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音乐作品是用乐器演奏或是以人声来演唱的。而每种乐器所发出特有的声音或人的嗓音的音质,统称为音色。 世界各地的乐器是很多的,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乐器约有数千种。如果音乐家们选用自然界中一些物体来演奏的话,那些发声体也就成为了乐器,甚至说人的嗓子也可以成为乐器的。因此,在音乐领域里,音色是非常丰富的。从发声的原理上,乐器大至上可分在四大类,第一类是靠吹气发音的,统称为管乐器。第二类是靠弦的振动发音的,统称为弦乐器。第三类是通过敲击而发音的,统称为打击乐器。第四类是现代各种各样的电子乐器。  相似文献   

2.
电子管风琴,又名双排键,由管风琴演变而来。与传统乐器不同的是,它通过真实乐器的音色采样,加以复杂的演奏处理,来达到"一个人的乐队"的演奏效果。本文将以富冈泰也的电子管风琴改编曲《Smoke on the Water》为例,通过其奏法、音乐表现等相关问题,结合自身的演奏经验,对这首作品中涉及到的演奏技巧进行细致研究。  相似文献   

3.
每种乐器在演奏美学方面既有共性的地方,也有个性的地方,琵琶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对演奏美学的要求与其它乐器也有所区别。琵琶是我国特有的民间乐器,它的演奏几乎不借助于非音乐手段,主要依靠演员自身的二度创作来完成演出。演奏琵琶最重要的是:把握住点与线、线与点的关系;控制余音以表现琵琶的“韵”;形神兼备的体现音乐内涵。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传统乐器,二胡与其他乐器一样,主要是通过技术与情感的融合来展现审美情感,因此,想要保证二胡演奏的效果,娴熟的演奏技术和真切的情感意境必不可少。本文就二胡演奏中技术与情感的地位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实现技术与情感的统一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乐器简史讲述了新石器时代以来到当下发生的与乐器相关的系列事件,其中包括乐器的发展与演变。对于乐器演奏学习者来说,演奏乐曲的工程也是对作品理解和分析的过程,进而达到与作曲家交流和对话的境界。应该摆脱机械的演奏,要求演奏者对音乐本体有充分的认知。本文从扬琴的发展演变、学习和演奏为主线,讲述中国乐器史的学习对于民族器乐演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琼剧是海南省的地方大戏,距今已有悠久的历史。琼剧的伴奏乐器相当丰富,大喉管跟短管也是琼剧伴奏主要乐器之一。在吹管乐器的演奏中,呼吸是激发力,因此在吹管乐器的演奏过程,其发音的准确性、音质的优美性及演奏技巧都与呼吸息息相关,对呼吸及气息的掌控和调节是演奏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7.
乐器停止令是日本江户幕府时期的一道法令,原文表述为:"鸣物停止令",译为停止乐器演奏的命令。对本论文的要旨进行归纳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乐器演奏停止令"的特征;第二,"乐器演奏停止令"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三,"乐器演奏停止令"和社会的诸问题;第四,"乐器演奏停止令"的变化;第五,"乐器演奏停止令"采纳的实际状况。通过对此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论考,想必定能收获更加丰富而独到的见解和启发。  相似文献   

8.
家校联系手册,有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而且简便易行,同时对中间传递人——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我校有位班主任擅长多种乐器的演奏,他想在班内成立乐器演奏训练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学习一技之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单分析了小提琴对二胡演奏技法的影响。首先,本文对比了小提琴与二胡这两种乐器的异同,从而深入对两种乐器演奏技法进行对比。而后,介绍了小提琴对二胡演奏技法改革的影响,主要以刘天华的国乐改革为背景,来深入阐述二胡对小提琴演奏技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国内外中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器乐教学的本质是学生通过乐器来表现音乐,器乐教学实际上教的是音乐,而不是乐器。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片面进行音阶、指法等演奏技巧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通过乐器演奏让学生喜爱音乐、参与音乐、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如何通过器乐教学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下面谈谈我在器乐教改实验中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演奏者音乐造诣的高低通常能通过对乐器的演奏技能的掌握程度来得知。两者存在着辩证关系,演奏者在追求绝美音乐境界过程中潜在的促进了演奏技能的不断发展。而演奏技能的进步反过来又不断提高演奏者的音乐造诣。在当今社会,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的长笛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捧。但是由于长笛教学体制的不完善,大多数长笛教师本身缺乏对演奏知识的精通掌握以及长时间技能训练,所以许多长笛学习者以及演奏者都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下面,本文将浅析长笛演奏表演技能提高策略分析,仅供相关人员学习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很多人在学习和演奏颤音时感到迷茫,这是因为长号的颤音不同于其他乐器--手指稍微一动就能解决问题,长号的颤音几乎是靠嘴来完成的,对嘴部肌肉以及下颌运动要求较高,难度比较大,因此在学习和演奏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练习.  相似文献   

