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人际交往的信息活动来看,儒家思想满足了人际传播的动机,并通过游说、授课、著书等形式将其思想进行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通过“三纲五常“构建了当时的人际传播秩序和传播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社会人际传播的价值选择王怡红中国古代与现代社会的人际传播,都有自己主要的价值指向。伦理化倾向和工具化倾向,分别是中国古代与现代社会追求人际传播价值的主要代表。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占居主导地位,儒家的"礼"渗透于人际交往行为中,并体现了社会对人...  相似文献   

3.
张婷 《新闻世界》2010,(8):207-208
人际传播在封建社会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在儒家人际传播观念的指导下进行,不同传播关系的主体,以"三纲五常"、"慎言"为主要的行为规范,人际传播的内容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诗歌作为古代思想的一种传播形式,由内向传播走向人际传播。先秦、两汉的诗歌以其反映现实的传统,以各阶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为内容,极大的突破了儒家人际传播观念的限制,并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题材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QQ空间人际传播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天瑜 《东南传播》2010,(3):120-121
QQ空间正在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人际传播特征渐强。目前有关QQ的研究较多,而与QQ空间有关的论述较少。本文以传播学为切入点,从QQ空间的人际传播动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角度考察了QQ空间的人际传播特征,论述了这种"拟态人际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儒家思想最为合适的注脚之一,"差序格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通过对个体相互间的角色定位来型塑社会结构与人际传播的基本秩序和原则,对中国乡土社会人际传播的范围、理念、规范及效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勾连起儒家"大传统"与日常"小传统"。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总是深深地"嵌入"差序格局当中。  相似文献   

6.
孔子极其重视人际传播行为,单就《论语》中描述人际传播行为常用词的词频即可见一斑:《论语》中仅"言"就出现了126次,"信"出现了38次,表示有口才之义的"佞"出现了8次。  相似文献   

7.
冉婧 《新闻世界》2010,(5):192-193
傩堂戏向来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涌动和大众传媒的介入,它的传播方式已由面对面的人际传播转变为多渠道的传播。本文将从傩堂戏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出发,通过对傩堂戏的传者、内容、渠道、受者和效果的分析,为傩堂戏今后的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吴承诚 《今传媒》2015,(3):124-125
电视节目录制过程中的人际传播和日常人际传播不一样,它表现出来的特质是趋向平等和相对封闭的。本文通过探讨节目录制过程中的角色交流、人际传播在节目录制中各个状态的表现以及录播节目和直播节目中人际传播的差异,揭示普通受众可能无法看到的场景——节目录制时主持人、现场导演、嘉宾、现场观众等不同的角色如何"各司其职",他们在幕后进行着怎样的人际传播;在节目录制开始前、节目录制过程中和节目录制完成后各角色之间的人际传播发挥了什么样的功效,有什么不同等等。这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电视节目幕后不同于荧幕前的传播状态。作者试图通过阐述如何通过把握节目录制过程中的人际传播来给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校内网的SNS人际传播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校内网是典型的SNS校园网站,其传播主体是个体间的人际传播。本文通过对校内网的人际传播主体、符号、内容、传播情景以及传播中时间因素的分析,旨在说明SNS下的人际传播并非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并非只是对面对面人际传播所带来的种种社会线索的一味的消除。SNS人际传播局部社会线索的消失有可能反而会激发人们对其他社会线索的探求,同时SNS有可能带来面对面人际传播所不具备的社会线索。本文同时对基于SNS校内网所特有的传播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毛晓慧 《新闻实践》2014,(12):21-23
微信作为一款通过移动网络快速发送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的手机通信软件,迅速占领了用户市场,特别是微信的朋友圈,借助腾讯QQ的强关系链,其传播到达率之高、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让我们意识到,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变革,正从微信公众号开始。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也选择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主战场,开启向"指尖"延伸的用户人际传播之路,试图走进更多观众的"朋友圈"。  相似文献   

11.
徐叶巧 《新闻传播》2009,(8):140-140
如今,以网络为平台的特殊人际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本文旨在以腾讯QQ为例,通过分析腾讯QQ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上的特点.结合网络人际传播与传统人际传播在传播实体和传播情境上的对比.推出网民在网络人际传播的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12.
陈江柳 《东南传播》2010,(8):118-121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老子《道德经》的"反战"、"守柔"以及"人本"主义三大思想,以人类传播史上媒介技术的演进为纵线,进而评析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的演进图景及其所展示的传播文明。其中,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第三次信息革命是媒介演进过程的三大拐点,尤其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时期人际传播方式的复苏更彰显了中国道家"不失其所者久"的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对社会化媒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内容聚合对于其开放平台建构的影响;同时通过网络人际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理论框架以及超人际传播模型,分析社会化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而探索其社会性的传播线索图景,最终为探析社会化媒体的本体意义寻找出路.本研究发现,内容聚合为社会化媒体开放平台构建奠定了基础;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突围与超人际模型的探索推进了社会化媒体的网络人际传播;而内容聚合与新型人际传播模式彰显着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结合儒家思想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文章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角度,诠释了先秦儒家思想人性、理想人格、人际理论在心理健康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 ,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理想的人际传播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其难能.综观理想,反观现实,人际传播异化不可避免,它既可能存在于有备而来的人际传播中,也可能出现在不期然的人际传播中.人际传播的异化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展开该项研究,通过分析人际传播异化的成因与表现,寻求人际传播异化的跃迁方式,乃至防范途径,推进人际传播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在大众传播手段日益先进的当下,人际传播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影响力,尤其是借助新媒体的人际传播,作用更不能忽视.本文通过对部分典型案例的剖析,探究了复杂的人际传播现象,提出了主流媒体对人际传播中的热门话题也要进行及时引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人际传播就像一个"强磁体",对处于其中的电视广告会产生"磁场效应".本文通过描述人际传播影响电视广告制作、电视广告效果和电视广告受众的表现,分析了人际传播对电视广告具有强大、无形的影响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袁宜 《兰台世界》2014,(2):85-86
近些年来,结合儒家思想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文章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角度,诠释了先秦儒家思想人性、理想人格、人际理论在心理健康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超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1]人际传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大众传播媒体中,如网络互动、电视访谈、广播热线.而网络又是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渗透力最强、互动性最强、人际性最强.网络传播是超人际传播的一种.超人际传播结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本文给超人际传播下的定义是:网络媒体或大众传播中存在的人际传播交流方式.超人际传播更优于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媒体中,超人际传播具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产生了强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