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建同志: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把你的信转给了我,同时转来了你的习作《晒网的妙用》,我很高兴,也很感谢编辑部让我结识了你这样一位影评积极分子. 你的信不长,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却在朴素的文字里洋溢着奋发上进的热情.你和许多青年人一样喜欢看电影,常被一些影片动人心弦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以至于恰到好处的一个镜  相似文献   

2.
吴倩 《报林求索》2012,(8):74-79
<正>中国电影票房已经突破百亿元,但是国产片在整个电影市场所占的份额,却越来越小。今年中国又扩大了进口美国电影的份额,国产片"小舢板"拿什么和国际大片抗争?一个狐妖,一位将军,一位公主。故事则是纠葛中的前世今生。走进影院的人,也许是为了看陈坤、周迅,或者是为了看结婚后息影两年复出的赵薇,有人是为了看杨幂,有人为了看冯绍峰,上些年纪的,则大部分是费翔的歌迷。豆瓣上,乌泱泱3万多条影评。赞的给打五颗星,说"感觉不错,没有辜负我先睹为快的期待,演员很过硬。"批评的只打一颗星,认为此片"秒杀《无极》,比肩《战国》,东方魔幻就是一盘乱炖。"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业余通讯员。去年,我采写了《校园浓烟何时了》、《一位乡长吃垮了两个村》及《罗庄乡偷伐泡桐的现象十分普遍》等批评稿。稿件写好后,我就拿稿件到乡政府及有关单位签字盖章。可有关单位及乡政府有关人员不给盖章。其理由是:批评稿广播后,我们承受不了。一位乡干部对我说:“你是业余通讯员,应多写些表扬  相似文献   

4.
1995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立40周年。看到它成长壮大,我自然首先想起我们的第一任系主任安岗同志,想起他当年率领全系师生艰难创业的种种情景,想起1955年秋我随他在河北邢台那次短暂但印象深刻的采访。提起安岗,我国新闻界对他都很熟悉。他是一位资深的著名记者、总编辑、新闻教育家。抗战前夕,他就喜欢新闻工作,为天津《益世报》撰稿。1938年他20岁的时候,便成为中共晋冀特区机关报《胜利报》的总编辑。我开始知道安岗的大名大约在1952年或1953年,是读了他以人民日报记者身份写的一系列东北通讯之后。那时,我在重庆《新华日…  相似文献   

5.
近日与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聊天,当谈到如令一般性的会议消息过多、充塞报纸版面时,他颇有感触地说:会议消息多,原因自然很多;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有些记者喜欢写会议消息,是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老同志的话很有道理,也耐人寻味。我们的一些记者,何以喜欢写会议消息!细  相似文献   

6.
某大报一位副总编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一天他接到一位通讯员的来稿,在署名部位写着本报记者,但后边却空着三个格子,再写上本报通讯员×××。他解释说,这反映了我们一些编采人员作风不正。通讯员害怕他写的稿子发表不了,只好这样做,意思是谁处理我的稿子就把名字写在前边,算是“合写”。说完他叹了口气……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图书馆工作者,我是爱书的,尤其对于谈书讲书的书,似乎更有一种职业的偏爱,特别感兴趣。若有所见,不免要浏览一番。这如同青年人喜欢看电影一样,只有在津津有味地欣赏之后,才会感到极大的满足。最近,看了郑逸梅先生的《书报话旧》(学林出版社1983年出版),我又有这种感觉,并且十分强烈。郑先生生动亲切地叙述,如同讲故事一样有趣;而书中真实丰富的内容,又如在我眼前展现了一幅图书出版界的历史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这是我知识贫乏的缘故。但它的确是我渴望见到而还未见到过的历史记录。在书中,他讲了上海最早的铅印机构和赛铜字  相似文献   

8.
有人问冯小刚如何做电影,冯小刚很有感触地说,他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可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接地气。赵本山自认,一群农村人拍《乡村爱情4》这样一部农村的戏还算有把握。我们这种接地气的,观众比较喜欢。不接地气、远离现实一度是央视  相似文献   

9.
陶短房 《青年记者》2009,(19):24-24
笔者曾在非洲和一位法国老报人偶遇,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有时褒或贬,喜欢或不喜欢,都并非因为您对某个事物很了解,恰恰相反,是因为很不了解。其实,外媒对中国的报道常常就是这样。非洲国家塞内加尔有两家报纸,一家叫《南方日报》,一家叫《太阳报》,  相似文献   

10.
1 昨晚,又看《蜡笔小新》,小新一犯错误他妈妈就生气,他总是对他妈妈说;“别生气了,美人。” 小新好色(他只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遇到美女总是问:“你喜不喜欢吃青椒?”或“你喜欢什么样的冰淇淋?”但就这几招已经逗得许多少男少女甚至像我这样不大年轻的人民的喜爱。 今年年初还有一套漫画很勾人阅读,那就是《我是豆豆》.小学生豆豆6岁.比蜡笔小新大一点儿,也是一个小活宝,他不喜欢上课和做作业,但招人喜欢,老师让他写日记.星期一他写上:“今天爸爸妈妈吵架了”,星期二他写:“今天爸爸妈妈没吵架”.星期三是:…  相似文献   

