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意,或可解读为“诗一样的意味”。这一解读,隐含了三层要义:第一,诗意是一种隐喻表达,诗不过是个喻体;第二,诗性才是联结喻体和本体的纽带,缺乏诗性的诗是没有资格充任喻体的;第三,具备了诗性的本体,才富有诗意。  相似文献   

2.
诗性,是诗所具有的品性,诗意是衡量诗性的唯一尺度,诗性精神是诗意内涵的表征。就残雪小说来说,诗意的表现是很明显的,一般来说,残雪小说的诗意主要从幻想的梦境,隐喻的意象,诗性精神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课本诗导写是以常态初中课本中文学作品为感情触媒,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来抒发切己感情的言语实践活动。立足关键词解读、立足诗意点解读、立足诗意"象"解读,将言语实践贯穿其中,有利于陶冶诗情,开发诗思,升华诗理,积淀诗语,抒发切己情怀,张扬汉语的诗性光芒。  相似文献   

4.
俞敏 《考试周刊》2012,(8):34-36
在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学往往成为一种技巧性的训练,缺乏独立人格的培养和诗意世界的构建。诗性是人性的完美形式。因而我们呼唤回归诗性和人性的语文教育。通过诗性的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应当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努力让诗的精神进入课堂,让诗的美感萦绕学生。课堂教学应该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语文教学不懈的美学追求。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上重在“向善”的要求。本文从重视文学教学。开掘文本的诗意;融摄诗情教育。追求课堂的诗意和植入诗性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等方面探讨了语文的诗意和诗意的语文。  相似文献   

5.
9.逆喻:本体与喻体呈逆向形式的比喻。逆喻与倒喻的异同:相同之处都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不同的是,倒喻的本体与喻体次序颠倒,二者有修饰或限制关系,而逆喻是本体作喻体,喻体作本体,二者无修饰或限制关系。逆喻分三类:一,把“A像B”说成“B像A”;二,把“A是B”说成“B是A”;三,在诗歌中喻体与本体并列。例如:  相似文献   

6.
陈军 《上海教育》2013,(10):58-60
诗性,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这个词,但我还是喜欢用来揭示人的性情特征、精神气质和人格风貌。与之相近的是“诗意”。诗,是比喻指向,指人或事物、环境像诗那样。意者,境也;性者,质也。如果说,诗意是指事物或环境就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那么,诗性则是指人(个体或群体)的性情也像诗歌内容那样具有浪漫特质而给人以美的感染和吸引。我认为,诗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精神特质所在。这可以理解为栖息方式诗意化,也可以理解为栖息主体——人的诗意化。诗意的人也就是诗性奠基的人。诗性是对工具性、功利性的超越,是人的生命最为斑斓多彩的华章。  相似文献   

7.
自《诗经》与《楚辞》开拓了花卉入诗的先河,引花入诗、以花喻人、借花言志在我国便成为一种极普遍的文化现象,汉语中的许多花木也因而具有了极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英语国家受西方古典神话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对花木的情结同样悠久而强烈。植物名词与比喻比喻,又称譬喻,人们俗称打比方,指描写事物或为了说明道理时,以本体(tenor)和喻体(vehicle)两类不同事物的内在相似点为依据,通过联想,用喻体来描写本体的修辞格。比喻是语言艺术的升华,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一个精彩的比喻往往比长篇大论地阐述一个深奥的道理更能让人理解。…  相似文献   

8.
诗学并不仅仅是关于诗本身的学问,它应当揭示和阐明的并不只是诗艺、诗法,而是诗心,诗魂。换言之,是对人的诗化活动的反思,它要追问和宣示的是人如何才能真正敞亮自己的诗性本质并实现诗意地生存。 中国古代诗学因其深厚的诗性文化背景,轻车熟路地穿越了诗之迹而直抵诗之心,对人的诗意地生存的可能维度或生存者的诗意心性的可达境界作出了诗性的反思。本文仅从几个侧面略作发明,以证古代诗学丰盈的深层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9.
孙向阳 《江苏教育》2022,(70):45-46
<正>诗是文学之祖、艺术之根。广义的诗,是一切艺术的统称,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诗性,是诗本身所特有的属性,也就是诗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教育的目的指向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诗意向往,因此,教育理所应当地具有诗性。教育的诗性不仅是经验的存在,也是先验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成功、有效、适宜的教育有赖于人们对教育诗性的认识与了解。讨论教育的诗性就是说教育应该朝向诗性,即将诗性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体现到具体的教育原则、教育规范与教育行动之中。  相似文献   

