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激发学习兴趣。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课讲得“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初中地理教学教师需要研究教学艺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自觉的“我要学”,进而达到“我爱学”的境界。下述方法有一定的实用性。一、设计导言,培养兴趣地理教学应注意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导言”引入要有新意,要巧妙地选择与地理知识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学状态。引入导言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单刀直入式。成语“不知天高地厚”是形容一个人无知和不自量力。真的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吗?就让我们一起上天看一看吧。以这样的导言方式,引入“天体和天体系统”一课,学…  相似文献   

3.
一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一般是由老师讲,学生模仿着说,这种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夸美纽斯指出:“教育不仅不应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且应该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着去学习。’”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课前布置学生用纸折自己最喜爱的物体模型,不会折的同学可请教别人。折好后,对着模型想想:我折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折它? 上课了,每个学生面前放着自己的折纸:有飞机、火箭、手枪、花篮、教棒、针筒、太阳、轮船……有的同学还着了色,真是各式各  相似文献   

4.
【案例】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纸片折出12。其后发现有一个学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4份。老师惊喜地问“: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中的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41。”师“:41是什么意思呢?”生“: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一份就是它的14。”(教师把作业纸贴到黑板的最高位置)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要你们折21,这个小朋友却折出14,大家对这事怎么看?”生1“:老师,他折多了。”生2“:我想他没有专心听讲,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折。”生3“:虽然他没有按要求折,但我觉得他挺有创造…  相似文献   

5.
陈丽梅 《文教资料》2005,(3):155-156
数学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要求教师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数学一直被许多人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学科,有的学生甚至产生恐惧数学的心理。有了这种心理上的阻碍,学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学好数学的,也必定会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教学中我为了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对数学…  相似文献   

6.
王霞 《宁夏教育》2006,(6):53-54
一、案例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纸片折出12。教师在让学生展示作品时,却发现了其中有一个学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4份。师拿起该生的作业纸,故作惊喜地问:“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师:“14是什么意思呢?”生:“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一份就是它的14。”(教师把作业纸贴到黑板的最高位置)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要你们折12,这个小朋友却折出41,大家对这事怎么看?”生1:“老师,他折多了。”生2:“我想他没有专心听讲,没有按照老师的…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及个性品质的活动。如何进行数学教学?尤其是如何对基础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这里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学习理解,简单谈谈看法。一、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起则“思”通,就是指学习兴趣能有效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而有的学生认为数学是数字游戏,枯燥无味。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在基础年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引言和绪…  相似文献   

8.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提问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一条有效途径。而“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歌德说过 :“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 ,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富有吸引力 ,能引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 ,这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培养创造性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那么 ,教师如何设计“聪明的问题”呢?一、围绕课题 ,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课题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 ,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的则…  相似文献   

9.
导言在教案中又称“引言”、“导入新课”、“课前谈话”等,是一堂课的“前言”。教师的导言,给学生留下的是“第一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这“第一印象”极大地制约着学生的课堂情绪。导言艺术的魅力能延续小学生兴趣高峰的时值;导言艺术的优劣,往往潜在地影响着整堂课的效率。导言艺术是语言的艺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正因为如此,导言尤显其重要性。导言艺术是课堂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体现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和反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某门学科感兴趣,就产生了学习动力,从而能主动学习此课程,这对提高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对所学学科认识的加深产生兴趣,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影响加以培养兴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1.
【问题】一位教师试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有一教学环节引起了听课教师的争议,其过程如下:教师出示三角形,询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当学生指出“这是三角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后,教师接着指出:同学们会度量角的度数吗?算一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于是学生拿出学具(三角形纸片和量角器),开始度量三角形的三内角分别是多少度,再计算三内角的和是多少。一会儿,教师开始请学习小组进行汇报,于是有的小组说:“我们经过度量、计算,发现三角形三内角的和是178度”;有的小组说:“我们的结论是181度”;有的小组说:“我们…  相似文献   

12.
导言是一种教学艺术,它在音乐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把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比做一曲乐章,那么,一段精妙的导言就是乐章引人入胜的引子。如果一节优秀的音乐课能把孩子带入充满“奥秘”的艺术殿堂,那么,精彩的导言就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  相似文献   

13.
<正>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学生自觉地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激发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一、精设导语,激发兴趣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注重每节课的导入。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导言课来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而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教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导言课来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而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教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渴望明确某种事理并与积极的情感态度相联系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 ,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心理因素。它属于动力系统 ,但却是语文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维持注意力 ,增强理解与记忆 ,激发联想与创造性思维 ,深入钻研语文理论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  相似文献   

17.
一、导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才能促使学生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把某些教学片段适当地改成课堂剧,让学生“唱一唱”、“演一演”,可以增加教材的活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导读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例如:一篇课文、一段资料,有的学生读不进去,有的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知道文中“说”了点什么。这样的学生最缺…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主动地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9.
宽容与发现     
[教学片段描述]在学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课上,在看图简单认识了什么是几分之一后,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要求学生折出这张纸的12,并涂上颜色。学生们开始动手折纸片涂色,并把自己涂好颜色的纸片贴在黑板上。正当教师准备开始讲解时,有一位学生举手了,他指着同桌说:“老师,他没有交。”这个学生无奈地把纸片从桌肚里拿出来放到了桌面上。教师拿起这张纸片看了看,对着他说:“你能把它贴到黑板上去吗?”“老师,我折错了。”这位学生轻轻地、边说边走到黑板上把纸片也贴了上去。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并传来了“这是14,不是…  相似文献   

20.
杨钦好 《甘肃教育》2020,(5):145-145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基础。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谈一谈个人的一些认识与体会。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巧妙提问,激发兴趣。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贵在一个“巧”字,要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有所发现,产生探究欲望。如,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时,笔者问学生:“花喜鹊很有礼貌地跟孔雀打招呼,孔雀为什么不理会?”这一提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孔雀认为花喜鹊太丑了,没资格跟他打招呼;有的说:孔雀太骄傲,瞧不起花喜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