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展的社会,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这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美国一位预言家这样预言:本世纪经济投资的热点,将从证券、房地产转向文化艺术品.又据众多的海外新闻媒介报道:中国的文化艺术品将成为全世界文化艺术品投资的热点.这是世界性文化收藏发展的大趋势.外国人看到了,那我们呢?为了迎接这种大趋势,作为档案工作者,既要有高瞻远瞩的文化收藏意识,又要有各类文化艺术品就是国家珍贵档案的意识.因此,我们的档案文化收藏需要有自己的战略家,这是历史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陈晓维编,中华书局,2014年10月盛世收藏热是任何一个经济繁荣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曾有人把中国历史上的收藏热划分为六个时间段。一是中古时期以士大夫为主体的观赏石收藏热,二是两宋以皇族为先锋的书画收藏热,三是明代末期收藏主体逐渐向民间转移的文玩杂项收藏热,四是清代中期皇族和民间共同介入的收藏热,五是清末民国古玩市场形成时期以投资买卖为核心的收藏热。而今是属第六个时期,藏品门类更丰富,收藏主体更多元,交易平  相似文献   

3.
河南名瓷     
“盛世藏古玩,乱世收黄金”这句口头禅,经央视“鉴宝”和“艺术品投资”栏目启迪,如今在民间已被炒得沸沸扬扬。于是,处于盛世的人们就纷纷涌入寻宝大潮,使收藏由城市波及到乡村,人员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壮大;在收藏年代上由古止今,不仅注重历史遗留,也不放过当今值得珍藏的物种;在收藏品种上由字画、金属器、邮品、钱币、陶瓷器、出版物、雕塑品等到纪念章、像章、门票、贺卡、酒瓶、  相似文献   

4.
《大观周刊》2006,(43):28-37
人类总是生活在时间的十字路口上。当下的每分每秒都会变为记忆,充实着世界,滋养着人类;而未来的每分每秒又都是希望,带领着我们勇敢前行。在过去30年,中国发生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经济发展使得人们摆脱了贫困,并且重新建设了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国当代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为丰富、繁荣、活跃、博大、坚实的文化。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五千年关于文化的记忆。历史上每一个经济繁荣的盛世也必将是文化蓬勃的盛世。回忆云南文化产业从初步构想到大发展的近4年,  相似文献   

5.
收藏是太平盛世的一种文化现象。当今收藏界藏品之多、种类之繁,可以说浩如烟海、五花八门、难以计全。在五彩缤纷的藏品中,我对地图收藏情有独钟。地图,它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地图的存世量是无法估计的。我的地图收藏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我在农村插队当知青,那个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能看的书籍了了无几,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盛世收藏潮流,催生了国内收藏类电视栏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收视率也节节攀高。它们以艺术品鉴赏、收藏为切入点,借助其大众媒体广泛的传播力量,普及收藏文化知识,提高收藏爱好者的鉴赏能力,对收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由于这波大众  相似文献   

7.
如今,大家都在关心如何让自己手中有限的的财产保值增值,"投资理财"正成为人们口中的高频词汇。对投资理财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得投资理财类图书的出版也逐步升温。随着民众投资理财意识的不断提高,投资理财类图书选题也将成为有着恒久市场需求的热点板块。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对收藏的爱好数千年从未间断,虽然由于历史原因,收藏盛世的局面一度受挫,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也得到巨大的改善,为人们从事收藏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电视,也顺应潮流而开办鉴藏类节目.除了中央电视台二套<艺术品投资>、<鉴宝>和<寻宝>栏目以外,地方电视台也纷纷举办此类节目.鉴藏类电视节目是在当代收藏热的背景下产生,所以鉴藏活动影响并决定该类电视节目的制作.  相似文献   

9.
建设"一流"要靠人来实现,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可是,大学,现在还没有精力把目光投向作为个体的教师. 虽然"以人为本"的口号整天挂在领导的嘴边,而且每位校长都能脱口说出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的"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但是,依照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我们在教育投资上,注重盖大楼、买设备,而较少关注人力投资,重视大楼甚于大师.  相似文献   

