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渤海经济圈国家级新区综合发展竞争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双 《未来与发展》2013,(10):16-20
环渤海经济圈拥有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区两大国家级新区。两者地缘关系具有一定的共生性、经济联系密切、竞舍关系明显,未来联动发展的可能性较大。比较滨海新区与曹妃甸区的综合发展状况,总结两者发展特征异同及未来竞合可能的趋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DEA方法对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区综合发展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认为滨海新区整体上更具竞争力,而曹妃甸区在禀赋要素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国家相关部门提出要建设与发展"一带一路",新疆作为西北边陲最重要的枢纽与桥梁,终于迎来了经济的发展时期,但由于各市发展水平不均衡,在各个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大。为了权衡新疆各地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文章选取14个城市,10项指标,对各市的综合实力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哈密市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名靠前,其余10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名靠后;新疆经济发展质量整体表现欠佳,各个城市之间发展水平严重失衡,经济发展差距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3.
王颖瑞 《科技风》2012,(10):275
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用《河南统计年鉴》(2011)最新资料,对河南省各省辖市的城市综合实力进行了估计.然后以各省辖市的综合值为基础对商丘市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对商丘市如何提升综合实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朱惠倩 《科技广场》2006,(10):16-17
运用核主成分分析(KPCA)方法对中国中部六个省会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分析,通过引入多项式核函数,提取了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4.13%;在此基础上构造了评价函数,确定出各市的评价系数,得出了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5.
高校图书馆综合实力测评指标详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奎华 《现代情报》2002,22(5):31-34
为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使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进步得以公正、实际、全面的评价,合实际的综合实力测评指标,以此为据找出差距,有理有据地制定好高校图书馆的新世纪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6.
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以高新科技企业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这些企业由于国际之间的产业合作、技术交流等活动,对科技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科技外语人才不但要在外语知识与应用能力方面过硬,还要对相关领域的科技知识有所了解,同时还要具备计算机、外贸等其他方面的知识与素养,因此科技外语人才比较稀缺。在科技外语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企业需要多渠道进行,如与当地高校合作,派员工到海外进修、鼓励现有科技外语人才自身发展提高和加强科技外语人才资源共享等。  相似文献   

7.
专利综合实力评价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专利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专利综合实力评价和专利综合实力层次划分.通过与经济发辰水平比较,分析了专利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地区专利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国家统计局的"西部地区10项主要经济指标"作为原始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12省区的经济实力进行排序及综合评价.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各省区的经济实力按相似性分为三类地区.最后,将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分类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地区间的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地区内各省区间的经济实力也有较大差异.所得结果整体上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岛县的经济增长与综合实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海域中面积在500m2以上的海岛6 500多个,12个海岛县共有海岛1 738个,占全国海岛的27%,占全国有人居住海岛(433个)的40.6%。12个海岛县共有岛陆面积4 087km2,占全国海岛面积的(包括台湾岛、海南岛)5.1%。海岸线总长4 411km,占全国岛屿岸线(14 000km)的31.5%。我国12个海岛县分散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中,由于所处的海域位置、海洋与岛陆资源丰度以及受市场机制、社会经济状况、资源开发力度与行政区经济的影响,各海岛县经济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海岛县的区位特点以及资源的开发,海岛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12个海岛县的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为12.05×108元,到2005年达到656.42×108元;人均GDP,1980年为473.5元,2005年为22 325元,分别递增17.3%和16.7%。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从1980年的40.7∶34.9∶24.4,到2005年为19.4∶41.3∶39.3。根据12个海岛县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应用“三轴图方法”,绘制海岛县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图。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海岛县的经济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估研究并进行排序,从而为各海岛县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环渤海地区陆海统筹度评价与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杨羽頔  孙才志 《资源科学》2014,36(4):691-701
"陆海统筹"战略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海洋强国"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海洋和陆域两个系统出发,构建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个维度在内的陆海统筹测度指标体系,测算环渤海各城市的陆海统筹度,应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其时间差异变化趋势,对各城市陆海统筹现状进行分类研究,并进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该地区整体陆海统筹水平呈现逐年提升态势。空间上,所有17个城市均已处于海陆系统协调阶段,其中天津和大连属于陆域主导中级协调型;烟台属于海洋主导初级协调型;青岛、东营、威海和盘锦属于陆域主导初级协调型;其余城市属于海洋滞后勉强协调型。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丽英  王道龙  邱建军 《资源科学》2009,31(12):2144-2149
利用环渤海区域1985年、1995年和2000年3期TM卫星遥感解译数据,在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支持下,对该区域1985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耕地是区域主导的景观类型,1985年、1995年和2000年耕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55.96%、53.70%和55.64%;林地、建设用地是区域优势景观类型,林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21.12%、22.13%和20.95%,建设用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10.48%、11.83%和11.70%;1985年~1995年、1995年~2000年两个时期,林地和建设用地景观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与耕地景观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耕地与林地、建设用地景观类型之间的互动转换关系;两个时段土地利用景观斑块数、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多样性指数、聚集度和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过程,分维数、蔓延度指数和分离度的变化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过程。1985年~2000年土地利用景观斑块数、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分离度和均匀度指数处于降低趋势,而斑块密度、边界密度、蔓延度和聚集度指数呈现出增大趋势,反映了该区域内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各组分的复杂性降低,大斑块增多,各景观之间的不均匀性增大,不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李宁  雷飏  顾卫  丛建鸥  刘雪琴  黄树青 《资源科学》2008,30(12):1818-1824
