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刊今年第1期刊出《“秉烛夜游”中的“烛”是蜡烛吗》一文后,涟水县西安小学左昌富老师在来稿中引《中华成语大辞典》中的解释,“烛”是指“蜡烛”;又说“‘烛’字产生较早,小篆中就有”,“‘炬’字产生较晚,东汉(44—220)初年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才有。”“可见‘烛’和‘炬’至少在东汉初年使用上就有分工了。由此可以推断,至少在东汉初年就有蜡烛了。”  相似文献   

2.
何不炳烛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①有为人臣而戏②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④?”平公曰:“善哉。”(《说苑·建本》)【注释】①安:哪里。疑问代词。②戏:取笑。③安敢:怎么敢。安:怎么,疑问副词。④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孰与……乎:与……相比,哪一个……呢?古汉语固定句型。孰:哪一个。昧:暗。【思考】晋平公为…  相似文献   

3.
《炳烛而学》(不同选者拟有不同的题目)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是广大中学师生所熟悉的一个文言片段。文段中的"烛"字一般都解作"蜡烛",如在中学语文界有很大影响的《中学文言文助读》(杨振中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就是如此解释的。笔者教初中语文20多年,这个片段给学生讲过多次,也都是依据资料上解释,讲作"蜡烛"。  相似文献   

4.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  相似文献   

5.
韩立刚 《现代语文》2011,(11):32-33
在进行《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时,结合“利”字,可以在四个层面实现教学目标:1.结合“利”,可以具体准确地把握烛之武说辞说理透辟、逻辑严谨的特点。2.“利”,有提纲挈领之效。3.透过“利”字,可以充分发挥语文课在思想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上的教育功能。4.对“利”的把握,有助于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6.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那么,诗中描述的“剪烛”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古时候的照明工具说起。古时夜间用膏油来点灯,灯芯大多用灯草、纱、棉线做成。点灯时。灯芯燃烧,余烬常结为花形,称“灯花”。  相似文献   

7.
“养花”一文中的“秉烛夜游”,好些老师解释为“拿着蜡烛在夜里游玩”。这成语中的“烛”是蜡烛吗?  相似文献   

8.
《烛之武退秦师》多年来一直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该文标题是主谓词组,题眼是一个“退”字。作使动用法,解释为“使……退……”。此标题发人深思,说“使秦师退”,不说“使晋师退”,可谓抓住了主要矛盾。当时晋秦两强攻一弱,郑必败无疑,而郑国竟然躲过厄运,堪称奇迹,可见标题设置了一大悬念。而且“退”的主语是烛之武,就是说解救郑国不是靠郑之兵马.而是全凭烛之武一人之力,更令人称奇。作为主人公烛之武在文中出现时已是一位垂暮老者,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找出“舡”字的产生时代及其读音变化的轨辙;弄清“舡”字声旁“工”字音变的正常规律;找到“舡”字读音讹化的踪迹及原因;认定“舡”字结构在“六书”的位置;从“舡”字读音讹化看到字书编写的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0.
在歌唱教学中,“呼吸”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音准、音色及力度的控制。在练习“吸气”时,我采用“闻花式吸气法”,即让每个动儿想象自己手中拿了一朵花,然后闭上眼睛,用鼻子深吸气去闻“花香”。在练习“呼气”时,我采用“吹烛式呼气法”,即让幼儿把吸入的一口气留在腹腔内,然后  相似文献   

11.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其主人公烛之武也历来为人称道。的确,保全郑国,烛之武功不可没。但退秦存郑绝非单凭烛之武一张巧嘴就能做到,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还因为他占尽了天时、地利。  相似文献   

12.
    
有一支很粗的蜡烛,它清楚自己的价值。“我的生命源于蜡,是用模子铸成型的。”它说道。“我的光比别的光都亮,燃的时间也更长一些。我的位置在有罩的烛架上,在银烛台上。”“那样的生活一定很美好。”油烛说道。“我不过是油烛罢了,在一根签子上浇成的烛。我不能总是这样,我常自我安慰,我总比一根小细烛①要好一丁点儿。它们只经过两次浇浸,而我要经过八次,所以我这样粗。我知足了。诚然,出身于蜡而不是油脂要高贵、幸福得多,可是都知道,这个世上的位置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您在大厅里的灯罩里,我留在厨房里,不过那也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全家…  相似文献   

13.
<正>《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最大的特点是长于叙事,其长于叙事的特点为学生的思辨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当前高考文言文命题与之非常类似,以此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烛之武退秦师》所阐述的核心概念是“义”,但翔实的资料又是“春秋无义战”的一个具体例子,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总是围绕利益展开,这就形成了复杂的“义”和“利”的关系网。因此,本文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方面也极具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版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其注释存在三处值得商榷的地方。“敢以烦执事”中的“敢”字,课本注解为“怎敢”,其实应译为谦辞“冒昧地”。“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有两个“封”字,对第一个“封”字,课本注释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以……为疆界”,但“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可译为“以……为粪土”,却是意动用法。原来判断是否为意动用法,关键要看有没有主观上的分析判断。在“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阙”的读音有三种看法,分别为jué、quē、què。笔者认为,应读为quē。  相似文献   

15.
刘向《说苑》里有这样一段话: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 烛乎?”平公曰;“安有人巨而戏其君 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也。臣 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 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 明。秉烛之明,熟与昧行乎!”平公 曰:“善哉!”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个意思: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了,  相似文献   

16.
释“咎”     
分析了“咎”字的甲骨文形体,认为“咎”字的初形为上从倒“止”下从“人”的会意字,“咎”字的字形义为天神降灾祸于人。《说文》根据“咎”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咎”字“从人各。各者,相违也”,不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发表了张鸿魁《〈金瓶梅〉》“扛”字音义及字形讹变》一文,认为《金瓶梅》五十八回例中的“證”是从“扛”讹变而来,并且还论证了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并就此探讨了近代汉语训释的方法问题。本文不准备对张文的观点作全面的评价,只想就文中作者所认为的“證”是“扛”的讹变谈一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烛之武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历史人物,载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之中。文中记述的烛之武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他有勇、有志、有谋,可他却一直没有受到郑文公的重用。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合以“莫须有”的罪名围攻郑国。在大军压境,郑国局势十分危急之时,烛之武受到推荐,前往游说秦伯退兵,以解郑之危急。烛之武不计前嫌,顾全大局,夜缒而出,去见秦伯,分析利害,比较得失,利用秦晋之间存在的矛盾机智论辩,慷慨陈词,既有形势分析,又有史事的引用,终于离间了秦晋之间的关系,使两国先后撤军,解除了郑国的危难。从这一游说事件…  相似文献   

19.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历来被人们奉为劝诫他人的圭臬.本文从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说服艺术谈起,认为《烛之武退秦师》的说服艺术的立足点在于“利”,是服人以“利”.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王力先生关于同源词的标准,通过大量的例证,认定“赝”“伪”“讹(言为)”是同源关系;同时,对“赝”的假借字“雁”的训释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