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文章分析了促发转化的力源,并紧扣双重转化中的感受、摄取、运思、表述和反馈诸环节陈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双重转化机制是靠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高度集中、互相配合、高速运作完成的。情感、赏识、需要、审美是双重转化机制的主要力源。感受、摄取、运思、表述和反馈是双重转化机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一、双重转化的缘起  相似文献   

4.
陈小宝 《学语文》2002,(5):21-22
写作规律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写作理论家刘锡庆教授在他的《写作的“双重转化性”》一文中作了这样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手段,更应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写作这一行为过程经历“双重转化”: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的头脑转化;二是主体的观念、情感向文字表现转化。这种“双重转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行文方便,我们分别阐述。  相似文献   

6.
研究文章的写作主要是研究文章成品的制作过程。文章的制作过程必然要经历从“物”到“意识”,再从“意识”到“文章”的“双重转化”,即经过“物→意→文”的矛盾运动。“物、意、文”的矛盾运动,实质上就是写作过程本质的体现,可再分解为相互联系制约的“同化”、“内化”、“外化”三个层次,清楚地反映出文章制作过程中由心灵的动态转化为文章的静态的发展过程。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写作活动的整体流程来看,情感的投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环节。情感活动过程是潜意识与意识的相互作用的互补过程,最初的产生阶段呈现明显的无意识状态,情感的结果却处于较清醒的显意识状态。写作流程中的情感是一般情感的特殊表现,具有间接性、主动性和集合性等特点。写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动机的萌发、材料的选择、表象的塑变以及结构的组织都体现着主体情感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流程往往是建立在教师行为中心的基础上,这种单一的解释逻辑限制了教学从“教”向“学”的转换。要真正实现阅读课堂从“教”向“学”的转换,就必须对阅读课堂教学流程进行双重逻辑的区分和解释,而且要更重视学习成果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流程往往是建立在教师行为中心的基础上,这种单一的解释逻辑限制了教学从“教”向“学”的转换。要真正实现阅读课堂从“教”向“学”的转换,就必须对阅读课堂教学流程进行双重逻辑的区分和解释,而且要更重视学习成果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0.
物、情、辞所谓双重转化的写作规律,主要是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相互转化的融合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始终进行着一种双向的、反复的矛盾运动。本文从由物到意的转化、由意到文的转化和写作内容到写作形式的转化三方面阐述了对这一规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童话写作主体的读者接受意识为着力点,在“儿童化”与“成人化”外另辟奚径,构建双重读者接受意识机制;在此基础上对童话写作中的重要因素——幻想——进行深入拓展,阐述创新性幻想应着力于构筑包括成人在内的双重精神寄托;并对童话写作的语言风格进行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表象的定义、特征、作用以及双重代码理论(DCT)中关于人的语言系统和表象系统之间的关系。表象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实践,可以在议论文写作中借助表象表达抽象概念,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描写文写作中,运用表象写景状物,能使描写的对象神形兼备,增加语言的感染力。打破语言符号系统与表象系统之间的隔阂,将"意"与"形"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统一起来,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让写作进入一个更加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表象的定义、特征、作用以及双重代码理论(DCT)中关于人的语言系统和表象系统之间的关系.表象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实践,可以在议论文写作中借助表象表达抽象概念,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描写文写作中,运用表象写景状物,能使描写的对象神形兼备,增加语言的感染力.打破语言符号系统与表象系统之间的隔阂,将"意"与"形"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统一起来,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让写作进入一个更加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转化性写作,是将阅读所获得的感受体验、思想认识、章法结构、艺术手法等优秀资源,经过整合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的一种写作方式。转化性写作契合2017年版课标的理念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思路,且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以纠正当下读写结合浅表化等问题,促进读写深度融合。转化性写作的“转化”路径有:摘要式转化、模仿式转化、联想式转化、赏评式转化和创造式转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写作流程中判断的存在、存在方式、地位与作用,指出对写作有直接影响的是作者对事物基于直接判断之上的语义判断,它是贯穿写作过程始终的一个核心问题,既决定写作的内容,又决定内容的表现形式,制约着写作的走向和文章的最终形态  相似文献   

16.
写作是检验阅读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整本书阅读结束后,学生需要盘活阅读资源进行转化性写作。笔者基于教学实践,提出转化性写作四级转化理论假说:“他言结构”向“他意结构”转化,“他意结构”向“我意结构”转化,“我意结构”向“文意结构”转化,“文意结构”向“我言结构”转化。  相似文献   

17.
正双重活动教学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信息论、交际论等新兴理论观察教学、组织教学,在总结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系统教学模式;双重法从基本要求、实施原则、教学步骤等各方面对当前的许多外语教学热点问题都作了新的论述。[1]双重活动教学法虽是在上世纪末期方由王才仁教授提出倡导的,但广东、广西、湖南三省近年来已对此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目前,双重活动教学法已  相似文献   

18.
写作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抓准写作教学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语课程标准是这样来表述写作这一概念的:“写作是运用语言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任何章的写作,都要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的头脑转化。认识主体真实地、本质把将客观事物化为观念或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由“物”到“意”,即从“客观外物”到“主观情意”。这一重转化是基础、是前提,如果没有这个转化。就不可能形成主体的认识。也就谈不上写作。二是认识主体的观念或情感向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所获得的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亦即由“意”到“”的“外化”。从“主观情意”到“章载体”的转化,这是关键环节。没有这重转化。观念依然是观念。情感依然是情感,永远不能成为章。郑板桥谈画竹时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相似文献   

19.
想象是四种写作能力之一,语言是文章的四大构成要素之一,而想象与语言之间又存在着双重建构的关系,所以对这一关系的清楚认识和积极利用,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来说存在着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芊 《现代语文》2006,(10):106-107
应用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学科,它与学写作有本质的区别,是组织或个人用来办理事务,进行社交所经常使用的具有特定格式的体。因而,这门课程的教学要遵从“知”、“能”并重的原则,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而且还要结合实际例围绕语言、思维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使学生实现由“知”到“能”的转化,成为实际操作,这也是应用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