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环境效益进行科学、全面的经济评价,按照经济最优化原则,建 立绿色计划体系和资源核算体系,真正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要能有效运行,交换契约要能顺利履行,降低交易成本,必须借助人们的自律的力量,其具体表现为道德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有序性是通过法律来维持的,可是,没有道德的支撑,法治并不能独立地支撑市场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尊重别人利益、权利为前提的,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新道德观必将形成,从而保证市场功能充分有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伟大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学界也已经取得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中国经济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阶段,新的伟大实践必须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中国目前实有耕地面积约为1.33亿公顷,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4%,但众多的人口又大大抵消了耕地资源总量上的优势,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43%,不到俄罗斯的1/8,美国的1/6,加拿大的1/15,甚至不到印度的1/2.  相似文献   

6.
基于经济学思考的环境资源资产化管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锴 《预测》2002,21(4):24-27,51
环境资源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外部性、公共物品性和自身的无价性。通过“资产“内涵的概述,说明环境资源资产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必须建立合理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必须研究解决环境资源的计量问题,环境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环境资源的“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7.
田志伟 《未来与发展》2008,29(2):2-6,13
有效运用与重构学术资源,是创建中国经济学的重要前提.中国经济学百年学术资源的积累,为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当前,走经济学理论创新之路,应首先重构学术资源.重构的基本思路是:应将学术资源用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学术资源的采用上须具备开放的心态,汲取一切有益营养;应明确我们主要依靠什么,我们的优势资源在哪里.创新中国经济学,必须借助和挖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两大重要的优势资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提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促进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总结以前国内外农业科技革命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加入WTO并成为WTO基础电信协议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将允许外资在电信业领域持股、经营,这势必对中国电信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中国电信的现状、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挑战分析,找出对策并用西方经济学相关原理加以佐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董锁成  李泽红  石广义  李宇  李岱 《资源科学》2013,35(9):1755-1764
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资源经济学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资源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相关研究团队及全国主要资源科学研究团队的科研实践为例,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资源经济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已有学术贡献,对资源经济学的学科价值进行了再认识,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我国资源经济学学术创新的主要方向。资源经济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已有学术贡献主要包括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资源承载力研究、资源安全研究、资源流动研究、资源循环利用与循环经济研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世界资源经济研究等7个领域。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更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资源经济学的学科价值,我国资源经济学应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在水、土、能源和矿产等部门资源经济学领域、循环经济领域、资源产权与价值领域和资源经济研究方法等4个方面推进学术创新。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应担负起学科发展导向和学术创新组织的重任,引领中国资源经济学迈向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运用哲学和经济学表达了未来社会的思想。他不仅保留了早期著作中的人本思想,还加入了经济学实证思维,实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结合,更完整地表述了未来社会思想。未来社会以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为价值目标、以解决矛盾促进和谐为总体构想、以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为根本途径、以增强共产主义思想和现实行动为具体方式,等等。该思想不仅发展了人的解放思想,还促进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融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人民性、整体性和发展性。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其未来社会思想至今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仍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