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琪琪才不过三岁,家里的儿童书就已经摞得老高了,加到一块起码有十多套。但不管是哪一套,要么琪琪只是随便翻翻,看几遍就扔到一边,要么遇到爱看的就天天翻,天天读,可不到半个月,那些崭新的书就成了陈年旧货的样子,不是被撕烂就是掉页。所以,几乎隔一个月就会带上女儿去书城走走。每次到书城总会被五花八门的幼儿书给迷了眼,信手拿一本来翻,不是简单的看图识字、就是厚厚的故事书,图片雷同、颜色单调,很难挑得到一本特别称心的。那天我在给她挑书时,琪琪忽然一手拉着我,一手指着前方嚷嚷:“妈妈,到那去,我要到那里去。”我抬头一看,琪琪是被一…  相似文献   

2.
叶儿,我曾经的合租女友。那时我在一所小学当实习教师,她在我们学校附近一家电脑公司上班,为了节省每月几百元的房租费,我们走到了一起。叶儿的厨艺很好,而且喜欢做饭,所以我只要上交伙食费,其它的油盐酱醋茶就统统归她管了。那时,她看得最多的书就是菜谱,与人聊天,说着说着,她就谈到吃上去了。我下班回家,听到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梅,我今天又学了一个新菜!”话还没说完,那个手里举着勺子的人影就闪到厨房里忙去了。说真的,叶儿在厨艺上还真有那么点儿天份,不管是什么菜,她都能手到擒来。我没看过什么美食类的书,也不知道如何形容叶儿做的菜,…  相似文献   

3.
(-) 银光头颅 星期天下午,我独自在书店消磨了大半天时光,却没看到二本有趣的书。我失望地朝书店大门走去,在经过门口第一排书架前,无意间一瞥,一本橙红色封面的书映入我的眼帘。我迟疑了片刻,最终还是停了下来,伸手从书架上邢抽出书来。只见从上红到下的封面底子,东一下西一下地散落着几处黑色的血滴。  相似文献   

4.
“上帝”赐与我的金钥匙湖南赵安明我立志要当发明家和革新家,从18岁那年起就一直在寻找能够指导我实现愿望的良师。1985年,我开始订阅《发明与革新》这份刊物,我发现它正是我苦苦寻觅许久的良师.于是我抱着这套书读来读去,已经读了整整10年.终于从书中悟出...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女郎     
16年前,我还在念初中,一天,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封面上印着一辆漂亮的小马车,车轮上金光闪闪,就借了过来.到家后,妈妈看到了这本书,说这是一本情色小说,不适合我看,硬拉着我回到了图书馆,让管理员给我换一本适合我这个年龄看的书,我站在旁边,很是难为情.  相似文献   

6.
"有两种事物,征服了整个精神的历史,我们愈是思索,就愈难以抑制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灵的法则,从很早以前,到很久以后,这种爱将牢固地支配着一类智慧,就是哲学."我本着对哲学的兴趣与追问,读了这拳书,主要的心得就是:坦然面对生活,乐观接受现实,积极面对人生.  相似文献   

7.
姚明 《知识窗》2010,(5):57-57
有一阵子,在国内每六周就有一本关于我的新书出版。这些书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也看了一本,它把我写成一个从不犯错误的人,好像我是一个神而不是一个人。事实呢?我失败过许多次。人人都喜欢谈论成功,但我认为从失败中获取的经验更为宝贵。  相似文献   

8.
刊客沙发     
从之前认识、关注到现在爱上《大科技》,只有短短两个月。我从小就喜欢探索之类的文章、物品,说来也巧,我经常去报刊亭买书,有一次我心爱的书还没到,正愁没书看,报亭老板问我喜不喜欢科技类的书,然后就拿出两本《大科技》,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4月的A、B两版买回家,这一试不得了,我立马决定要关注贵刊,到现在我已经彻底爱上它了。由于对《大科技》的痴迷,一些非常喜欢的文章我都过目不忘,并且它们常常被我用作作文素材。所以,我必须谢谢《大科技》!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春晖     
李镇西 《知识窗》2014,(10):1-1
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我的"春晖梦"》。文中,我深情地呼唤着今天的"春晖":校舍完全按我的想法设计,典雅朴素,依山傍水。晨跑的学生每天能看到日出,而傍晚,他们能在倒映着夕阳的湖畔一边散步,一边捧读自己喜欢的书。到了春天,师生一起到野外上课,或躺在草坪上,看着风筝在蓝天下写诗;到了暑假,我们打着赤脚走在田埂上,一直走到森林里。晚上住在小木屋里,听着淅淅沥沥的夏雨从树叶上滴落下来,敲打着屋脊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镜头一:自习课上,同桌看完一页书后翻了一页,我在心里数着时间,过了半分钟,同桌又翻了一页!我很愤怒,想一把扔掉同桌的书并对他大吼:不许翻书! 镜头二:这段时间我很努力,但这次的物理小测试我只考了65分,我开始怀疑自己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恼羞成怒后,我捶墙以发泄心中的怒火.  相似文献   

11.
正此刻,书就立在桌角。晚风吹过,传来沙沙的声音,是它在召唤我。眯着眼,捧杯茶,我翻开书,走入一个别样的世界。那里有亡国君主"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那里有文学才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梦境,那里有"国破山河在"的悲叹,还有一段"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爱情传奇。它们从书中走来,演绎不同的精彩,给我人生启迪。书教给我辨别是非的方法。几百年前,在沈园里,我遇见了一对情人。因为封建礼教的陈腐观念,两人最终被拆散。  相似文献   