13.
在任何乐器的演奏过程中,音准都是演奏者与听众关注的焦点,在乐器合奏时,音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圆号是一种比较难掌握的乐器,圆号演奏的音准问题也一直都是演奏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以圆号演奏的发音特点为研究基点,分析圆号演奏过程中存在的音准问题,从气息口风、演奏指法、右手控制、"内心听觉"以及校音器练习等五部分,论述如何有效把握圆号演奏中的音准,并研究演奏以前对乐器的调整以及演奏过程中的调节,以期可以对圆号演奏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创造特殊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最动人、最具智慧的创造之一。音乐分为器乐和声乐两大类。音乐要通过创作、表演、欣赏来实现艺术价值。学习器乐,对培养人的素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器乐就是使用乐器进行演奏的音乐,乐器演奏是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协调手臂运动来进行的。这能促使视觉、听觉、运动觉的敏锐与灵活。在演奏乐谱时,眼睛所看到的音符在瞬间经大脑反应到手指上,这个神经反射弧可充分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并使大脑的灵敏度得以提高。良好的音乐演奏者会将…  相似文献   

15.
张伟  刘路亚 《儿童音乐》2016,(11):68-70
在常规音乐课堂教学中,器乐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搞好课堂乐器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情商、锻炼其思维反应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让他们走近音乐、体验感知音乐、表现创造音乐最重要的实现途径.在我国,没有规定哪些乐器必须要作为中小学课堂教学乐器之用,但竖笛相对于口琴、口风琴而言具有价格低廉、便于携带、入门容易、音准稳定等特点,成为了各种教材、各类学校的首选.中小学音乐课本安排了一定的内容来专门学习竖笛,这使得课堂乐器教学有了一个基本的定量定性依据.新音乐课程标准对此也有明确表述:"培养学生演奏的初步技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能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与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的评论."  相似文献   

16.
(三)表演类专业:包括演唱专业、键盘乐器演奏专业、管弦(打击)乐器演奏专业、中国乐器演奏专业。这些专业,本科和附中都有。它们的专业考试基本上是本专业能力的考试及说唱练耳考试两类。①本专业能力的考试:演唱专业主要通过演唱歌曲来进行;演奏类专业主要通过演奏音阶、琶音、双音(弦乐类)、和弦(键盘类)、练习曲、复调曲(键盘类)、  相似文献   

17.
钢琴与手风琴都是按12平均律制造的乐器,同属于键盘类乐器,二者存在着许多相近的演奏技能,因此,在同时或先后学习两件乐器的演奏时必然存在技能迁移的问题。为避免手风琴学习钢琴化或钢琴学习手风琴化的现象,必须有目的地认识两件乐器的发声原理存在的差异,以及差异带来的演奏异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两件乐器相近技能的合理迁移。本文研究两种乐器在演奏方法上的异同,演奏者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两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从而为音乐事业和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民族性问题是其进行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内容。音乐的审美问题以及乐器演奏技法问题都是包含在民族性问题中的两部分。音乐的审美问题不仅影响到听众的审美观念,还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而乐器技法的演奏问题主要是围绕乐器本身与进行乐器演奏技巧方面展开的。民族性问题是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主从钢琴演奏的民族性出发,从技术方面和审美方面进行主要研究,说明民族性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技术和审美的双重支持。  相似文献   

19.
大型合奏乐团演奏的形式在十九世纪初期逐渐形成,为了在演奏过程中更好的统筹演奏者不同乐器的使用和操作,规范演奏声部,使演奏作品更加精彩合理,就出现了音乐指挥。我们大都了解在乐团中音乐指挥者手持指挥棒,演奏者通过观察指挥棒的挥动速度来掌握乐器的弹奏速度。在整个乐团的演奏过程中,音乐指挥的艺术风格起着主导作用,笔者在本文主要是针对音乐指挥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的乐团演奏,对音乐指挥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林庆华 《林区教学》2009,(5):108-109
学习乐器,练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练琴的成效与演奏的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演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训练水平的高低,每一个学习器乐演奏的人都应该学会和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从五个方面来论述手风琴的练习方法,旨在使手风琴的演奏者以此文作参考在自己练琴的过程中总结出科学的并且适合自己的练琴方法,通过建立良好的练琴习惯使演奏达到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