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另一种休闲与娱乐--观中央电视台"佳艺"节目之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 《现代传播》2001,(1):112-114
近两年,中国人似乎学会玩了,整个社会似乎在一夜间进入了“娱乐世界”,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最体现大众化的电视媒体。我们看到,以往在节目中领衔并深受欢迎的相声、小品和综艺演出已退居其后,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富有动感,观众参与性较强,力图给人们带来感官愉悦的娱乐节目:游戏类玩的就是心跳,博彩式要的就是惊险,武打剧看的是痛快,戏说剧编的是新鲜……更令人咋舌的是,就连一向被国人视作最为纯洁神圣,最为隐蔽内在的爱情,也被拿来在屏幕上曝光,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男女速配”。 不仅如此,这种娱乐热潮还有着一定的“理论基…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中国人似乎学会玩了,整个社会似乎在一夜间进入了“娱乐世界”,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最体现大众化的电视媒体,我们看到,以往在节目中领衔并深受欢迎的相声、小品和综艺演出已退居其后,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富有动感,观众参与性较强,力图给人们带来感官愉悦的娱乐节目:游戏类玩的就是心跳,博彩式要的就是惊险,武打剧看的是痛快,戏说剧编的是新鲜……更令人咋舌的是,就连一向被国人视作最为纯洁神圣,最为隐蔽内在的爱情,也被拿来在屏幕上曝光,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男女速配“。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中国人似乎学会玩了,整个社会似乎在一夜间进入了"娱乐世界",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最体现大众化的电视媒体,我们看到,以往在节目中领衔并深受欢迎的相声、小品和综艺演出已退居其后,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富有动感,观众参与性较强,力图给人们带来感官愉悦的娱乐节目:游戏类玩的就是心跳,博彩式要的就是惊险,武打剧看的是痛快,戏说剧编的是新鲜……更令人咋舌的是,就连一向被国人视作最为纯洁神圣,最为隐蔽内在的爱情,也被拿来在屏幕曝光,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男女速配".  相似文献   

4.
与多年吸引公众眼球的美伊战争一样.娱乐圈似乎也不平静。前几年,媒介以名人“恋情”为新闻猛料,近一年来.媒介注意力又开始出现新的“转向”,于是“皇阿玛惹上性交易丑闻”、“张国立儿子张默打人,中戏黄定宇落马”、“张钰暴黄健中卷入‘录音带’丑闻”、“赵忠祥被女医生告上法庭”等事件,成为一时间最为轰动的“娱乐新闻”。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2005,(11):56-56
《南方电视学刊》2005年第3期发表应天常的文章《新闻娱乐化,底线崩溃了》。文章说,世纪之初,放眼望去,“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来势生猛,好不热闹。广播电视“委身”于此,快“玩”得找不着北了。应该为新闻娱乐化设置一条底线,这条底线一言蔽之,就是确认新闻主播主持和节目的形态,都必须无条件从属于新闻。这是新闻专业精神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时下,一些媒体尤其是一些都市报、晚报、娱乐性报纸等,充斥着那种消极庸俗、荒诞不经、格调低下的东西。在所谓“特稿”、“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天下趣闻”等名目下,什么都敢登,“越刺激越好,玩的就是心跳”,且美其名曰:适应和满足市民阅读需要。  相似文献   

7.
<正>有人称我们的时代已进入“娱乐化”时代,也有的人说这是一个“泛娱乐化”时代。有文化含量高的娱乐,也有低俗的娱乐;有深刻的娱乐,也有浅薄的娱乐。不管怎么说,在当下,娱乐看起来是无孔不入,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现象。敢为天下先的电视人似乎也嗅到了观众对娱乐的需求,《快乐大本营》、  相似文献   

8.
室内跳伞     
《中国新闻周刊》2006,(30):79-79
“跳伞情境模拟器”最初是以训练为目的开发的,但现在已经被运用在娱乐休闲上了。通过这个模拟器,人们可以在室内体验“跳伞”。而且,它还能模拟跳伞时所遇到的各种气流,借助对气流流向和强度的调节,人们还可以玩一些诸如“大鹏展翅”“空中翻滚”等特技。由于“飞行”的高度不高,所以危险性并不大。  相似文献   

9.
继2005年的“超级女声”之后,传媒娱乐“盛事”不断,其典型的特征就是,原本是零敲碎打、愉悦身心的传媒娱乐产品也被整合为具有“公共意义”的媒介事  相似文献   

10.
崔琳 《青年记者》2007,(12):46-46
打开电视,最为火爆的莫过于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无数的“追梦人”被席卷到了这个全民娱乐高潮中。全民娱乐高潮的到来不仅仅是一种热闹喧哗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值得反思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1.
李艺 《新闻知识》2005,(5):27-30
娱乐,在今日中国,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不仅纯娱乐休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大幅上升,而且新闻与娱乐之间的距离变得日益模糊。而什么内容最具娱乐性?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金钱、爱情、性、暴力事件、花边新闻等,只要与女性沾边儿的软性内容,无疑首当其冲。纵观2004年大行其道的娱乐新闻,更是把“女性”当成了新闻的“卖点”,女性成了被调侃、猎奇的对象。似乎只有在“与娱乐相关的新闻”中我们才能看到这么多的“女”性——女明星、女大学生,女白领,  相似文献   

