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要好看”的提法错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要好看!”这个听起来不错的提法正在一些新闻单位内悄然流行.一些主管领导这样要求记者,记者为把新闻做得好看而冥思苦索。如果说.在保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力求把新闻报道写得可读性强一些、趣味性多一些、文采美一些,使读者更加喜闻乐见.那么这个提法没有什么毛病。然而.不加任何前提.单纯提倡“新闻要好看”.把“好看”作为新闻的一般要求和普遍特征.甚至把“好看”作为衡量新闻价值、取舍新闻稿件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这个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相似文献   

2.
刘明洋在2012年第4期《青年记者》刊文表述,大报风范的提出,是傅绍万同志继“新闻强报、特色立报”“以人为本做新闻”“全方位提升舆论影响力”等提法后,对于现阶段新闻传播的更深入思考,是一个带有深层次理念和价值的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报风范”也是对以往各种提法的深化和概括,包容着以前的一些内容,符合新闻发展的要求,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在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这是培育新闻竞争力。实现公信力、权威性、忠诚性等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式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有的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对这个问题,笔者谈点初浅的看法。一、新闻“散文式”的历史由来已久。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就已读到这方面的范例。如《横渡长江情景》:“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在国内新闻界,“主流媒体”的提法越来越流行。笔者在一家广播电视报任记者。广播电视报是一种边缘媒体,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某些部门在开新闻发布会,或向新闻机构通报一些突出性事件时,常常忘记我们的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怎么办?是赌气不出席,还是自暴自弃去采写一些“大路货”稿件回来凑数?前不久,国际奥委会执委、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来到了我们这个城市,并在到达的当天晚上出席一个小型座谈会。当时根本就没有人通知我们去参加,笔者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就主动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争取到了一个参加座谈会的名额。但笔者所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散文化”新闻的提法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化”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优先刊登“散文化”新闻。许多新闻稿件因“散文化”笔法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很多版面因此多了看点,很是“抓人”。  相似文献   

6.
李初直 《新闻天地》2002,(10):35-36,38
《新闻天地》2001年第4期发表的蒋显礼同志《班子强、机制活、人气旺》一文中,谈到新闻研究所是"思想库",这个观点值得赞赏。我在新闻研究所工作多年,也看过一些有关资料,对这个问题有一点思考。我认为,蒋显礼同志所讲的"思想库"问题,值得研究,更需要"开发"。 "思想库"这个提法,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所谓"思想  相似文献   

7.
侯智 《新闻知识》2006,(5):71-72
现如今,我们时常可以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中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提法——打造“新闻精品”、实施“精品战略”。“新闻精品工程”已经成为各类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媒体内部也形成了人人争出精品、争创优稿的好势头。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从事电视新闻采访工作,对电视新闻的文字采访、摄像乃至后期制作都有一些体会,在这里做以简要论述。(本文所说的“采”是指文字采访,而“摄”则是指摄像,也许提法不甚规范,但为论述方便暂且一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军校》改版后,吸引了大量学员来稿。不少稿件选题新颖,事例也算过硬,写得也下功夫,可就是难以编发。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话没有说到位,一些观点、命题、结论、提法说得不那么全面和辩证,或说得火候不到,或说过了头,走了极端;或以偏概全,“木匠的斧头一面  相似文献   

10.
“三论坛贴近”的提法并非自今日始 ,但今天予以强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充分肯定近年来新闻宣传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一些媒体存在“三脱离”的严重不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只有大力倡导“三贴近” ,积极鼓励“三贴近” ,努力实践“三贴近” ,新闻宣传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庄严使命。改进报纸的新闻宣传 ,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问题。“三贴近” ,是新闻战线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课题 ,是新闻宣传创新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灵魂     
宋超 《新闻记者》2002,(12):3-4
那 是十一月七日上午 ,党的十六大上海代表团预备会议临近尾声 ,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前来看望大家 ,亲切致意、热烈握手之后 ,锦涛同志作了简短讲话 ,主要介绍一些基本情况 ,其中特别强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十六大的灵魂 !这一提法在当时就引起广大代表的深切关注 ,应该说 ,这是一个颇有新意的表述。灵魂者 ,乃旗帜、乃核心、乃主线。亟需我们加深认识、准确把握。作为一名来自上海新闻界党的十六大代表 ,我躬逢其盛 ,参加在我们党历史上具有伟大、深远意义的十六大 ,体会较为深切。把“三个代表”写在党的旗帜上 ,中国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12.
刘志宣 《新闻大学》2006,270(3):91-93
"批评性报道"这一提法,不仅与新闻报道本质意义难以吻合,而且极易导致操作上的负效应,以至媒体批评权无限扩大,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丧失.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批评性报道"提法是否科学提出质疑,以划清新闻舆论监督功能与主观性批评文体的界限,进一步明确新闻报道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外新闻史,“民生新闻”的提法只是我国新闻界的特色表述方式。这种提法并不是也不能从报道内容方面来界定新闻的种类,但是却带来了中国电视新闻表达方式转变上的重大突破,其结果就是创造了电视新闻的超高收视,带来了电视媒体经济效益和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但是随着高收视率和高市场回报,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策划无处不在,新闻也同样需要策划,但新闻策划是否会影响到新闻真实性的本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课题。有的学者提出将新闻策划的提法改为新闻报道策划,以避免产生新闻事实造假的嫌疑。其实之所以新闻策划的争论焦点集中在真实性这一本质上,与对新闻策划真实性原则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许多书稿(包括回忆录、论文、专著等)在提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些阶段的人与事时,习惯使用"错误路线"、"路线错误"、"两条路线"、"路线斗争"等词语。同时,在对一些书稿进行二审中,也常发现不少责编对这些提法未做必要的技术处理。在图书质检审读时,同样发现这类提法屡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没有历史发现者对具有新闻价值的历史事实的"发现",历史活用为新闻就很难实现;在"历史"活用为新闻的过程中,历史发现者的"发现"是创设新闻由头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历史发现式新闻"比"历史新闻"的提法更能够体现出历史之与新闻的合法关系,因而更容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7.
赵娜 《新闻窗》2010,(6):42-42
新闻策划,是近几年才流行开来的一种提法。在目前的新闻辞典中找不到关于它的注释。尤其困难的是,目前新闻界的有识之士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各执己见,甚至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8.
近读某报一则消息,说的是某县法院“为建设学习型法院,着力健全政治和业务学习制度,规定每周四为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作者的本意可能是为了强调制度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但却犯了极端化、片面化的毛病,因为这个“雷打不动”的提法和做法是不合适的。首先,每周四应是法院正常的工作日,如果关起门来学习,势必会影响法院的正常工作;其次,一切在职人员学习的主要方式应是在职自学或轮流离岗学习。即使是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也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抓新闻”和“做新闻”是两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有人可能会认为抓新闻和做新闻只有说法不同的区别而无根本性的分界,的确,如果我简单地笼统地分析这两个概念的话,确实可以这样认为:仅就完成新闻采编工作而言,两者是一致的,而且事实上我们也往往混用这两个词,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两种提法所包容的记者思维观念,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词其实反映了  相似文献   

20.
一、变革时代,我们用什么确定新闻座标? 1、基层与高层 "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我当记者至今听得最多的"名言"之一。好新闻真的仅仅出自基层吗?我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肯定不是讨论基层有没有好新闻,更不是质疑记者要深人基层,我自己从来都是把深入基层作为新闻采访不可或缺的路径。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好新闻的坐标能不能这样界定,如此提法会不会误导记者的新闻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