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道德正义和法律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最初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价值被追求,后来在分化的社会中获得各种表征,由此思想史中出现了对正义的各种呼唤: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和综合的正义。在现代社会的正义舞台上,法律正义是前台的主角,道德正义是后台的导演。道德正义与法律正义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可以被总括为道德正义先于、大于和高于法律正义。具体说来,道德正义为法律正义奠定基础,规定范围,和提供标准,而法律正义使道德正义获得部分的保障,得以具体的实施,和立足现实的土壤;道德正义与法律正义在历史的和理论的次序、逻辑外延、理论地位、实现方式等方面皆有差异,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实际上的不一致甚至冲突。逐渐弥合道德正义与法律正义之间的裂缝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理想,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实现这一理想的两条相辅相成的途径。但是法律的道德化应避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之泛滥,而道德的法律化应防杜不合时宜的禁欲主义和专制主义之泛起  相似文献   

2.
论法律的道德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律的道德理念是指法律所致力追求的理想的道德价值,即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下,扬善避恶,调谐人的利益关系,并最终求得现实条件下的正义价值的实现。法律的道德理念有三个层面:“扬善避恶”是外在于法律的最高道德理念;“和谐”是内在于法律的上限道德理念,正义是内在于法律的必须追求的道德理念。正义在法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四种,即分配正义、矫正正义、契约正义和程序正义。三层理念相互联系,逐次递进。  相似文献   

3.
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是美国最杰出的基督教神学家,也是新正统神学的代表人物.由于他与卡尔·巴特、爱弥尔·布鲁纳等人的共同努力,使以保罗、奥古斯丁、马丁·路德等为主要代表的基督教传统教义在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得以重新阐明,并能够与当代的先进知识分子对话.尼布尔本人所倡导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是美国基督教伦理学的主导潮流,活动于这一时期的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以及致力于正义实践的社会活动家无不深受此运动的影响.坚持个人道德和群体道德的严格区分是尼布尔对基督教伦理学的一大贡献,也是基督教现实主义的基本主张.这一区分标志着尼布尔与自由主义神学的分裂,也成为尼布尔批驳自由主义、和平主义等学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一书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当时欧美政治家们考虑和平的现状,试图用国际法、道德解决冲突、维护和平,陷入各种鸟托邦主义。卡尔利用辩证二元论的思想分析了鸟托邦主义。他在批判鸟托邦的同时提出科学的现实主义国际观,但同时也承认仅有现实主义是不够的。他认为任何科学的政治思想、政治内容、政治形态和良好的政治生活必须建立在鸟托邦和现实两种因素之上。卡尔的道德现实主义对当今世界如何建立国际新秩序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道德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回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开放的实践建构了多重道德,道德困境是实践的产物。道德标准具有流动性、可变性、相对性。权力和道德是不可分的,建构主义学者的一大贡献在于,对权力和道德相互影响的方式及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伪善是道德研究不可回避的因素,它否定了哈贝马斯建立在"交往理性"基础上的理想对话模型,但是,也通过"舆论羞辱机制"和"自我陷阱"促进了道德规范的内化。道德赋予国际组织以权威性和合法性。由于人类认知结构的局限、权力的介入、群体利益的差异,道德在世界政治中的实施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当下学理论批评领域,十分忽视学中的道德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大众的忽视。要想拓宽学批评的生存空间,使学批评更具生命力,应该有学批评家来关注学中的道德问题,并从道德切入,展开对人生、人性的深入关怀和揭示,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道德批评观。  相似文献   

