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南汉文小说《圣宗遗草》是一部优秀的传奇小说集。其中《鼠精传》摹仿了中国小说《百家公案》中的《决戮五鼠闹东京》,同时,也融入了越南的民族文化。《百家公案》最早刊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而黎圣宗则卒于公元1497年。据此可知,《圣宗遗草》乃伪作,非黎圣宗所作。  相似文献   

2.
一、公案小说的概念 就现有的材料来看,宋代以前还未发现有“说公案”或“公案小说”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人“说话”的名目中。成书于宋元时期、记载当时“说公案”情况的书籍今天保存下来的有三部: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吴自牧的《梦梁录》以及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如下:“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新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中《抄检大观园》是小说节选,文下注释谓“节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4回”。这里应特别说明,这部《红楼梦》是个颇为特殊的本子。它不是依据“程甲本”或“程乙本”排印的本子;而是由“脂本”和“程本”两个系统的本子拼合而成的一个“百衲本”。对“红学”稍有涉猎的人都知道,《红楼梦》的版本情况颇为复杂,大致可以分为抄本和印本两个系统。抄本出现较早,今存“甲戌”“己卯”“庚辰”诸本,其过录底本都是乾隆(1736~1795)前期的曹雪芹稿本。其共同特点是均未超…  相似文献   

4.
《百家公案》作为我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部公案小说集,对其他明公案小说集具有重要影响。在题材上,该书有大量的故事直接被其他明公案小说集吸收;在文体方面,《百家公案》初步奠定了明公案小说文体的基础,并启发了传记体和书判体公案小说的成立。  相似文献   

5.
包公戏与包公小说的关系(下)涂秀虹四万历二十二年(1594),朱氏与耕堂梓行《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上中下三册,十卷百回。此书封面上下两层,上层之图绘包公审一猿一女,是本书第二回《判革停猴节妇坊牌》的情景。图左右各有一行题句:“日断...  相似文献   

6.
公案小说是我国小说的“特产”。从唐代公案小说《苏无名》算起,到清末民初的《带印奇冤郭公传》,已有1200年的历史。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谓:“公案皆是朴刀捍捧及发迹变泰之事。”但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巳将公案、朴刀、捍捧各自分列。明清两代,公案小说尤为众多。后来的公案小说,大多以包公、海公、于  相似文献   

7.
这篇课文是从李宝嘉的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洋务能员但求形式,外交老手别具肺肠” 中节选的。标题为编者所加。 李宝嘉(1867——1906)字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清末著名的谴责小说家。他写的小说,对清廷官吏的昏庸腐败和贪污勒索等社会现实有所暴露,政治倾向接近于改良派。 《官场现形记》是李宝嘉的代表作品,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原计划写十编,每编十二回,但在第五编尚未写完前就因病死去。现存六十回,最后的极小一部分,是他的朋友代为补齐的。全书是由许多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短篇蝉联而成。  相似文献   

8.
顷读中华书局出版万曼遗著《唐集叙录》,其中对《李贺歌诗》的版本源流,作了一番考证,指出:“宋代所传李贺诗集,据记载有五种版本:京师本、蜀本、会稽姚氏本、宣城本、鲍钦止家本(或称上党本,大观戊子〔1108〕冬刊)。……宋元间五本通行,独碣石赵衍本,因刻于北方,不为当时人所知”;而在谈到这五种宋代版本流传的结果时,则说“所云五本,除鲍本外,皆不见。……这五个本子,正集四卷都是二百一十九首,后集一卷二十三首,只鲍本和宣城本有”。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文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文学作品的出现和流行,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总是以“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水浒》这部反面教材,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历史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恶劣影响。鲁迅曾经指出:清代公案小说中的侠客,“很象《水浒》中底人物,故其事实虽来自《龙图公案》,而源流则仍出于《水浒》”。鲁迅根据文学创作的继承关系,指出清代公案小说源自《水浒》,这是十分精辟的见解。因此,通过分析奴性十足的清代公案小说,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水浒》的反动性和恶劣影响,并进一步揭露《水浒》搞修正主义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10.
《林公案》是记叙林则徐的晚清小说。此书虽名为“公案”,也常与其他公案小说合集出版,但其写法独特,与当时流行的侠义公案文学有很大区别。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作品众多,以塑造侠客义士为重点,情节多离奇曲折。《林公案》则颠覆了这种写作模式,林则徐不是线索人物,而是实际主人公,书中没有塑造众多的侠客形象,也不以侠客义士为中心展开情节,而是真实描写了林则徐的为官事迹,特别是他在水利、漕务和禁烟上的贡献,表现了林则徐的民本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林公案》的创新写法和纪实性使其成为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一种变体,应归类为历史演义小说。  相似文献   

