
近日,青岛市崂山区档案馆深入王哥庄街道12个社区,将返岭社区《周氏族谱》、会场社区《杜氏族谱》等16部家谱征集进馆。崂山区档案馆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深入王哥庄街道返岭、青山、黄山口、会场等12个社区,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将保存在社区村民手中的家谱征集入馆,然后进行了统一复制,使之成为崂山区档案馆的特色文化馆藏。这些家谱有的年代久远,上至元末明初,大部分家谱自清代开始,这些家谱对于了解明清社会变迁有着积极意义。目前,崂山区档案馆已保存  相似文献   

18.
家谱的发展在宋代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不仅表现在家谱编撰方式上由官府主修变为私家修撰,并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向庶民阶层渗透;而且表现在家谱功能上由过去炫耀门第、考校选举等政治功能和婚姻交往等社会功能变为"敬宗收族"的伦理教化功能。但是在北宋前中期,虽然苏洵《苏氏族谱》和欧阳修《欧阳氏谱图》开创了新的修撰范式,响应者似并不多,以至于欧阳修曾对苏洵说:"是不可使独吾二人为之,将天下举不可无也"(《嘉祐集》卷十四《谱例》引)。但是晁氏却是能够洞见时代对新的家谱需要的宗族之一。  相似文献   

19.
活到七十才明白 我曾羡慕过那些有家谱的人.他们不但能一口气滔滔不绝地背出自己的父亲、祖父以至曾祖父的头衔官职,有的甚至能追溯到更远的年代.  相似文献   

20.
微记录     
正@历史袁老师:林语堂说社会十大俗气:腰有十文必振衣作响;每与人言必谈贵戚;遇美人必急索登床;见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与朋友聚喋喋高吟其酸腐诗文;头已花白却喜唱艳曲;施人一小惠广布于众;与人交谈借刁言以逞才;借人之债时其脸如丐,被人索偿时其态如王;见人常多蜜语而背地却常揭人短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