7.
社群主义视野下的国际关系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群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与自由主义相对的一种政治哲学。当它运用至国际关系领域,对国际政治做出伦理判断时,首先强调国家而非个人的道德地位。依据这一前提,民族国家共同体不仅在其成员间塑造了一种共同的身份和认同,而且界定了他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共同体拥有诸种道德权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免遭外部干涉的自决权。在人道主义干预和全球分配正义等重大的国际关系伦理问题上,社群主义的上述立场得到较为明显的体现。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主义倾向的国际正义观,社群主义在主张国际社会文化多元化和国际共处伦理的同时,也有滑向道德相对主义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熊元义认为:“冲击波”阶段的现实主义文学,虽没留下沉实之作,但它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次重要的重新出场;道德问题同时是一个美学问题,不是“在道德终止的地方,美学产生了作用”,而恰恰是在道德终止的地方,美学才止步的;审美理想的迷失,意味着精神“高处”的塌陷,而救治这种迷失的难点在于它其实是一种世界观的危机。他的上述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实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新进展.但是,学界对什么是现实建构主义存在争论.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建构主义内部研究纲领的分化,这削弱了它对融合国际关系理论的意义;也有学者将其界定为独立的理论流派,分析国际政治社会建构中权力的不可超越性,这缩小了现实建构主义的研究内容.而从搭桥视角出发,将现实建构主义理解为古典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相交,从社会实在建构出发,分析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权力和道德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将国际关系研究从重视认识论向本体论和认识论同等地位转向,也有利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进一步融合.  相似文献   

10.
"次道德"存在的伦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道德”是在违法利己的过程中,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的行为。相对于道德而言,“次道德”是次等的、次要的,不属于社会主流道德。但是从人性的多元性、犯罪的不可根除性及社会公众利益来看,“次道德”存在有其合理性。并且,肯定“次道德”是社会道德认识水平的进步,是对人性中的良心和自律精神的肯定,也有助于道德正义的实现,因此有必要肯定“次道德”。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道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是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如何的非权力规范,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在一般意义上,教育即对道德的自觉追求;在终极意义上,教育即道德。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教育的领域是道德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主义理论是国际关系中一种具有久远渊源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特定的历史环境,并主导国际关系研究近三十年。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注重揭示国际政治的本质和实际情况,主张从权力和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待国际关系。该理论使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并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该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我们应该吸收该理论中合理的成分以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主体的信用道德选择受制于利益、环境和制度诸因素。利益是信用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肯定和尊重主体的个人利益,信用道德之义务要求才会为人们所自觉履行。因此,信用道德选择需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德行与幸福相一致的正义的社会道德环境。在现代社会,只有法律才能为信用的道德选择提供基本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4.
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是国际关系中一种具有久远渊源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特定的历史环境,并主导国际关系研究近三十年。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注重揭示国际政治的本质和实际情况,主张从权力和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待国际关系。该理论使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并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该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我们应该吸收该理论中合理的成分以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5.
道德选择是人生诸多选择中的基本选择之一。正确的道德选择不仅有利于提升自我人格,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处于社会转型和文化嬗变中的中国社会,人们经常会面临道德选择的困境:功利还是道义,利益还是责任,到底应该如何选择?我们试图从道德选择的理论悖论、风险博弈和心理分析三个维度来透视道德选择的困境问题,并从创新道德理论、加强道德内化、创设良善社会等方面来探求道德选择困境的逻辑建构。  相似文献   

16.
鲁蒙娜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186+190-186,190
本文依据美国法学哲学家朗.富勒在其着作《法律的道德性》中论及的法与道德的关系,论述了法律的内在道德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不可分性,并依据富勒的自然法理论所定位的八项"法治原则",阐述了正义是法律的道德追求,证据与证据规则在司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司法活动中程序制度的目标应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情感与感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祥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0(11):102-104
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道德认识基础上对是否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促进道德认识的完成、道德行为的发生和道德主体性的培育。提倡感动教育,充分发挥道德情感的积极作用应该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路。  相似文献   

18.
道德义务长期以来一直是伦理学核心概念,其内涵及功能也是各个时代思想家争论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实践层面,道德义务更是人类在追求美好生活理想和社会正义的过程中不懈探求的一个主题。道德义务的形成、传承,以及人类对道德义务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对道德本质理解的不断深化,其作为调节社会关系重要手段的功能也不断完善和强化,折射出不同时代人类价值理想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理想国》是柏拉图基于一种对希腊政治危机的现实关切而提出的第一救国方案。在这方案中,他把国家和社会统一于道德伦理之中,认为个人和国家正义的实现,离不开美德,这不仅为社会政治危机找到治疗的良药,也为自己政治哲学奠定了一个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20.
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心理三大因素之一,它是由道德感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智慧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道德蜕化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大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认识能够判断善恶是非,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据,它会对道德内外化过程中的道德蜕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