11.
《龙图公案》是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部蕃衍百则的短篇公案小说集。它的祖本即万历年间刊刻的《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但标目和内容都有较大差异,编集者已不可考。名义上是记包拯断案的故事,实际上几乎都不是包拯的事,而是前朝  相似文献   

12.
小说向被士大夫文人视为小道,故而从无专史,有之,则从鲁迅始。 《中国小说史略》体大思精,从神话传说谈起循朝代为序,钩稽小说发展状貌,迄至近代,一气呵成,颇有“气吞全牛”之概。 既有“钩稽”,又有“参证”。参证之资料长编有三:《古小说钩沉》三十六卷,辑周至隋散逸小说三十六种,为《史略》第三篇至第七篇的  相似文献   

13.
《古小说钩沉》是鲁迅先生一部基本完成但未最后整理的遗稿。林辰主导编校的《鲁迅辑录古籍丛编》收录了《钩沉》,由于就其中校勘、断句、标点等进行部分订正,后出转精,可谓迄今整理《钩沉》的重要成果,但其中仍有不少校勘、断句、标点等问题。就其遗存问题进一步商补,有利于读者更好地阅读使用。  相似文献   

14.
《古小说钩沉》是鲁迅先生一部基本完成但未最后整理的遗稿。林辰主导编校的《鲁迅辑录古籍丛编》收录了《钩沉》,由于就其中校勘、断句、标点等进行部分订正,后出转精,可谓迄今整理《钩沉》的重要成果,但其中仍有不少校勘、断句、标点等问题。就其遗存问题进一步商补,有利于读者更好地阅读使用。  相似文献   

15.
《百家公案》中的不少故事是对前人小说戏曲的改编,改编过程中往往大量移植、删改,篇幅大幅度缩减;作品的情节事件较少大段场景化铺叙,缺少对人物的描摹刻画,显得简略而粗疏。另一方面,《百家公案》主题的单一性又很好地实现了叙事者普及法律的意图。《判瓦盆叫屈之异》对《玎玎珰珰盆儿鬼》的改编即是代表性的一篇。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甲戌本)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之一:人教版第四册教材经过一头一尾的压缩后改题为“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在全书中的地位显著,是《红楼梦扩楔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回第一次对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进行了直接描写.小说的一系列重要人物像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也相继登场,尤其是宝黛的会合,可以说此回拉开了小说人物活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侠义公案小说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小说题材,其创作者非常重视故事情节的编撰和布局.但在阅读这类小说的某些情节关目时总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以《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为代表的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就有大量的雷同化情节.本文借助叙事学、主题学中“母题”这一概念,对这类小说中的“比武斗智”母题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求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对这类小说的情节结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首先提出《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存在“陋儒补入”的现象。笔者详细地梳理了词话本一百回的情节、回目和结尾方式。比勘了词话本和绣像本的异同。文章从四个方面来论证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一是词话本这五回中大量存在和其他九十五回相互抵牾之处;二是绣像本对词话本的改写方式在这五回中显示出不同于其他回的弥补缺陷的特征;三是这五回的回目和结尾方式和其他回相比表现出差异;四是这五回征引小说、话本和戏曲的方式和其他回相比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西游记》的作者为吴承恩一说,虽由来已久,但这是错误的。明代刊本的《西游记》有“华阳洞天主人校”的三个本子,均未注明作者姓名。《淮安府志》中可以见到吴承恩著述《西游记》之名,但仅仅记载着“西游记”三个字,关于内容,版本等一概缺漏。到了近代,人们只知道《西游记》小说的清刊本,有些学者们便含糊地认定清刊繁本为吴承恩本,使人们陷入了一种《西游记》小说本来就署有吴承恩姓名的错觉之中。  相似文献   

20.
90年秋使用的部编语文课本改正了88年、89年秋使用本的一些错误,但仍有明显错误与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就高中第五册古诗文单元指瑕于后。1.第296页注⑨译《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的“希”为“稀少”。这大大逊色于很多本子所译的“稀疏”。“希(稀)”在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在时间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