11.
面对现成材料,常常苦于找不到主题。不久前,我和小丁写了一篇通讯,题目叫《种子的魅力》(另题:《良种》),先后被《博尔塔拉报》和《新疆科技报》采用。这篇不足千字的通讯,从拿到材料到写出稿件,经历了半年之久。今年元月份,我镇赵山同志给上级写了一份近二十页的工作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他近二十年来的工作成绩。我看到内容很好,很想就此写一篇文章。可又找不到主题,放在抽屉里几个月,一拉开就看到它,总也下不了手。5月底的一天,我从《新疆科技报》上读到一则“在科技田野上耕耘”。  相似文献   

12.
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现任山西文联副主席兼作协山西分会主席的西戎同志,是一位在创作上卓有成就的作家。自从一九四二年在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我掉了队后》,四十多年来,他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与马烽合写)、电影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与马烽合写)、话剧《青春的光彩》;特别是他写的那些反映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在非洲和一位法国老报人偶遇,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有时褒或贬,喜欢或不喜欢,都并非因为您对某个事物很了解,恰恰相反,是因为很不了解。其实,外媒对中国的报道常常就是这样。非洲国家塞内加尔有两家报纸,一家叫《南方日报》,一家叫《太阳报》,  相似文献   

14.
得知黄准老师要去青岛为儿童电影《明星梦》写插曲时,我不南一怔:《明星梦》讲述一群少年儿童想当明星的成长故事,制片方意在通过这部电影,让家长们领悟到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给他们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但这毕竟是一部儿童电影,和一位82岁的老作曲家的距离似乎蛮大。原来,投资方是想请她去为该片12岁的小演员张贺写一。首歌。一位82岁的作曲家,为一位12岁的儿童演员写歌,我对此充满了惊奇!  相似文献   

15.
通讯员园地     
工作之余,我喜欢动动笔,写写短文。每月,都有一二篇文章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因为我文化低、基础差,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所以从来没有想过要往其他报刊投,只是在本地开花结果而已。为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一天,我来到刘志坚老师的家,向他请教写作知识。他是全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邵阳市作协副主席,已出版了多部作品。我很喜欢他的散文。他告诉我:“文无定法,认真就行。”我走时,他送给我两本书,一本《红尘风景》,一本《窗含西岭》,都是他的新作,他在书上签了名,写了“请友指正”。天哪,我的水平与你相差十万八…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人才     
延安出版的《中国青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篇文章,一篇是冼星海的传记,一篇是何其芳的传记。当时,中央青委的负责同志提倡写一些人物的传记来教育青年。我们知道,青年人是喜欢看引人入胜的传记文学的。有不少青年人就是受了人物故事的鼓舞,而走上革命道路或献身于科学事业的。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也有个如何宣传人才的问题。现在不是出现一门“人才学”吗?人才学是应运而生的,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而生的。贵州有两个青年人,写了一些论人才问题的文章,开始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就自己刻钢板,到处印发,后来《人民教育》登出来了,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新闻工作者应当支持他们,使这门学科得以确立起来,使新闻学和人才学并肩作战。  相似文献   

17.
<正>1976年2月,我在中苏接壤的边境地区采访知青女民兵,选择一排疏密相间的树木作前景,以林海及群山作为远景,让肩挎钢枪的女民兵在雪地中巡逻,构成一幅美丽的景观图画。这是在电影中常见的画面,人物在前景与远景的中间地带行进,这种构图会增强动感。2003年7月,国际摄影泰斗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因看过《红色新闻兵》《法文版书名是《一位中国摄影家的小红书》)后,盛情邀请我从巴黎到阿尔勒会面,他说很喜欢《红色新闻兵》中我拍的均带有底片黑边框的照片。他一生  相似文献   

18.
谈起笔者创作社教类专题《爷爷为我写儿歌》,要追溯到2002年。这位“爷爷”叫欧澄裁,年近80岁,仙踪镇大欧村人。是含山县有名的新闻人物。他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儿歌作家,他写的儿歌很有特色,通俗易懂,乡土味很浓。每首儿歌都是一幅漂亮的画,不仅孩子喜欢,成年人也非常喜欢。50多年他笔耕不辍,发表了1000多首儿歌,一些儿歌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和幼儿园语言教材,儿歌《晒太阳》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里连续五次安排教唱。  相似文献   

19.
马化腾说,“我很喜欢的一个电影是《帝企鹅日记》,企鹅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在它身上集结了爱、勇气和冒险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二月的春天     
我最早知道生活书店和邹韬奋先生的名字,是我的七叔告诉我的。他是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有爱国思想,很喜欢读韬奋先生的文章,对韬奋的《萍踪寄语》特别喜欢。有一年暑假,我几乎每天要写出一段文字(包括日记或短文),让七叔给我修改、评判。因此,七叔也会讲到韬奋先生的思想和文笔,或是丰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