12.
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都隐藏着科学,因为科学是无处不在的。一天,烈日当头。放学后,我兴冲冲地跑回家。还未进门,就已闻到了最爱吃的椒盐大虾的香味。我迫不及待地打开门,冲进厨房:“妈妈,真香啊!”说完,便捏起一只大虾往嘴里塞。妈妈轻轻拍了一下我的手,说:“小馋猫,去去去,先看会儿书,别捣蛋,再做两个菜就开饭了。”“遵命!”于是我从冰箱里取出一罐雪碧,顿时,一股冷气冒出来。我走进客厅,坐在摇椅上,美美地喝起来。这时,眼前晃过了妈妈满头大汗的样子。我眼珠一转,灵光一闪,跑进厨房,打开冰1箱,心想:我也要让妈妈凉快凉快!看着一丝丝冷气…  相似文献   

13.
我以前是福建省莆田县三江口码头搬运工人,去年开始在涵江建筑合作社做会计工作。我非常爱好化学,从1952年到现在,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我过去只读过8年书,文化水平有限,既没有人指导学习,又缺乏参考资料。为了要学习,无论在炎热的夏天或严寒的冬天,经常走到5里以外的涵江文化馆去借书。向文化馆借的书要在规定期限内归还,否则就被取消借书权利,所以常  相似文献   

14.
正一次,妈妈帮我报名了一个竞赛,并陪我到书店买参考书。书店很大,阳光透过玻璃映在书柜上,与墨香交融。妈妈在教科书区选书,我在一个角落心不在焉地挑选习题本,眼睛时不时地瞄一瞄一旁的少儿阅读区。忽然,一本红色花纹封面的书吸引了我,上面印着"曹文轩"三个字,那可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书名是《红纱灯》,我没读过,是新出版的吗?好想看看。可过几天就要参加竞赛了,我怎能有这个心思?一想到这儿,我立马回神,寻找关于竞赛的习题本。可那本书仍像磁铁一般吸引着我。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上小学、初中时也喜欢捣弄个小玩意,时常做个小玩具啦什么的。像其他天真的孩子一样,那时也曾梦想长大了做个发明家。然而,梦总归是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到儿时的梦想离我越来越遥远。5年前我有幸遇上了《发明与革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每一期《发明与革新》的丰富内容,充分吮吸着书中的营养,五年从未间断过。同时还从《发明与革新》杂志社邮购了《发明诀窍一百招》、《创造学与创造性经营》、《创造工程学基础》等众多书籍。理论上的充实,又渐渐唤起了我儿时梦想发明创造的冲动。从此我按书中所授,…  相似文献   

16.
读者说     
<正>我是一名普通的读者,《大科技·科学之谜》伴随着我成长。很开心多年之后还能看到《大科技·科学之谜》。我在初中时遇到了《大科技·科学之谜》,今年已经要从北大物理学院硕士毕业了。正是《大科技·科学之谜》让我这么多年一直喜欢物理,这么多年学习物理的美好时光都是因为中学受到《大科技·科学之谜》的鼓励。《大科技·科学之谜》让我对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涯非常满足。想起来真是又喜又悲,我读初中时候根本买不起,都是在书店蹭书看,农村里连书都看不到,只能进城好不容易看  相似文献   

17.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的那一天起,在我科技创新的历程中就多了一位朝气蓬勃的伴侣。在我的每一次抉择中都凝聚着她的力量;在我的每一次成功里都饱含着她的心血。  相似文献   

18.
一天下午,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科学大众·小学生》,忽然一只不知名的小虫光顾了我的书。虫子非常小,还没有一粒米大,它扇动着翅膀,好像是在向我示威。我有些不服气,哼!小虫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轻轻地把书放在桌子上,然后非常小心地用手扣住小虫,想闷死它。 大约5分钟过去了,我小心翼翼地移开手。天哪,它竟然还活着!只见它在原地打了几个转  相似文献   

19.
心灵折旧费     
妈妈开了一间店,卖些烟酒之类的东西。那天妈妈因临时有事,就要我守店,我答应下来,呆呆地坐在那儿,随手翻着一本无聊的书。看见门口刚骑来的那辆旧自行车,我想,明天就让它“退休”算了。  相似文献   

20.
工具书拾英     
算起来,自大学毕业起,我断断续续地工作、攻读、再工作、再攻读,环环相套,已有将近二十个年头了。这期间,无论是全职工作还是攻读学位,是在大洋此岸还是彼岸,浏览(偶尔伴有精读)各类书籍几乎是我每日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敢说像我这样泛读、杂读、快读的习惯对于自己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是否有所裨益,但要提到为读书圈内的同好提供些新书线索和点评,这套杂功就派上了用场。《百科知识》约我开个书介、书评的栏目,应该也是出于这层考虑吧。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个栏目是“西窗书话”,但受笔者知识和能力的限制,我所介绍和评点的。主要是欧美(西方)各国新近出版的英文书籍。同时,为了能引发读者的兴趣,每期引荐的新书都将以某一专题为主线,前后贯串,相互对照,彼此补充。无论如何,我不会像时下一些刊物那样,仅仅参照《纽约时报书评》的文章编译一下,或追着某某畅销书排行榜巡游一番。书,一定是我读(哪怕仅仅是“翻”一遍)过的,也一定是我有理由推荐的。我也欢迎各位朋友与我邮件往来,或提出问题与希望,或交流观点与心得。虽然彼此或天各一方,能有一份书缘,也就感觉近在咫尺了。yisui@aol.c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