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代甲骨卜辞和商代文献《尚书·盘庚》篇中用来表达否定概念的词有“不”、“弗”、“勿”、“毋”、“无”、“亡”、“罔”、“非”等,形成一套十分严密整齐的否定词系统。这个系统内的各个否定词各有特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词各有专用,不相杂厕,现分别予以讨论。 1.不、弗关于“不”、“弗”的用法,丁声树先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句子的主干以及如何摘取句子的主干,《提要》中说得很明确。可是后面又强调了一句: “否定句,在摘出主干的时候要把否定词一起摘出来.例如: 我不相信那些骗人的鬼话→我不相信鬼话”问题就出在这最后的补充规定上. 首先,前面对主干已经明确定义,那么否定句中的“不”是状语成分,何以不把它压缩下来?尽管在定义前贯以“一般的说”留有余地,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其次,推究把否定副词带上的原因,不外乎是因为若不带上它则句子主干表述的意思就不合事理,那么把“他有一次在梦中飞到天上”摘为“他飞到天上”不也是不合事理么?为了合理是否应把状语“在梦中”也得带上?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由“什么”一词来进行否定 ,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而理论上研究得不够的特殊否定方式。这种方式的否定作用明显而强烈。对这种特殊的否定句 ,用现有的语法理论竟然无法进行句法上的分析。在此基础上 ,笔者提出了“为什么在疑问句的基础上也能进行否定 ?”“否定、否定词、否定句的涵义究竟是什么 ?可否分类 ?”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审问”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一书,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指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显然,这里的“审问”是指对所接触的文本(知识、事件)进行意义的追问,以便使其意义完全地显现出来,而本文所论的“审问意识”则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寻探究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孙丽莉 《文教资料》2006,(22):98-99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较为突出的特殊语序,与现代汉语形成颇大的差异。现依宾语前置的情况分述如下: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与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相对而言。例如:(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前一句是肯定句,后一句是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否定句一定要用否定词。可以用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等(例句中加.表示),也可用否定性的无指代词“莫”等(例中加.者)。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往往要前置。例如:(2)(3)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相似文献   

6.
古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可得”、“可得而”连用的现象,目前中学教材中,亦多次出现这类句子,如: ①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黄宗羲《柳敬亭传》) ②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③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同上) ④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同上)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词语中.有一类词语可以表示否定.一般可称为“否定词”。比如,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的“不”.对具有或存在的事物表示否定的“没有”,与“有”相对的“无”。这些否定词如果用在谓语前对谓语加以否定,句子就成了否定句。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问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问”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一书,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指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显然,这里的“审问”是指对所接触的文本(知识、事件)进行意义的追问,以便使其意义完全地显现出来。而本文所论的“审问意识”则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寻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审问性心理的促发下,阅读者就能顺利进入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的思维链中,充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和…  相似文献   

9.
蔺相如“完璧归赵”历来被人们称道。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却对此质疑,全盘否定,并作《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氏认为:“(赵)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又说“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还亲自设计了一场献璧后秦不予赵城,蔺相如慷慨陈词以死力争的情景,并说“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最后,王氏以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对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大智大勇进行了否定。  相似文献   

10.
为了表达的需要,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许多让人难以一下子读懂句意的否定句,如:他不可能不会做这道常人所不能做好的菜。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也不乏此例,这里我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句意数字定意法。即根据句子中否定词词数的奇偶性来确定句意,若句中否定词词数为奇数,则句子为否定式;若否定词词数为偶数,则句子为肯定式(其中,在否定式反问句中,句末的问号可视同于一个否定词)。例1.你敢否认这种事不是你干的吗?此句的否定词有“否”“不”和一个问号,算三个否定词,为奇数,则此句的句意为否定式:你不敢承认这件事是你…  相似文献   

11.
方铭 《现代语文》2003,(12):23-23
穴一雪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儿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芽”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俄儿又誉其矛曰。②吾矛之利。③其人弗能应也。2、解释文中两个“应”字的含义。①人应之曰②其人弗能应也3、翻译下列句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芽4、这个成语叫什么芽它的含义是什么芽穴二雪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选来食选”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  相似文献   

12.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  相似文献   

13.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14.
由于修饰或习惯表达法的需要,英语中有许多形式上无否定词“not,no,never”的句子,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不、没、未、无”的意义。对这类隐含否定的句子,本从单词、短语、句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5.
句子用了否定词就表示否定意义,双重否定则表示肯定意义,"非……才……"这个格式里只用了一个否定词,却表示了肯定意义而不是否定,这是为什么?笔者试从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四、代词宾语前置,为什么要限定为必须用了“不、未、毋(无)、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呢?答: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是:“否定词+代词宾语+述语动词”。所谓否定词是指在句中表示否定义的词,在词性上包括三类:表示否定的动词、副词和代词,其中只有“不”、“未”、“毋”(无)、“莫”可以用于这种宾语前置格式。下面一一分析。1.动词中表示否定义的是“无”,意义为“没有”,与动词“有”相对,能带名词或代词宾语。但是代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前面必有状语否定词,而“无”在句中只能以述语身分与代词组成述宾结构,不能同时兼任表否定的状语,所以它…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上语文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学记>中有一段话说得好: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有三个主要的否定词,即"不""没""别"。它们均可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实现不同的功能。本文用语料库驱动的方法,考查三个否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从现实和非现实的角度对它们各自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进行阐述。具体来说,"没"否定的句子都可看成是现实的,而"不"否定的句子属于"非现实"的认识模式,"别"否定的句子则属于非现实的意愿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一)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①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③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注〕①乞:求,讨。②盍(hé)去诸:盍,何不。诸“,之乎”的合音。何不赶走它呢?③若之何:为什么,怎么能?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去”和“去饥寒犹远”中的“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B.去.死肌,杀三…  相似文献   

20.
《论积贮疏》“思考和练习一”要求找出文中三个宾语前置的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人教社教学参考书答案为:①国胡以相恤。②国胡以馈之。③何招而不至?三句都属宾语前置句。但第①,②句均没有否定词,表示不出否定语气,而疑问代词“胡”只起帮助发出疑问的作用。第三句中虽有否定词“不”,但不是用来否定动词“招”的,疑问助词“何”只帮助发出疑问。故三个句子都不是表示否定语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