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刘邦政权的道德基础、皇帝制度的道德基础以及汉初德政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分析和阐述,我认为汉初统治者正是在德政思想指导下,具体实施了德政措施,才使其统治和政权得以确立和巩固。  相似文献   

2.
本讨论革命的成因,特别是晚清革命的成因,认为现存政权统治衰弱、社会广泛不满和新思潮兴起、以及社会结构变化是历史上革命发生的基本原因。就革命与改良的关系来说,有时改良会避免革命,但更多的情况是改良引起了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的冲击造成清政府衰落加剧,清政府无力抵抗列强侵略导致广泛的社会不满,从而引起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而晚清新政引起的社会结构及社会思潮变革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相似文献   

3.
以中共诞生或以1919年为界标,可以将近现代中国史划分为两个时段。1919年前的仁人志士们在历史的进程中更多地体现出被历史选择的基本态势。而中国共产党人在被历史选择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选择”历史,凸显出“创造”历史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教育目的的两个维度——教育对象及教育对象的素质要求进行国内外的历史的考察分析,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条件业已具备,应有步骤、分阶段、有序地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在吸取国际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党执政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清末革命与改良论战是对我国当时前途走向的一次大讨论,今天仍值得对其进行历史审视并得出其对当今的启示。当时论战双方都有着以己之最优比对方之最劣的田忌赛马式的问题。革命改良没有抽象的高下之分。清末革命与改良论战的当今启示是改良事业需要革命勇气,成功的革命只需要一次,改良是社会永恒的需要,我国当今社会特别需要弘扬改良精神。弘扬改良精神不会有损于党的历史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合力"作用的结果.世界发展趋势的推动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底蕴;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内在动因;另外,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发展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社会历史是纷繁复杂的,古往今来,人们总试图探索其中的规律。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人们试图定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两个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得出人类社会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辩证统一论并非无条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存在时空维度的。社会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只有在不同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才能统一,任何历史现象都具有不同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辩证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论原始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对原始人类文化遗存的分析 ,还是对现存原始民族思维活动的考察 ,到处可以看到在原始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存在着神秘性因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加以研究 ,就会透过层层神秘的迷雾 ,看到原始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思维对实践活动的依赖性 ,决定着原始人类思维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它首先是客观的 ,继而是不断发展前进的。从思维发展的进程看 ,原始人类的思维是不断地由具体向概括、由形象向抽象的方向发展的。对于这个过程 ,我们完全可以从物质的发展过程中得到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革命时代,人们以革命为一切社会进步的代名词,认为惟有革命,社会方可进步。惟有革命,方能去除社会上顽固的积弊。  相似文献   

11.
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体革新现象为切入点,以诗歌的文体变革和创新为侧重点,历览古今文体变革史,论述了文体的变革和创新,是我们时代最需要的文学创新意识和最重要的内驱力,是文学在新的时期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体总是从少到多,由简而繁,旧的文体不断变革,新的文体不断创造。  相似文献   

1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新建本科院校要走内涵发展道路,加强质量建设就必须牢固树立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推进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文革"结束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与政治转型的逐步展开,中国社会处在"后革命氛围"当中.在这一政治文化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革命历史叙事更加鲜明地呈现出多样的景观,在不同精神层面上展开了对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重写,即革命历史再叙事.革命历史再叙事纠结在政治、市场、大众、知识分子等多重关系中.本文归纳、阐述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几种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续写:文化怀旧中的英雄归来与神话再造;补写:历史疑惑中的思想偏转与话语突围;改写:批判视域中的理想解构与神圣祛魅;戏写:娱乐消费中的狂欢谐谑与传奇重构.当然这几种书写也常常相互纠结.  相似文献   

14.
乔治·勒费弗尔对法国革命史学的贡献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研究法国大革命期间农民的专门性著作,使他成为"自下"研究历史的先驱;他的综合性著作,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解释体系,成为至今仍然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大革命经典解释;他还是法国史学界倡导研究社会经济史和大众心理的先驱.而且,作为一名亲共和的左派,勒费弗尔将自己对共和的热爱倾注于他的学术研究中.尤其是随着1930年代纳粹和法国右翼势力的兴起,他走出历史为自己的时代呐喊,期望以此唤醒法兰西的公共精神,重扬大革命时代的民主理想和牺牲精神.分析勒费弗尔的学术人生,能够看到大革命传统对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思想至深至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新闻娱乐化的必然和适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意力经济”盛行的今天,媒体为争夺受众,新闻娱乐化成了普遍的现象。新闻娱乐化固然不可避免,但新闻之为新闻的社会责任担当同样不可忘却。新闻从业者应该在新闻内容的选择、叙述方式、娱乐度等方面着力,做到新闻娱乐和教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共革命是影响20世纪中国和世界走向的重大事件。传统的"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和"后现代范式"并不能深入、全面地认识和阐释中共革命的复杂问题。"革命区系"研究倡导整体眼光、微观探讨、中观架构和宽视阈、多学科交叉及在"路径依赖"下对中共革命史进行跨时空比较研究,是当前中共革命史研究的新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活动三个基本方面,其中,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发动机,创新思维是关键,创新活动是保证.基于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尤其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想要"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创造;开展创新活动,使学生"实践"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研究活动向校本研究这一新型的研究方式转变,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教育研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目前大学英语的个性化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式,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探讨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创新问题.文章认为:在外国教育史研究中,研究观念与研究资料和方法同样重要,不应忽视;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创新过程是利用已有资料,突破旧的解释框架,建立新的“体系”以及运用新方法的过程;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创新较难,可以先从发展性研究开始,不断积累,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