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导入。师: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常将喜怒哀乐寄情于山水,发泄于笔端。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课文《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写号抒怀的好文章,让我们去苏轼凝练传神的文字中畅游一番,感受他微妙的心境。  相似文献   

2.
万籁俱寂,皓月当空,两位雅士正在斑斑树影下畅谈……文豪苏轼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真是一篇清秀优美的好散文。散文同诗一样,贵在勾画清新隽永的意境,本文作者就以淡雅的笔调,把叙事、写景、抒情熔于一炉,用诗一样的语言写月清如水、风吹影动的恬静画面,不仅描绘出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月下游寺图,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谪居时的心境。全文共分三段,虽然只84个字,却字字得当。交代起游时间、地点、缘由和同游之人,叙述游景、抒发感叹,无一缺少,自头至尾一气呵成,行文自然流畅。第一段用了48个字,细述时间、人物、起因以及经过,这些都是记…  相似文献   

3.
时间:2008年11月26日 地点:江苏江阴英桥国际学校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  相似文献   

4.
屏幕上出现对苏轼一生坎坷政治命运与杰出文章成就的介绍,伴有深情朗读、人物插图、背景音乐,学生神情专注。  相似文献   

5.
文意导读: 让我们先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衣刚要入睡,皎洁的月光从门照入屋内,我十分高兴,起来走出门外。心想,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欣赏这美好的时光,于是就到承天寺邀请好友张怀民,怀民也没有入睡,我和他一块儿在这庭院中散步,领略这美好的月夜。  相似文献   

6.
《记承天寺夜游》一是苏轼在1083年(元丰六年)贬官到黄州(令湖北黄冈)的第四年写成。当时他身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实际上是以罪人的身份被安置在黄州。  相似文献   

7.
言精练的特点决定了要多读,读得准,读得有韵味,进而熟读成诵。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朗读未免太单调乏味,如果每次朗读都带着不同的目的,会使朗读的水平不断地提高:第一次朗读为正音,把章的字音读准确;第二次朗读,整合古的现代意思,读懂,读明白;第三次朗读,依据语言的节奏,读出抑扬顿挫来:第四次朗读,依据对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读出感情色彩;第五次朗读,要整合,字正腔圆、感情饱满、韵味十足;最后把课背诵下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笔者拟以苏轼的经典短文缸己承天寺夜游》为例,具体谈谈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的语文课堂教学感悟。一.关注文本本味,读出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9.
10.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有一轴画卷,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那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一起赏析它的精美之处……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八(上)入选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小品《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篇幅极短,视角极小,说是记游,真正记游的文字只勾画了了,笔墨简约。读后,却总让人感到文章背后掩思甚深。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韵味。 2.通过品读,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朱金凤 《山东教育》2002,(26):27-28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游记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只有80余字,却创造出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论是在内容、写法上,还是情感的抒发上,和这篇文章都有相似之处。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一、运用联想和想像,创造空灵的意境。《记承天寺夜游》描写月色,是全篇最为精彩之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仿佛积水的错觉,“水中藻、荇交横”的描绘,使人相信确实是水中情景,然而“盖竹柏影也”,又使人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1月,余映潮老师在江阴英桥国际学校执教了《记承天寺夜游》一课。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课程中,中学生最难学、最怕学的就是文言文。因为:首先文言文毕竟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相差太远了;其次许多教师教学文言文功利性太强,主要从考试角度进行教学,讲究字词落实,句段落实,篇章落实,基本上都是采用训诂学的方式来教学文言文,且已经程式化: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讲解课文—朗读背诵—巩固训练,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学生能不生厌吗?  相似文献   

16.
17.
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点赏析末的写景议论部分。的确,最后两句自是天成佳句。可如果认为此仅有佳句而无美篇,那就实在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了。因为本前面的叙事部分看似平淡,实则句句玄机,是全不可分割的部分,其耐人寻味之处,尤需读细细咀嚼,一一体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人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引导学生质疑,是阅读教学走向有效、走向深入的门径.尊重学生初始阅读体验,以初始阅读体验出发,从“时间与起因”“地点与人物”“经过与结局”三方面对《记承天寺夜游》开展质疑探究,能够打通学生与文本的隔膜,使学生习得“以疑促读”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师: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伴随了他一生——月亮。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他独特、丰富、复杂的人生顿悟和喟叹。或许,苏轼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见证!苏轼曾悲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