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文化传播"的英文名称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更为准确的翻译是"文化间传播"。但在中国,它对应的名称很多:跨文化沟通、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对话、跨文化研究,等等,这反映了对学科的定位还没有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
自2005年9月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用"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来定位中美关系后,"中国责任论"便在国际舞台上悄然兴起并不断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通过自身卓有成效的应对措施,继2009年取得GDP增速9.1%的骄人成绩后,  相似文献   

3.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工程"。雄安新区的开发与建设被定位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发展新模式、优化京津冀空间布局与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引起了境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辽宁形象是辽宁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及各要素之于辽宁内外部公众的总体印象、感受、评价和反映。良好的辽宁形象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增强辽宁的软实力。根据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辽宁的形象传播及提升需要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参与。因此,政府只有进行合理定位,增强议程设置功能,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更好提升辽宁形象。  相似文献   

5.
学科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加强学科建设是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点。文理并重的综合性大学,都面临当代学科发展的新问题,譬如文学类对文艺学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基本形态和学科边界,需要重新思考和进行梳理。文艺学被指责为"有文无艺"或从美学出,都是文艺学所面临的且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在学科的交叉研究、新的综合文艺现象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下文艺学,正视影视媒介对传统文艺学边界的冲击,正视正在扩大的文艺学新的研究范围走向。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诗歌的冷落清秋中,大连徐德凝的白话诗继承了唐诗的社会性、元曲的白话性、中国诗体的形式美,融入了当代诗歌的元素,得到了雅俗共赏的社会认同,被诗界、评论界和民间称为"徐德凝现象",已成为当代诗歌的一面独特旗帜,并正在鲜活地招展前行。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分析徐德凝白话诗的成就、特色并给以定位,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介徐德凝白话诗,对于扩大、提升"徐德凝现象",建设大连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社会记忆的认同研究、历史定位研究、建构与维系研究还是自身反思研究,都已然表明社会记忆研究实现了由客观现实向表达现实的突围,超越了行动和事件的表层现象层面,进入了有关思想和观念的深层精神层面。情结作为客观现实和表达现实的中介范畴,表明情结就是社会记忆的典型形式,是高度认同的社会记忆,它体现了广大社会群体乃至整个族群共同的价值选择和意义追求,显示出了强大的凝聚和黏合功能,情结是文化学、社会学意义上的"礼物"。  相似文献   

8.
《对外大传播》2010,(10):55-55
本刊讯9月1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0)"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由6个分论坛组成,即:"大师高端论坛"、"企业家高端论坛"、"学者高端论坛"、"媒体高端论坛"、"文化界高端论坛"、"青年行动论坛"。来自外交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被自杀"、"被自愿"、"被就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被"族新语,频繁地出现在网络、报刊及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并迅速地发展成为"被"字被网民选为"2009年汉语第一字"的状况。其实,这种新式用法的"被"族新语,起码萌生于1993年,其"被"的意义已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被"族新语的涌生与流行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文章在对不同形式的"被"族新语的跟踪观察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被"族新语的衍生路向、"被"义、"被"族新语的结构特点,以及与一定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环境"意味着我们人类在中心,周围由所有非人的物质环绕。"生态"则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整体化的系统和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国际生态批评领域里,最为通用也最多地被混用的两个术语,就是"环境批评"和"生态批评"。在文学界,"环境文学"、"生态文学"也常被混淆。究竟是使用"生态的"(ecological)一词好,还是使用"环境的"(enyironmental)一词好?  相似文献   

11.
游珍海 《文化学刊》2010,(5):127-130
年忌是中国广泛存在的民间习俗。对年忌习俗的研究,目前主要形成了"循环说"、"圣人说"、"谐音说"、"宗教影响说"四种阐释。本文通过对由"数感"到"数崇拜"再到"模式数"进而形成年忌习俗这一发展过程的梳理,在前人对此习俗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两种不同的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传媒业"走出去"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正逐步增强。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的合作呈上升态势外,不同类型文化传播机构正改变以往对外传播"单兵突进"局面,开始逐步迈向"走出去联合体"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3.
正是姹紫嫣红时节,浙东宁海县漫山遍野的桃花、油菜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宁海旅游部门经精心策划,配合"欢乐健康游"主题,整合后推出独具特色的"三色花"春之旅——美丽胡陈"粉色"桃花游、生态桑洲"黄色"油菜花游和东海云顶"红色"杜鹃花游,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芳香之春。  相似文献   

