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辛江 《学习之友》2012,(6):21-23
“2012末世论” “古老的预言预示了人类的命运,其中的奥秘已经被揭开: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相似文献   

2.
自然滋养了天地万物,也滋养了人类精神。文学作为人类对自然观察思考的结果和“一种精神自由”,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生态运动与文学活动携手并进的当今,通过自然与文学关系的发展变迁,对自然与文学的关系进行新的探寻,其旨是期望以新的“生态整体意识”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3.
陈淑娅 《陕西教育》2007,(12):37-37
东汉中后期,安、顺、桓、灵五六十年间频繁爆发的瘟疫与地震形成的自然灾难,还有各种政治问题,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古诗十九首所形成"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风格即是强烈生命意识的外化.笔者对前人关于古诗十九首中所谓的'及时行乐"思想进行了再思考,认为这是哲学意义上生命的有限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最引人瞩目的现象是西方的崛起,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扩展。马科斯·韦伯作为一个在近代欧洲文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在研究任何有关世界历史的问题时,都不免会反躬自问:在西方文明中而且仅仅在西方文明中才显现出来的那些文明现象究竟应归结为哪些事件的合成作用呢?”(pl,导言)正因如此,才有了作者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关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顾梅珑新著《现代西方审美主义思潮与文学》紧扣审美主义思潮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细致梳理了它充满矛盾与悖论的发展轨迹,在全面把握审美主义特质的基础上,多方面探索了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纠偏作用以及它在文学层面的种种表现。专著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浸润于文学个案分析、审美主义本身的困境阐释,在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观照中,不仅展示出审美思潮文学中的表现,还为现实人生提供了建构性参考。著者将严谨的学术思考与深厚的人文情怀密切结合,在对审美主义思潮的探索与展望中为现代人的审美困境寻找出路,体现出当代优秀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6.
英国教育,被公认是最好的教育,它的宗旨,无非如赫伯特斯宾塞说的"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他说的是对的。要知道,社会进步、科技发达、文明程度一步步提高,这并不是我们人为建造的方式,而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有机产物。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受到新环境的生存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增长智慧和能力。由于新环境的生存挑战完全不可预测,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完全不可预设,不可僵化不可束缚,而应该成为最能够激发人智力的一种训练。如果不顾日新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形态设计的自然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并分析了人类文明进程中造型设计与自然的关系,总结了设计师对自然形态探索的四层境界,即:对自然形态的模仿;对自然形态的抽象;科学的分析和应用自然形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之境界.这四层境界在今天仍是设计师创造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理念已作为一种生存智慧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现代文明的膨胀,对自然榨取的恶化,人们开始思考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心灵上的生态问题.劳伦斯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和"类关怀"意识的作家,他通过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寻求人类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的理想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