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书的阅读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与教师,简明扼要和浅显地阐述了汉字毛笔书法的发展源流、美学与技巧三个方面的优秀传统。美学有书法形质美和韵致美的具体标准;技巧包括坐姿、执笔方法、运笔要点、章法安排、题款印章及范本碑帖与如何选用笔墨纸砚等具体要点。对已有相当书法基础的书者,可选读有关美学章节和今日书坛流行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的探讨,书中的独特见解将让你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
《采.写.编》2011,(4):66-67
赵国柱 一九五五年生于太原,汉族,山西平遥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常务理事、毛笔书法专业部副主任,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3.
王国祥:笔名祥子,江苏盱眙人。空军《航空杂志》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精于书画评论,篆刻工于汉印,书法以小篆为主,作品遒劲婉通,变化开阖。尤其是变体,更具个性,熔融篆、隶、行诸法,生成疾  相似文献   

4.
张旭  孙红 《今传媒》2016,(12):148-150
审美同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审美方式的特有表现.二十世纪初西方出现审美主体间性转变,而审美同情在物我合一,间性交融的本体论层面的追求则体现了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中国书法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书者通过审美同情的方式对于被欣赏对象和创造对象情感的体验过程,是审美主体间性的活动.当代书法创作流于形式主义,出现审美主体间性的缺失现象.文章尝试从中国书法创作的视域下解析审美同情的审美主体间性,并提出审美同情的审美主体间性对于当代书法创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韦韬 《出版史料》2011,(4):90-91
为纪念茅盾先生逝世三十周年,茅盾故乡桐乡市政协文史委、桐乡市档案局(馆)编辑出版《茅盾墨迹》一书。本文是茅盾公子韦韬先生为该书写的序,本刊转载时用了现在的标题。谨向作者和《茅盾墨迹》编者表示真诚的谢意。——编者父亲茅盾,以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名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达十五年之久。他勤于著述,始终保持着使用毛笔书写的习惯。  相似文献   

6.
刘虓虓 《大观周刊》2011,(33):82-82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古老文化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市场经济的空前竞争,各种艺术的互相交融,中国书法旋律的美、形体的美、意境的美已越来越被现代设计家所采用,并赋予了现代设计的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他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设计之中,让人们得以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发扬中国文化,使其“韵味”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7.
8.
9.
王林 《大观周刊》2013,(5):36-36,45
中国书法是具有生命意义的线条美的艺术,书法线条之气质美的构成主要表现在线条的方圆、粗细轻重、中侧藏露等方式来抒发情感,把具有生命的活体注入单纯的线条中,从而体现中国书法线条富有生命之气质美。  相似文献   

10.
武文婷 《大观周刊》2010,(30):24-24
学习中国书法,临攀为第二要务。可是除此以外也要学会转益多师。书法史上名家灿若群星,学书者当先精一体。后而广收博采。  相似文献   

11.
朱贲 《新闻前哨》2009,(9):F0004-F0004
李超,字守一,号卧薪斋主,湖北竹溪县人。现任《十堰晚报》编委,总编办公室主任。自1984年以来潜心书法创作,书法作品曾获得湖北省首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优秀奖,收入《国际现代书法集》B卷。作品入选《当代中日书法作品汇观》,获《国际现代书法集》C卷三等奖。  相似文献   

12.
刘重秋 《新闻世界》2010,(8):315-316
中国书法与绘画有共性之处,可以互补;也有差异之处,可以参照。本文通过对两者历史沿革和审美特征的比较,提醒书画家们对"互补"应有清醒的态度,要有个"度"的把握,互补并非是各自消亡、相互取代,而是保持其各自的独立。  相似文献   

13.
汪荣生 1953年10月生于河北唐山。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高级政工师。2003年4月起任开滦集团公司新闻中心主任、党总支书记、开滦日报社社长。河北省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报协会副会长、《采写编》杂志理事、《新闻三昧》杂志特邀编委。汪荣生上习王羲之、怀素、张旭等名贴,下研近现代书法名家,其书法入古而不泥古,用笔自然流畅、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入选河北省新闻系统书画巡展,多次在书法大赛中获奖、在多种刊物上发表,并被河北省鲁家峪传统教育基地收藏。  相似文献   

14.
王丹 《大观周刊》2013,(8):22-22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有着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也体现着深厚的人文特征,是最常见而又广泛认同的艺术形式之一。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更习惯于用键盘来敲打汉字,如何让中国书法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文化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大观周刊》2010,(39):F0002-F0002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革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瓣,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咱们古老的艺术可不能丢,这也是亨德森开设这个课程的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16.
书法文献辨伪是书法文献学的分支内容,自古以来虽有不少书家、学者就具体书论篇章的真伪和年代作出考辨.但对于书法文献辨伪的系统梳理仍显匮乏。本文试图对20世纪一百年间中国书法文献辨伪的发展历史、主要内容和特点等加以论述,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书法文献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并为今后书法文献学的建构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书法教科书     
<正> 《中国书法三千年》为知名海外华人书法家凌云超先生毕生治书的心得之作,对于弘扬中国传统书道、训育书艺传人良为有益。因此,南京大学出版社即以凌先生该书油印稿本为底本,由扬州书法家李名方先生校订后,日前重印了简体竖排21开本上市。  相似文献   

18.
吴娇霞 《大观周刊》2011,(19):71-72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书法中所透漏的审美和艺术体验,能给人带来诸多的内在思考和心灵震撼。一旦深入学习书法,就会发现它内在的艺术意蕴和美学魅力。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书法.并分析了书法之中所含的审美及艺术——包括虚和实、形态和情感的特殊魅力,以及其传承和进步之处,从而表达了重视书法美学意向的研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书法艺术的本质 作为国粹的中国书法,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宗白华先生的阐释颇为精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