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志成 《中文自修》2007,(7):122-123
地球很壮丽,上帝很卓绝。可惜,由无机物自生出的壮丽,辉煌是死壮丽,死辉煌。由上帝自言自语的大智之言是玄言,是虚言,连他的自吟自唱也寻觅不到半个作曲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经过对生与死的沉思和领悟,把生命哲学归结为“过程哲学“,即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结果,是过程,是过程的精彩,它强调通过主观努力以体验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实现人生的壮丽与辉煌.  相似文献   

3.
史铁生经过对生与死的沉思和领悟 ,把生命哲学归结为“过程哲学” ,即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结果 ,是过程 ,是过程的精彩 ,它强调通过主观努力以体验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实现人生的壮丽与辉煌  相似文献   

4.
读到这样一首诗:花凋了呢/爱它的翠叶田田/叶残了呢/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这有些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诗,不禁让我想到一句名言,套在里面,倒也很合适:"上帝死了,人们珍爱着自己,人已死了,静听荒原上的哭泣。"(1)然而这悲伤的情景并不该在"荒原"上,不然,哪来的落花和残叶呢?当尼采说出"上帝已死"的时候,人们心中的花也凋谢了。这是信仰的危机,然而还有人自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选在高中教材中,这是一篇很有审美价值的文章。值得欣赏的,是他的人性之美、精神之美。 史铁生走了——不,应该说"回去了",因为他相信有上帝,也曾经与上帝相遇,把死看成是上帝的"召回"。 这是他经历了苦难独处之后的心魂皈依。  相似文献   

6.
孤独岛 《师道》2005,(3):9-9
一个中国教师死了。他见到了上帝。教师问:“我正当壮年,为什么会死?”上帝回答:“你是被人诅咒死的!”“为什么?”“因为你想成为尢所不能的上帝,但是你没有做到。”  相似文献   

7.
2014年新片《上帝未死》虽然拍摄手法草率拙劣,并行线索缺少关联,但反映的核心问题仍然触碰了社会神经:到底有没有上帝?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灵了,上帝自然是存在的;不灵,那是因为心不够诚。因为命题证伪的困难性,成了全世界所有宗教甚至邪教的普遍伎俩。在黑格尔看来,人终究是需要一个心理归属的,上帝之死留下的真空必须由独立精神的确立来填补。这种说法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考证遥相呼应:人在困境中总会产生心理诉求,而臆想的上帝恰恰能满足人们几乎所有的合理要求,这就是上帝存在的理由与“证据”。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普希金的创作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历程及其历史背景和这位伟大诗人坎坷多难而又辉煌壮丽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普希金的创作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历程及其历史背景和这位伟大诗人坎坷多难而又辉煌壮丽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尼采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中西哲学界对尼采认识与评价的回顾中肯定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地位,继而对尼采的虚无主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文章着重讨论尼采“上帝死了”这一命题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文章指出:尼采由“上帝死了”而提出“一切皆允许”,不仅动摇了基督教的基础,也否定了柏拉图以来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哲学观,但“上帝死了”与“一切皆虚妄”的思想又取消了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导致了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严重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1.
《青年教师》2008,(1):57
一个中国教师死了。他见到了上帝。教师问":我正当壮年,为什么会死?"上帝回答":你是被人诅咒死的!""为什么?""因为你想成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但是你没有做到。"教师陷入了沉思,他仔细回忆自己生前的点点滴滴:工作前,是快乐的、轻松的;工作后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以至于心力交瘁、食不甘味。但是检点一生从来没有想做上帝的野心。他满心疑惑",想成为上帝?我没有!"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6,(3)
安徒生讲过一篇童话叫《老上帝还没有死》:说的是一个穷汉,因前景黯淡而烦闷颓唐,妻子却非常贤惠达观。一天早晨,妻子突然悲哀起来,丈夫问其何故?她说:“我梦见老上帝死了,安琪儿们都随他进了坟墓。”丈夫惊讶地说:“别胡思乱想,上帝怎么会死呢?”妻子马上问:“那么,上帝还  相似文献   

13.
一自德国哲学家尼采发出惊世骇俗之言:上帝死了之后,整个西方社会陷入价值瓦解、信仰崩溃的极大恐慌中。已经习惯和上帝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神的子民瞬间发现那个仁慈博爱的老人只是海市蜃楼般的一个幻影之际,巨大的愤怒和质疑镂刻在他们迷茫的额头:上帝如此仓皇地离去了,但人类的罪恶该让谁来救赎?精神的家园还有谁来守侯?既然上帝死了,天国的庭院必然会荒芜颓败,破败不堪,那么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理想又何处存身?这种骨子里的痛苦和凄惶折射的是整个价值体系的衰败。在新的价值体系确立之前,这种心理的痛楚不会泯灭——人类…  相似文献   

14.
一 自德国哲学家尼采发出惊世骇俗之言:上帝死了之后,整个西方社会陷入价值瓦解,信仰崩溃的极大恐慌中,已经习惯和上帝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神的子民瞬间发现那个仁慈博爱的老人只是海市蜃楼般的一个幻影之际,巨大的愤怒和质疑镂刻在他们迷茫的额头:上帝如此仓皇地离去了,但人类的罪恶该让谁来救赎?精神的家园还有谁来守候?既然上帝死了,天国的庭院必然会荒芜颓败,破败不堪,那么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理想又何处存身?  相似文献   

15.
上帝造了一群鱼,种类多样,大小各异。它们的身体被做成流线型,而且十分光滑,还拥有短而有力的鳍,这样就能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这些鱼被放入大海后,上帝忽然想起一个问题,鱼的身体比重大于水,它们一旦停止游动,就会下沉,很可能被水压死。上帝赶紧找到这些鱼,又给了它们一个  相似文献   

16.
《考试》2004,(7)
有位智者说过:“上帝关闭了所有的门,他会给你留一扇窗。”——给所有自考生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华夏大地教育网承办的“自立、自强、自信——我与自考的故事”征文活动正式开展.该活动面向参加自学考试的各行各业人士,旨在通过自考生奋斗拼搏的成功案例、弘扬自强不息,自学成才的自考精神.激励广大自考生奋发图强.获得社会的认可.赢得自己人生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上帝的烦恼     
上帝住在天堂,觉得很无聊,于是开通了“上帝热线”“7654321”。他说可以满足人类的心愿,于是,拨打了“上帝热线”的人络绎不绝。“叮”“这是上帝热线,请问有什么事?”上帝接通电话。“上帝,请赐给我一死吧,我不想活了。”一个小女孩带着哭腔说道。“你为何如此轻生呢?”上帝惊愕不已。“我天生脸上就有一块疤,同学们都嘲笑、讥讽我,我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了。”小女孩更加伤心了。“孩子,生命可贵啊!你的一生还有很多事没做;你怎么可以如此呢?不要因为别人的恶言恶语而误了自己啊!这个愿望我不能让你实现。”上帝悲哀地挂了电话。“叮、叮…  相似文献   

18.
假如我是上帝,我绝不会怜悯那些将死的懒汉。他们活着是为了享受别人的施舍,我将把幸运更多地奖给耕耘者。假如我是上帝,我决不会保佑那些卑鄙  相似文献   

19.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20.
“上帝死了”,人类由此跨入了一个全面设计的时代。可是人却不可避免地被抛回到对自身的询问,在人的存在中与上帝相遇。上帝回归了,人们应该通过象征语言来言说上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