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庞德的改写理论最早是起源于操纵派理论旗手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进行改写,打破了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而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古诗和庞德的译诗来研究庞德的改写理论,最后发现意识形态和诗学才是影响庞德改写理论的两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郑玲玲 《海外英语》2013,(13):162-163
庞德的改写理论最早是起源于操纵派理论旗手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进行改写,打破了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而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古诗和庞德的译诗来研究庞德的改写理论,最后发现意识形态和诗学才是影响庞德改写理论的两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吴雨缙 《文教资料》2012,(31):23-24
作为意象派代表诗人和翻译家的庞德于1915年出版了轰动西方文坛的《华夏集》。本文将翻译目的论作为研究视角,对庞德《华夏集》中的选材、编排和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庞德的《华夏集》是结合时代背景,为了改革当时诗歌风格的译作。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庞德的意象主义与其译诗《华夏集》的关系.认为1915年庞德的译诗《华夏集》出版,中国古诗由此进入英语诗歌,其鲜明的意象元素为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学进一步提供了实践支撑,为意象主义添加了营养及活力.  相似文献   

5.
庞德的《华夏集》是西方现代诗歌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庞德是一位中国文化传播者,作为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他的创作深受中国文化及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庞德的<华夏集>是西方现代诗歌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庞德是一位中国文化传播者,作为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他的创作深受中国文化及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吴雨缙 《文教资料》2013,(13):20-21
在翻译活动中,最重要就是活动的主体,即译者。但是从古到今,特别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译者的地位从属于原作者甚至原作品。在翻译《华夏集》时,庞德为了达到理想的诗歌翻译效果,在翻译手法上,大胆采用了英语读者不熟悉的类似汉语语法结构的句法及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抒情方式处理汉语诗歌英译。本文以翻译家韦努蒂译者的显性为理论支持,从译者的显性分析庞德《华夏集》中意象和句子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艾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翻译家。,作为诗人兼翻译家,1915年庞德发表了一本名为《华夏集》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译本。作为意象派的主要代表诗人,庞德推崇突出意象,注重呈现事物而不妄加评论的新诗风格。巧合的是,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与自己意象主义的契合点。因此,他将中国古诗翻译和英语诗歌创作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并且对当时意象派诗歌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庞德是二十世纪初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在1912年发起“意象派”并推行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主张。在接触并翻译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后,庞德将其归纳成集,也就是1915年出版的《华夏集》。在创作《华夏集》过程中,庞德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后期的创作中对诗歌语言、表现手法等均做了大胆的创新。而这种影响在《华夏集》中已初露端倪。本文试通过分析《华夏集》的艺术特点,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河流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品中被赋予了文化表征的意义。《华夏集》是庞德根据中国古典诗歌改写的诗集,对美国诗歌创作影响深远。以《华夏集》文本为基础,从其中河流意象的呈现方式入手,分析显性空间要素和隐性空间要素在诗歌情感表达、意境构建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其产生的因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着“日日新”的创新诗学,庞德在《华夏集》的翻译中创造性地使用了特殊留空与特殊空行等诗歌印刷版式,同时首次使用了“首语重复结构”等现代主义诗歌技法,极大丰富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技法,实现了对美国诗歌写作技法’的创新,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自由诗运动,对后世的诗人与译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吴雨缙 《海外英语》2013,(15):179-181
艾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翻译家。,作为诗人兼翻译家,1915年庞德发表了一本名为《华夏集》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译本。作为意象派的主要代表诗人,庞德推崇突出意象,注重呈现事物而不妄加评论的新诗风格。巧合的是,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与自己意象主义的契合点。因此,他将中国古诗翻译和英语诗歌创作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并且对当时意象派诗歌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汪精玲 《学语文》2012,(3):53-54
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选集《华夏集》,是英美现代诗歌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中西跨文化交流的一个经典个案。作为文学翻译,《华夏集》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也引起翻译学界极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14.
从翻译伦理的视角出发,切斯特曼提出了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及其对应的伦理价值观。但他的研究并不能真正帮助译者走出责任选择的困境。陈志杰和吕俊两名学者沿着他的思路进行探索,提出了译者责任选择的四项原则。本文以此为参照,分析了庞德在《华夏集》中所做的责任选择,从而肯定了庞德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邹利民  王静 《文教资料》2009,(12):15-17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互文活动,本文以庞德的译作《华夏集》为案例,探讨了互文符号的翻译。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互文性对诗歌的理解、翻译和文化传递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译者.一方面要识别原文本中的各种互文关系,另一方面要将他们合理移植到目标文本中,以实现诗歌翻译的互文等值。  相似文献   

16.
埃兹拉·庞德集诗人、翻译家、批评家三重身份于一身,然而学界关于其身份认同对他翻译观的影响却少有讨论。倘若从庞德的文论以及他翻译的《华夏集》进行考察,可发现不同的社会身份认同,共同塑造了庞德的翻译观。具体而论,作为诗人的庞德关注诗的核心要素,提出了语言能量观;作为翻译家的庞德用语言能量取代意义作为翻译的本体;作为批评家的庞德则在历史意识与创新意识下重新审视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利用翻译来革新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7.
晁正  赵征军 《海外英语》2011,(6):193-194,196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其自身的主体性,是连接作者与译文读者、原作与译作的媒介。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始终坚持"忠实"的原则,译者被认为是只能逐字逐句的机械的传达原作,译者自身的主体性一直被忽略。在翻译的"文化转向"以后,译者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George Steiner的翻译过程的四步模式理论出发,并以庞德的英译中国诗集Cathy为例,对庞德的主体性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翻译研究文化派代表人物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的视角,分析研究傅东华的译作《飘》。从而得出结论,改写理论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探控着翻译活动,影响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庞德英译《论语》冲破了原文语言的束缚,进行创造性的改写,从而造成了对原文的误译。从“学而时习之”的对比翻译探讨庞德误译《论语》的体现;从改写理论的视角分析误译的原因;并揭示庞德的误译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不仅是我国的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他对翻译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本文通过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探讨意识形态和诗学对他翻译活动的操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