10.
黄洁 《传媒观察》2014,(5):68-69
正盛世兴收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收藏爱好者约7000万人。苏州是一座有着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文化底蕴深厚,书香世家众多,收藏人数很是可观,这其中,有收藏行家,也有"菜鸟草脚",对于这些收藏界的"新人"来说,他们迫切需要增长鉴别知识,了解收藏动态。本人就职的苏州日报也开设了"收藏"版,由笔者负责相关编辑工作,就"收藏"专版的编辑工作,谈一点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1.
胡剑 《四川档案》2014,(3):36-37
<正>惩治腐败、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是我党在政权建设中的一贯要求,它是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和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重要保证。即使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也注重吏治的清明。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等等,都有一批清正廉洁的官吏以他们"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形象感召着世人。在南充市档案馆收藏的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也有一些清代县官廉洁从政方面的档案资料。从顺治四年(1647年)  相似文献   

12.
《晋城商宅》用文化的眼光看,宅院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一种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的标记。用艺术的眼光看,宅院是凝固于时间之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意。用历史的眼光看·宅院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  相似文献   

13.
重历史传统,讲历史眼光,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质.过去是,现在也是.据说,在西方世界,“自黑”国史和民族英雄不算啥.但是,在中国这个重视历史传统、文化道统的国度,“自黑”国史、“恶搞”民族英雄,不合传统,也不合现实.照搬拿来,肯定不行.对此,媒体和新闻人,应该有起码的历史眼光.  相似文献   

14.
无形资产评估是直接从经济领域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的产物。无形资产评估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在国内仅有10多年的历史。无形资产评估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决策质量,确保无形资产安全运作和保值增值。本文试从图书馆无形资产评估的概念、意义、具体内容、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醴陵市委统战部干部宋明钦,一生酷爱收藏,人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叫"宋收藏".他从五十年代就开始了他的收藏生涯,无论工作多忙,家事怎样拖累,他都坚持不懈,决心在收藏的大海里去寻找到世界上的"金石宝玉".  相似文献   

16.
张葵华 《传媒》2016,(12):61-6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对艺术品、古董、各类奇珍的收藏行列,甚至有一部分人将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收藏热”的兴起,使民众产生了接触收藏行业的需求,相关收藏类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其让普通人更多地了解到收藏品的观赏价值和增值趋势,对传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壮大古玩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广西卫视的《收藏马未都》正是其中翘楚,它通过文化名人马未都来传播收藏文化,以其别出心裁的名称、紧张刺激的环节及精彩独到的解说,从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收藏马未都》以活泼的形式,在重点介绍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同时,将收藏者必备的知识融入其中,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为同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7.
火车模型最早于20世纪中期兴起于欧美。因为它有讲究的外表,能真实行走,且有历史收藏价值,又与工业发展密切联系,所以深受热爱军事与机械的男性欢迎。火车模型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铁路的发展史。通过对原车的真实再现,让我们对火车文化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其次,车模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作用。精致的车模放在家居中,可以体现主人的个性、爱好与品位,为生活增添情趣。再次,车模和其它收藏品一样,具有一定的保值、增值特点。名厂出品、绝版发行的精品车模,升值潜力不可估量;即使是普通车模,其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8.
唐宏 《新闻窗》2011,(1):42-43
市场经济越来越繁荣的今天,经济生活非常活跃。在极短的一段时期内,百姓从解决温饱走向手有余钱.“钱袋子”也越来越有管理的必要。于是,理财已经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存款利息长期跑不过物价的现状使得人们更多考虑如何让财富在手里保值增值,这也成了理财报道产生的现实条件和必须长期而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3,(20):18-23
<正>在新闻实践中,文化新闻报道是一块不可或缺的内容,几乎每一个综合类报纸和网站都有文化版块或文化频道,但追根究底,文化新闻的定义却显得含糊不清。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化"一词的内涵外延难以界定,广义说来,文化可以指一切与人类文明相关的历史地理、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等,而狭义的文化则更明确地指向以电影、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工业以及文学作品、戏剧、美术、历史、考古收藏等传统文艺形态;另一方面是由于娱乐新闻和其他文化新闻的比重不均衡。本质  相似文献   

20.
理财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越来越庞大的股民、基民、险民、金民等群体。十七大明确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仅重视劳动收入,而且重视老百姓财产的保值增值,更多的投资渠道将会放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