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声屏世界》2001,(4):55-56
迈克&;#183;华莱士原名迈伦&;#183;利昂。1918年5月生于马萨诸塞州。1939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同年7月开始了广播播音员的生涯。1949年开始在电视上亮相。1963年加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部。1968年9月24日,CBS名牌节目《60分钟》首次播出,由华莱士与联合记者哈里&;#183;里森纳共同主持,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1978年,《60分钟》在1977~1978电视节跻身各大广播网十佳节目之列,从此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2.
温宪 《新闻战线》2012,(5):108-110
□他是美国新闻界不无争议的奇才,以咄咄逼人的态势驾驭每一次采访。□在精心挑选的被采访者面前,他是一位不按规则出牌的玩家,也是一个沉迷于精神酷虐的看客。□他往往在重量级受访者不经意间一针见血地抛出重磅炸弹式的逼问,受访者的难堪、尴尬、  相似文献   

3.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68年创办的“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该节目在每星期日晚7—8点电视收看“黄金时间”播出,观众达四千万人之多。《60分钟》以有深度的调查性报道,博得观众的高度赞赏。70年代末,《60分钟》挤入全美二十大节目行列;近年来又一跃成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一个新闻性节目能够击败所有五花八门的娱乐性节目,占据收视率  相似文献   

4.
2006年5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著名的主持人麦克·华莱士离开了自己创办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60分钟》,退居二线。即将迎来88岁生日的华莱士,被业内人士尊为“电视采访的鼻祖”,他的报道以追求新闻真实和揭露问题深刻见长,  相似文献   

5.
李韧 《新闻界》2005,(3):84-85
以独特风格和争议性报道引人瞩目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栏目《60分钟》如今走到其创办近40年来的一个历史关口——创始人离去、台柱辞职、失实报道引发公司巨变,《60分钟》将如何而对变化的世界,对新闻界来说同样也是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6.
7.
美国著名的电视人、93岁的迈克·毕莱士去世,他的新闻人生吸引了众多注意力.而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他对记者这个行当的坚持.《纽约时报》称他为老记者(longtime),曹景行先生认为名副其实,并"向(这位)真正的老记者致敬"!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中外电视新闻的大家族中,调查性报道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同时又是最有难度的。西方的调查性报道源起于"扒粪运动",《60分钟》作为调查性新闻节目的典范,创造了35年的不败神话。我国的电视调查性报道起步较晚,在众多的调查节目中,《新闻调查》最具影响性。本文通过分析《60分钟》的成功因素和中西方调查性新闻节目的差异,进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调查性新闻理论。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调查性新闻节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68年创办的“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该节目以具有一定深度的调查性报道,博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赏与信任。《60分钟》的节目主持人都是闻名全美的电视明星,每个人都拥有一批崇拜者。《60分钟》在每星期日晚7—8点的电视收看“黄金时间”播出,观众达四千多万之多。  相似文献   

10.
美国CBS的《60分钟》历经34年,长盛不衰,始终位居美国十大最受欢迎的节目之列,这在美国电视新闻史上绝无仅有。因此从它的选题到电视手段的运用,从它的主持人到节目包装,都成了我们研究的对象。但当我们的借鉴已经走完粗放型,本身的节目形态形成了自我特色后,精细的研究势在必行,因为栏目的精髓、特色往往是从细微之处发散开来,因而这篇文章主要探讨《60分钟》节目的演播室的解说词创作。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第一人──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刘毛雅1981年,美国拍摄了影片《赤色分子》,介绍一位记者的生平,制片人为此在1982年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不久,苏联与墨西哥合拍的大型故事片《红钟》又同观众见面,它描写了这位记者采访墨西哥农民...  相似文献   

12.
曾被誉为“革命的见证人”、“报告文学第一人”的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1887年10月20日生于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一个富裕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在大学里他就表现出了不凡的新闻工  相似文献   

13.
谢凌晖  张静民 《新闻界》2009,(2):137-139
本文对<60分钟>节目四十华诞之际的困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李璇  李芳 《新闻世界》2012,(4):226-227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著名的《60分钟》电视新闻栏目,从1968年创办至今,屡创奇迹,曾击败众多成本高昂的娱乐节目,跻身于收视率排行榜前列。它的成功引来各国同行的关注。在科技发达,新闻竞争激烈的今天,《60分钟》同样面临着各种新媒体、新节目的挑战,新闻节目的娱乐化、琐碎性引发了人们对节目价值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16.
36年的辉煌调查性电视片的样板当首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节目。该节目自1968年创办以来,经过数年摸索,在调查性深度报道的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性纪录片的风格与样式。由于启用了这种新的形式,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节目中以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得以展现;而观众则如同亲眼目睹。这些故事不仅令他们触目惊心,而且促使他们行动起来,寻求解决的办法。《60分钟》之所以被社会学家们称为“是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原因恐怕主要在于调查性纪录片再现了美国社会的现实原态。自80年代以来,《60分钟》节目中的调查性纪录片模式开始为一些…  相似文献   

17.
静寂的春夜。在柔和的灯光下,我从案前稿件夹里取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的彩色照片,仔细端详他那八字眉宇下的一双深邃的眼睛,似乎在挑衅性地说:“我要向人们提最难回答的问题。”去年9月,华莱士在中南海紫光阁采访邓小平主任前,曾同我有过简短的交谈。岁末,他给我寄来了贺年片。不久前,《中国记者》杂志委托我请华莱士谈谈他的记者生涯。信发出不久,就收到了他的复信,对我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并寄来了他的照片和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1月10日,几乎所有的美国报纸都在头版以图片新闻的方式报道了一位新闻工作者去世的消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60 Minutes)的主持人布莱德利(Ed Bradley)因患白血病在纽约曼哈顿西奈山医院(Mount Sinai Hos-pital)去世,终年65岁。“以报道天下新闻为己任”的《纽约时报》也在头版右下角用较大篇幅加以报道。《华盛顿邮报》头版还加边框突出了这一消息,给出的版面甚至远大于“布什约见新当选的民主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这条热点新闻。而纽约长岛的《每日新闻》(Newsday)更是在杂志封面似的头版以布莱德利的照片做主图。  相似文献   

19.
吴春光 《新闻传播》2010,(8):104-105
在时下的电视荧屏上,电视新闻已经不再是消息的代名词,而纷纷向新闻深处挖掘.对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做出解释性或调查性报道,即所谓的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来抢占观众的有限注意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20.
《60分钟》节目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最著名的电视节目之一,因该节目播出时间为1小时而得名的,唐·休伊特于1968年创办.2006年5月27日,《60分钟》做了一期专题,专门介绍华莱士30多年来为《60分钟》所做的部分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