利用环辽东湾地区的大洼、锦州、绥中、熊岳、营口、旅顺6个站1960年~2007年48年间冬季(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资料及1996年~2004年9年间渤海海冰面积资料,分析了辽东湾沿岸冬季平均气温与渤海海冰面积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除1996年和1997年两年外,其余各年6站冬季平均气温与渤海海冰面积的变化呈现很好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85565。之后分析了环辽东湾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利用环辽东湾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年变化规律,根据二者的负相关关系推测出渤海海冰面积的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960年~2007年渤海海水结冰日数年变化呈现明显的两段分布:1960年~1988年间渤海海水结冰日数以73天为中心上下振荡;1989年~2007年间以55天为中心上下振荡。研究结果还显示,在海冰面积相对较小的1989年~2007年间,未出现海冰面积逐年减小的趋势,并对产生这种年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渤海海冰面积的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将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的研究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密度是海冰资源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变动范围。本文以渤海沿岸连续两个年份的平整冰和堆积冰为研究对象,将海冰密度分为实密度和表观密度两种类型,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实验和计算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渤海湾和辽东湾沿岸的海冰在密度分布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结果表明平整冰密度介于0.633-0.918g/cm3之间,堆积冰的密度变化范围为0.615-0.906g/cm3。在同一地点,不同年份的海冰密度大小存在差异,但是平整冰的实密度和表观密度均高于堆积冰。利用两种密度值计算得出的海冰空气孔隙率对于了解海冰性质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指导渤海海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冰资源品质评定是实际工程性开采选址的有效依据,海冰理化特征分析是海冰资源品质评定的基础和内容。本文主要选择海冰全盐量、氯度、硬度、pH值、硫酸根、油类含量、悬浮物含量等7项理化特征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平整冰的全盐量、氯度、硬度、硫酸根以及油类含量要高于堆积冰,但低于母体海水;冰样的硫酸根和油类含量高于母体海水。海冰全盐量、氯度、硬度、硫酸根空间分布特征为:海上辽东湾渤海湾;近海区总体上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加大的趋势。海冰pH值总体呈碱性:海上辽东湾渤海湾;近海区总体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海冰悬浮物含量:渤海湾辽东湾海上,迎风岸背风岸;近海区总体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海冰油类含量:辽东湾西北海岸渤海湾辽东湾东南海岸海上;迎风岸背风岸。实际进行工程性开采时,需要结合海冰理化特征和冰情参数,进行资源品质评估。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支柱产业的内涵和选择的准则,建立了海洋支柱产业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环渤海地区①海洋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环渤海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群,旨在通过支柱产业的发展来推动环渤海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层次的提升,进而促进环渤海海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调查数据与Ecopath生态通道模型,定量揭示了近50年来渤海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渔业捕捞对其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渤海生态系统最关键的功能组已由20世纪50年代末的高营养级游泳动物食性鱼类,转变为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中等营养级的底栖大型甲壳类;近50年来渤海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波动中显著下降;渤海生态系统的规模、成熟度、总能流量、费恩循环指数、生态网络的聚合度等属性指标均波动剧烈,表明渤海生态系统目前并不成熟,尚处于不稳定期。渔业捕捞是渤海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应降低渤海渔业捕捞的强度,防止发生持续大强度捕捞导致的渤海渔业资源衰退和生态系统崩溃,以实现渤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经济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以环渤海经济区1995—2011年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运用超效率DEA-Tobit模型对该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环渤海经济区各省市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但各省市之间存在差异;环渤海经济区各省市产业结构与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负相关关系,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能源消费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对各省市全要素能源效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针对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环渤海盐碱地台田季节性脱盐效率与生产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环渤海滨海地区淡水资源缺乏,季节性旱、涝与盐碱、地下潜水矿质化共生,是该地区农业生产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本文选择东营地区台田-浅池与黄骅重盐碱地实验台田-浅池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验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比分析了两地台田-浅池模式脱盐效率和生产效益。结果表明气候季节性变化导致盐荒地表层盐量变化大,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台田减轻或遏制了季节性雨热条件变化下的剧烈反盐,耕层全年脱盐效率达58.8%,其中东营沙性土质台田耕层年平均脱盐效率为79.7%,种植棉花产量4500kg/hm2,与传统利用模式相比增加50%;黄骅台田耕层年平均脱盐效率为37.9%,种植棉花产量3000kg/hm2。台田浅池模式能起到降盐、稳盐及抗洪调蓄水源的作用,利于环渤海盐碱地粮食产量稳定和土地高效生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环渤海重盐碱地土壤改造、粮食增产、土地综合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成  车达升  李晓东 《资源科学》2019,41(6):1167-1175
海冰是中国黄渤海冬季主要海洋灾害之一。为进一步认识黄渤海海冰分布特征和日变化机理,提高海冰短期预报水平,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MASIE海冰范围产品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了2018年冬季黄渤海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了日海冰面积与海洋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8年冬季黄渤海海冰集中在辽东湾和朝鲜湾,海冰覆盖率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海冰变化经历了生成、维持和融化3个阶段,其中生成阶段明显长于融化阶段。39°N以北黄渤海日均海表温度(SST)、海面2 m气温(T2m)、海面2 m气温<-2℃积温(Tc)和海冰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1(P<0.01)、-0.52(P<0.01)和-0.50(P<0.01)。因此,39°N以北黄渤海海气界面的热力环境是影响黄渤海海冰面积的重要因素。另外研究发现在2018年黄渤海海冰生成发展阶段,海冰面积共出现两次异常减少,这两次日海冰面积异常减少主要是由海区前一日升温和偏南风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