14.
席艺洋 《文化学刊》2011,(4):162-168
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诗学主张诗歌向唐诗中自然山水禅境的回归,同海德格尔的"诗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神韵诗论"气"、"韵"的内涵在"体味自然之趣,再现自然之势"。诗中之思,诗中之情的表达借助以自然为范本的描摹系统。另外,"意在言外"包含一种生态流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诗之思引领人进入另一个世界。"伫兴"、"神会"源自山水的顿悟,再现了不饰雕琢的无工。"清远"则是一种诗思向自然的归化,是来自于万物的自然法则内化于心的自然欲求,亦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诗思在自然中的自我存放,自然天地中适应安然的居住感。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用‘学校文化’代替‘校园文化’"的观点。"代替论"的错误首先在于把"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的文化"、"学校的文化",混淆了表属性关系词组与表领属关系词组的区别。其次是简单地与"企业文化"研究相提并论,而忽视校园文化的自身规律。最后莫须有地将20多年来的校园文化研究戴上"只重物质不重精神"等帽子,凭想象地创造出一个"学校文化研究"的"国际趋势"。"校园文化"概念的产生与广泛运用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约定俗成性,有关校园文化的研究已初成体系。我们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就要坚持本已稀缺且被实践检验的为大家所认同的本土概念。  相似文献   

16.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12,(3):117-123
要陇南白马藏族美术造型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形式与文化含义,尤其以人物面部造型中的"纵目"、"三目"等"目文化"现象最为独特,这种"目文化"与源自氐羌族群的西南地域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创世神话有密切联系,同时《山海经》中也有"一目国"、"深目国"、"三目国"等奇异形象的描述。另外,甘青地区史前彩陶纹饰和造型也向我们流露出一些与氐羌民族"目文化"相关的视觉符号。陇南白马藏族美术文化中的"目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傩面具造型中,另外在白马藏族的宗教造像和服饰图案中也有明显表现,体现出源自远古氐羌族群"目文化"的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等综合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7.
王春鸣 《文化学刊》2011,(3):170-173
本文试图从晚清知识分子王韬的"废时文"说入手探究其政治文化观。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时代环境以及多元、客观的文化思想;在道、器之外,重视"人"的因素,促使王韬选择了"废时文"作为讨伐传统文化的入口。"时文"在他的文论中,既是承载旧文化的符号,也是传统文人的进身之阶,还泛指一切"不古若"、"不西法"之学问。从他对"时文"的解释与讨伐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王韬为代表的晚清先进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一直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王韬"废时文"的呐喊,虽然充满了矛盾,却仍然高度彰显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转型过程中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8.
艾珺 《文化学刊》2011,(6):186-189,194
一、"脉望"与"书连屋" 若说是"床上书连屋",那就无疑是位"书虫"。"书虫"是俗称,雅谓"脉望"。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二支诺皋中引道家经典《仙经》说:"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曰脉望。夜以规映当天中星,星使立降,可求还丹。取此水和而服之,  相似文献   

19.
暴景升 《文化学刊》2012,(2):116-121
当代中国的大学承担着过多的政治和经济使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大学教育在一味追求市场化与行政化、社会化的过程中,将"人的塑造"淹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做事"的教育代替了"做人"的教育,对"人格"培养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道德教育却被边缘化、虚化;作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圣殿的大学不断地被社会风气所左右,"媚权"、"媚俗"、"媚数字"、"媚等级"等风气不断销蚀和瓦解着学校应有的道德风化,使得中国的大学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为适应中国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大学的宗旨与精神,追寻教育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道"和"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最早见于《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