10.
诗性智慧是维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将诗性智慧还原到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活动中进行解读,蕴藉在原始神话中的诗性智慧是人类诗意地把握外在世界的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1.
比喻略说     
比喻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喻另一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格,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喻的构成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即被比喻事物,喻体即作比事物.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叫喻词。例如鲁迅先生《药》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里“丛冢”是被比喻的事物,就是本体;“馒头”是作比的事物,就是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连接词“宛然”就是喻词。  相似文献   

12.
比喻的缺陷     
法国人有这样一句名言 :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这话很有道理。如“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一句中 ,把祖国比作花园 ,但花园毕竟太小 ,无法容纳高山大川、森林草原、城市乡村。这样 ,本体与喻体之间说不上非常相似 ,其缺陷性显而易见任何喻体都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本体 ,喻体与本体的差异性导致了比喻的缺陷性 ,但并不影响比喻修辞的积极性 ,因为以喻体作形象依托来表现本体 ,往往取它与本体相融的一方面即可。上句中就是选取了祖国与花园都很美的相似点。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将“春风”喻为“剪刀” ,写出了春风催生万物的特点 ,也体现出比喻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诗的本体——“情气”着眼,解读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对这一诗学细胞中所包涵的“情、象、意”等诗的基本要素,作了深入的“细读”;同时,本文还从诗学的审美心理和创造心理、从语言学的语言传承、语言传达、读者接受等角度,对王安石这一诗性创造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诗性化小说的典范,作者运用神话和梦境烘托神秘的诗性氛围,琴棋诗画等艺术活动点染诗意的情趣,对场景人物的诗化描写使小说充满了诗的空灵。在灵性飞动中演绎一幕幕哀艳动人的悲剧故事。诗性的艺术美境,使小说写人状物尽显诗情;携诗入文、化用诗境,文显诗性;最重要的是优美的诗境与人物的悲惨结局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加码了对龌龊现实的否定。  相似文献   

15.
圣童博士建构的"客观诗本体"和"客观美本体"理论系统从"第一哲学(形上本体哲学)"的"本体(形上本体)"入手,揭示出该"本体"的"自在"性和"自为"性两种属性,并以"自在"性属性为"诗本体","自为"性属性为"美本体"。"自在"的"客观诗本体"在现实态中呈现以"诗意";"自为"的"客观美本体"在现实态中呈现以"美感"。"诗意"是"美感"的"诗意";"美感"是"诗意"的"美感",两者一个因"自在"而"静",一个因"自为"而"动",在这一"动"一"静"的辩证关系中,"形上本体"建构了自身作为"存在者(beings)"个体式的运作之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具体例句的考察,归纳出比喻运用中本体和喻体之间似同点走向的五种类型,即:顺本体、喻体的共同特征;顺喻体的特征;顺本体的特征;本体或喻体特征加共同点;本体喻体特征的交融.  相似文献   

17.
奇喻、怪喻,自然也是比喻。构成比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体,一是喻体。本体是眼前所见或亲身经历过的,要加以说明的事物;喻体是脑子里所想到的,是用来说明本体的事物。喻体必须是一般人都见过  相似文献   

18.
谈古书不能不懂修辞,懂修辞尤应弄懂比喻。本文想就古汉语的“三喻”、借喻和借代、比喻和比拟等三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明喻、隐喻、借喻 一般说,比喻是由被比喻事物(本体),比喻事物(喻体)和喻词(联结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成分构成的。按照这三个成分在句子中的隐现情况,古汉语的比喻主要有明喻、隐喻、借喻三个基本形式。 明喻是一种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其一般格式(又叫详式)是“本体(甲)象喻体(  相似文献   

19.
一、教育的诗性,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马卡连柯曾经把自己的著作称之为“教育的诗篇”,我觉得这是马氏对教育事业最淳真的体味。教育是富有诗意的.教育应该是诗性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下列问题:1、比喻词格和比拟词格的逻辑结构;2、它们的相互关系;3、它们在认识论上的特点。一比喻是汉语中最常见的辞格之一。比喻的逻辑结构应分为四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和喻点。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比喻词:从形式上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喻点:体现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的词语;如果是反喻,那么就是从反面强调本体和喻体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