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杜牧对元白诗的批评,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上的见解和主张。杜牧重视诗歌的教育感化作用,强调文学经世致用的功能,重视文学的思想内容,反对片面追求华丽辞藻。其文学思想对诗文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在词中创造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被排抑打击的个人形象,历代研究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辛弃疾的政治生涯以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并不符合其词中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产生矛盾的原因大概有三个原因:志向与功业脱节;士大夫"夷夏有别";民族情绪严重。今之学者未足够重视宋金对峙背景,对其未做分期研究。  相似文献   

3.
杜牧一系列与樊川紧密联系的现象,学界称之为"樊川情结"。但目前来看尚有待深入研究。"樊川情结"不能因樊川是杜牧的故乡而仅作为杜牧的"故乡情结"理解,更重要的还是杜牧等唐人的"长安情结"(或者叫"京城情结")。"樊川情结"对杜牧而言是"京城情结"与"故乡情结"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4.
唐朝诗人杜牧《清明》诗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生动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和风土人情。诗人何以"欲断魂"?这与清明节的传统相关。在清明的节日传统中,蕴含着深沉的德育情结。笔者结合杜牧《清明》一诗,系统分析了清明节的德育功能。同时对当代青年学生应该如何理解和度过清明节,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从余华的长篇小说看其创作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余华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内容上,他改变了以往那种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不再沉迷于暴力和死亡,而用悲悯的眼光注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发掘出他们身上具有的人性魅力。他抛弃了先锋小说贵族化的叙述方式,完成了向传统艺术回归。  相似文献   

6.
杜牧是晚唐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作品饱含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济世经邦的抱负,其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关心世事,爱国忧民;品评历史,借古讽今;关注下层人民生活疾苦。  相似文献   

7.
杜牧在晚唐柳宗元的接受处于低谷的时候,唱出了"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的诗句。共鸣理论认为,当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审美契合度越高时,共鸣效应越大,文学接受越易发生。由于杜牧在自身气质、政治热情、文学创作及情感经历上与柳宗元存在高度的契合,所以也对柳宗元诗文的共鸣要多于他人。这是杜牧欣赏接受柳宗元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古代许多文人因种种原因而奇身酒色,“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拯救的心理历程。杜牧写酒写女人是诗人在无可奈何之中的一种自我排遣、自我解脱、自我拯救,亦即在黑暗中寻求一点光明。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经历了国家繁盛到衰落的过程。从她的诗词创作可以看出她的才华横溢,历经坎坷却从未放弃,不懈地追求生命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从她词文作品的转变可以看到她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青年时朝气纯真,中年的沉淀隐忍,最后历经种种磨难后形成的坚强独立的人格精神。她独立高洁的人格,不断激励着后人,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0.
这是学生的习作 ,指导教师只提供了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两段评价材料 ,其他部分都是学生自己写的。张轶超老师说 :“我觉得对于一个初二学生而言 ,在受到课外材料启发的基础上 ,能够主动去寻找相关的史料 ,通过自己的梳理和分析 ,得出自己的观点 ,此点难能可贵。”本刊刊发此文 ,愿能引起更多学子自主探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司冬梅 《华章》2007,(10):36
陈独秀一生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四次被反动当局逮捕.他在狱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视死如归、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体现了一个革命家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刚强骨气和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新挑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重新认识确立自己的角色内涵,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引导,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离开长安后经常提及长安,白居易也是如此。白居易离开长安后,诗中承载着其对长安的追忆和怀念。白居易长安情感的表达和政治理想的寄寓是紧密相连的,这种政治理想的抒发是复杂而矛盾的。白居易对长安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巨大变迁,并经由变迁折射出其思想情怀的变化。这种长安情感和思想情怀的变迁异于唐代的其他诗人,是白居易人生选择的结果,也展现了其个人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民事诉讼制度中,一直存在职权主义诉讼与当事人主义诉讼两种模式之争,而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可以说基本上属于职权主义模式。在四川井盐生产历史过程中,保留了丰富的盐业契约档案,这些契约规范着各类的盐业生产经营活动,调解着复杂的盐业诉讼纠纷盐业契约以其突出的自由性、合意性以及遵从习惯等特点,在过去有效地调节着复杂的经济关系,我们探析其中有价值的成分,对于思考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应更多地引入当事人主义模式一定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自二十九岁为州祭酒,至四十一岁挂印彭泽令,其间三进三退,浮沉宦海十三载。此后,他坚拒利诱,甘守贫贱,再未涉足仕途。然而,我们不可因此认为陶渊明归隐后便不存在仕宦思想。陶集内有训子诗文三篇:《命子》诗、《责子》诗及《与子俨等疏》。它们分别作于陶渊明仕宦初期、归隐前期和归隐后期。三篇诗文皆对儿子寄以关怀和期望,具体内容却有不同:《命子》以祖先业绩勉励长子有为于仕途;《责子》为诸子学业无望而悲哀;《疏》一扫仕宦说教,惟愿儿辈友爱相处,患难与共。训子诗文反映了陶渊明仕宦思想由强而弱而完全消释的变化过程,归隐前期他还残存仕宦思想,晚年才彻底摒弃了它。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先后经历了四次转变。回顾历史,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促进了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盛世剧变下的晚唐,士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爱国、忠君、怜民”的晚唐诗人的杜牧,其诗歌中流露出的心态在晚唐颇具典型意义。文章选取杜牧的政治爱国诗,着重分析其诗歌中所流露的济世补天心态。并试图通过横向考察,探讨出晚唐士人群体所共有的这种心态。从而探究这种心态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期,《新青年》杂志于存在的恢弘历史过程中,经历了由同人杂志转为中共党刊的重大转折。同时,其色彩也由杂糅各种进步思潮宣传的"五彩缤纷"转变为仅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一支独秀"。它刊发的文章所涉及的主题和意识形态倾向则是其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章通过厘清《新青年》杂志目录,以佐证《新青年》由同人杂志转变为中共党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大众文化看当代审美风尚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今审美文化分层流变的发展轨迹中 ,大众文化的兴起促使了审美风尚的转变。在它的影响下 ,生活的“审美化”图景 ,已经非常鲜明地体现了 90年代社会审美风尚转变的总体面貌。而世俗性、娱乐性、形象性、体验的视觉化则构成转变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20.
营销的引进和传播受市场供求特征和市场机制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建国初,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有限,市场观念淡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国际市场的日趋成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策略带来的必定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