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今天,外来文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受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中小学生中也有所表现,穿衣讲“牌”,花钱讲“款”,聚会讲“场”,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等美德在学生心中比较淡薄。学生思想品德现状提醒我们,“五育”并举必须德育为首,而要提高德育效果,必须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抓起。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相似文献   

2.
德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人的“情感”的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质,说到底还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从教学双方看,不外乎“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两方面。只有将“培养学生具有真挚的情感”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才能从根本上确定德育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相似文献   

3.
一、与教学为中心的关系我们常说“以教学为中心”,是指学校的教学工作在时间的分配、空间的布局等方面,始终处于中心位置,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为首”和“教学为中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德育教育要贯穿在各门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而各门文化知识、专业知识都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德育”和“智育”根本无法截然分开,绝不能孤立地、单方面地只讲其一,忽略其二。指导广大教师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德育为首”和“教学为中心”的关系问题,对实施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促…  相似文献   

4.
职校生对德育多不大感兴趣,而教师大多空对空讲大道理,远离学生思想实际,结果是学生听课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低质低效。新一轮公共课程中德育教材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如何让课堂“活”起来、“乐”起来,让德育理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键在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力求做到“五化”: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德育课堂开放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语言生动趣味化、学生评价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回忆校园往事,有些事已经淡忘,而有些事却让人念念不忘。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其根源就在于教育的肤浅与深刻。德育也有“肤浅”与“深刻”之别。肤浅的德育,仅有德育的躯壳,而无德育的灵魂;很少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让学生产生道德期待和道德追求。“深刻德育”是一种能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深刻而恒远影响的德育形式,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情感,旨在挖掘和彰显学生鲜活的生命价值,使学生体验人类心灵的博大。  相似文献   

6.
有教师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悟,结果,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说的也不说,致使学生的认知停留于原来的水平上,没有得到拓展和深化,这是教师主导的一种“失落”。其实,“讲”也是一种引导策略,这里的“讲”,不是一讲到底,不是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用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讲”要精讲、巧讲,讲在学生似懂非懂处,讲在学生的疑点、难点、困惑点上,讲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体系,笔者根据新罗区德育工作开展的具体实践,指出了在德育的观念、内容和形式上,必须遵循“小、近、实、活、新”的五个“一”字原则,指明了在德育的实施方面要做到德育活动“针对性”、德育目标“层序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活动的“实践性”、发挥师生的“互动性”、强化德育的“管理性”、构建德育工程的“系统性”,努力研讨德育的“创新性”,从而较全面地阐述了德育开展的理论性,具有德育实践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要高标准完成这项工作,必须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增强学校的全员德育意识,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作为一所学校,必须抓好德育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除了“按章”“循规”正常推进,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素质教育中,对受教育者首先注重的是德育。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对素质教育是认同的,但对德育的看法并不一致。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最高追求就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既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又要有一专多能的本领,其中德育是第一位的。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注重四个方面的培养。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从个人的角度讲,要使学生将来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要勇于交往,善于交往,能够主动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和合作,包括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0.
德育不是包公判案铁面冷脸,德育也不是揉面团毫无规则,德育是教人学做“人”的工作。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一点上有明确的目标性,学校德育工作就是让学生朝着目标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学生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全面需求,所以学校必须在为学生创造更加舒适的教学环境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育是学生学习中的最关键内容,是“五育”之首,是其他教育内容的基础与保障,所以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把学生的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本文基于对德育的含义及重要性的理解,遵循“立德树人”的理念,就其在低龄段学生的培养策略进行了简要研究,希望能够对学生的德育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上有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强化“两课”教学,充分发挥“两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克服思想教育与教学工作“两张皮”的问题;要从严治校,加强学生管理,建设好学生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学生的“三自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转变德育观念,改变德育课堂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德育课不能再“老师讲、学生听”地满堂灌,而应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化、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新型教育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创造活动。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即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教育的宗旨,就是要通过体育“发达其身体”,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发达其精神”,以建立学生的“真善美之三德”。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美育尤为重要。当前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重视美的教育。修订后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相似文献   

15.
宁波 《甘肃教育》2005,(5):29-29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最严重、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讲”得过多。若能吃透教材,明确目标,抓住重点,严谨有序,讲深讲透也很好。但是,严格地说,这还是属于“讲”,而不是在“教”。“教”中肯定会有“讲”,但这种“讲”只是“教”的一部分,这也绝不是学生学会的决定因素。讲得再好,学生还是没有“会”,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高耗低效。  相似文献   

16.
当前许多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其采取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正面灌输和“背多分”的机械训练。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调动不起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应付教师的权威而“倾听”,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内化。这种传统的德育方式也是现今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低效、无效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固然有其深刻的、复杂的社会和家庭因素,但仅学校教育而言,明显地反映了德育过程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文从德育过程,剖释学生“双重人格”的成因,并提出消除学生“双重人格”的教育策略。 一、德育过程的偏差:忽视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发展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善于做表面文章、作虚假现象的学生: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表面接受,但口服心不服;有些学生在语言上是“巨人”、在行动上是“矮子”;也有学生在教师面前一套,一旦出了教师的眼界就是另一套;还有学生犯了错误也能“认错”、“检讨”,可过后…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得以生动活泼地自主发展,那就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信,激励他们积极参与道德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还应发挥学生团、队、学生会和班集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据此,我校提出了“激励参与”德育模式。一、基本思路“激励参与”德育模式在实施中的基本思路是,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三个转变,其基本特征是强化对学生自我教育的激励和创造学生参与德育实践的空间。(一)变单向灌输为激励疏导传统德育采取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  相似文献   

19.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在坚持德育为首的前提下,变“全面发展”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校不断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引导教师逐步从“制约性德育”转向“主体性德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德育实效。在德育标准、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以及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性管理的德育新格局。[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