12.
张华立 《视听界》2007,(5):110-110
在中国传统文化客厅里,娱乐是没有座位的,连侧身站立的地方都没有。即便有,也得“寓教于乐”:孔老二的手舞足蹈,那是得了周礼的真谛;潘金莲的凡三百和贾宝玉的吃胭脂,那是封建王朝灭亡的前兆;本来象征民族气数衰微的纯粹的娱乐品种京剧,也被好事者划到国粹里当宝贝,还声称要振兴……反正不附会社会价值,娱乐就是诲淫诲盗。  相似文献   

13.
王亚军 《青年记者》2016,(26):69-70
近年来,电视娱乐节目似乎走进“娱乐至上”的怪圈,无法自拔,就如巴赫金所说的“狂欢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当下的电视荧屏上演绎为一种电视娱乐文化.“在这些具有大众文化倾向的电视文本中,艺术不再承担启蒙的重负,而总是被娱乐所替代.”①大众眼中的“娱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愚乐”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关于“球星高峰私生子风波”的新闻经常出现在娱乐(体育)版的重要位置甚至头题的位置。因为高峰的女友是著名歌星那英,所以.此条新闻发在娱乐版似乎也并不会让人奇怪。可是,私生子一类的事情,毕竟是个人的隐私,即便是明星,也该是如此:再说,这样的事情无论怎样将其“拔高”.其也不会和文艺娱乐(体育)的主业沾边太多。这样看来,问题就有了:这样的新闻是娱乐(体育)新闻吗?其有必要在娱乐(体育)版占据那么重要的位置吗?  相似文献   

15.
“偶像剧”,在日本称作“趋势剧”(trendy drama)。1990年代初,日本借鉴西方国家肥皂剧和情景喜剧运怍技巧,加以日本意象包装,产生“趋势剧”。随后,台湾引进日本“趋势剧”,为吸引年轻族群,将其更名为“偶像剧”。在这些电视剧中,常会出现反映现代流行趋势的服装、休闲娱乐、通讯器材、生活方式,以及探讨时下年轻人常遭遇的情感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教类节目顾名思义就是社会教育类节目。而如今提到“教育”好像就让人反感,似乎教育就意味着简单地说教。意味着低估观众的认识水平,甚至有的人会问,在观众与电视节目已经形成互动的情况下,社教类节目还有存在的必要么?观众还需要从电视中得到教育么?社教类节目的创作人员自己也似乎想很快摆脱这样的困扰.认为社教类节目应该抛开“教育”,走新闻化,娱乐化的路子。社教类节目的本质在这种认识中一点点丧失。  相似文献   

17.
据统计,2003年网络游戏付费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920万,网络游戏成为现在的年青人最为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曾几何时,网络游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市场中的金矿”,“娱乐模式的新潮流”,“朝阳行业”……各路媒体将这一新的互联网娱乐模式炒得沸沸扬扬,但与此同时,“玩物丧志”的恶评也笼罩在了网络游戏的头上,再加上网络游戏引发的一系列虚拟装备纠纷,令有些人因此将网络游戏视为洪水猛兽,甚至将其比作“电子海洛因”,对网络游戏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18.
欧阳明 《现代传播》2006,(1):148-150
电视剧,尤其是涉案电视剧(以下称“涉案剧”)的低俗化已经成为近期我国电视传播领域的重点整治对象之一。按照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于2004年4月下发《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全国所有电视台在收视最为集中的黄金时段不得播放渲染凶杀暴力的涉案题材电视剧,特殊需要由国家广电总局专项报批。①但涉案剧往往剧情曲折、新奇,比较适合受众娱乐休闲,故较之其它题材容易产生较高的收视率,如一脉相承的公案小说在“三言”、“二拍”等明清小说中有很大比重。那么,如何合理地处理涉案剧的生产、播放与低俗化…  相似文献   

19.
朱莉 《声屏世界》2004,(11):29-30
红色经典剧《林海雪原》于今年3月开播以后.出乎人们的意料。在全国引发了一场争论。引起争论的直接原因是改编后的英雄杨子荣变了脸。争论的焦点还是围绕着红色经典剧究竟该如何改编的问题。朱莉在本文中.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再现红色经典剧已经不仅是影视娱乐界的事.它同时也肩负着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那就是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宗旨发展其文化艺术事业。”因此.影视娱乐界的朋友们是否应该从文章作者“尊重历史.尊重英雄.尊重红色经典剧”的深情呼唤中回过一点神来.因为任何只看重娱乐功能。而忽视教育功能的作品都不是当今受众所期待、所欢迎的.  相似文献   

20.
在诸多研究者眼中,“娱乐”隐含着“逗趣的,即时的,琐碎的,无关宏旨的,逃避主义”的美学判断,是电视的本体功能,带有一种虚妄的浅薄,无可救药地被当成某种“智力低下”(dumbing down).而在从业者眼中,“娱乐”似乎也是收视率的保障.因而,他们似乎天然地背负着“娱乐至死”的原罪:不娱乐,致死;娱乐,至死.“只能娱乐,无法深度”,这种对电视艺术表达能力的判断,是否制约了这一媒介形态的可能性?是否可以在艺术的边界上做一些探险?本文试图通过对《新视觉·香港例外》系列电视节目的文本分析,展示该节目产制过程的思维过程,以期对电视节目在“智趣”表达上的探索提供一些可参照的经验及教训,同时也为电视艺术表达形式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