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初中物理学科内容为例,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取长沙市综合与分科科学课程实验区即将初中毕业的学生为样本,进行物理试卷的测试,从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探讨综合与分科科学课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得到了深圳实验区的验证。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其它省市实验区科学课程面对综合还是分科选择的难题之时,浙江省的科学课程改革与实施坚持着“综合”的导向,因而审视与反思浙江省综合科学课程推进中的问题成为必要。本文基于科学课程实施现状的调研、七个维度三个层次设计的访谈、对典型地区学校的课堂观察,提出浙江省综合科学课程推进中的问题,表现为“综合科学”与“组合科学”两种科学课程形态的并存;科学教师对科学课程性质与目标认识不到位;对课程资源理解不一,科学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有效科学教学方式与方法的使用亟待专业引领。进而立足于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的难点,提出有效推进科学课程实施的根本在于以培养与培训相结合促进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以教材比较研究促进科学教材的完善;改革中考,促进科学教师对科学教学评价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开始于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初中阶段的科学教育分别制定了以分科为主和以综合为主的两种课程计划。然而,目前各个地区的综合科学课程推行困难重重,步履维艰。综合科学课程,到底路在何方?是阔步前行还是迷途知返,回归分科。本文将从分析综合理科的特定价值入手,来重新审视分科和综合课程的关系,并为综合理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一轮初中科学课程的选择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在新一轮初中科学课程改革中,既设置了综合科学课程,又设置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课程。那么,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是选择综合课程,还是选择分科课程,以及选择后如何实施就成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从综合科学课程和分科科学课程的各自特点及课程实施的条件出发,结合我国科学教育现状及浙江省近10年来的综合科学教改实践,较全面地论证了新一轮科学课程选择的主要依据及课程实施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综合科学课程与分科形式的科学课程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课程内容的组织。本文主要从课程内容组织的视角,分析80年代之后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组织的发展变化,具体从课程内容组织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对我国综合科学课程综合范围、综合的基础、综合方式、综合程度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科学课程应该涵盖的内容、应该具有的合理结构的体系,以及思维方式发展规律是设计科学课程体系合理结构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综合科学课程与分科科学课程的任务与定位,以及我国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生存力不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程的内容组织结构分为“纵制式”和“横制式”两种。前者以“不断分化”为主要组织原则,是传统分科科学课程采用的方式,不利于一般学生的学习迁移。“横制式”以“综合贯通”为主要原则,同时兼顾“不断分化”,是综合科学课程采用的方式,这种组织结构方式能够充分地反映出综合课程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胡继飞 《中国教师》2011,(24):19-20
<正>科学课有综合科学与分科科学两种课程形态。综合的科学课过去称为自然,小学才有,现在有所不同,我国少部分地区也在初中推行科学课(国外的初中基本采用综合科学)。广义理解,分科的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或地理等也应属于科学课。这里讨论的科学教师,专指前者,  相似文献   

9.
综合科学课程在实施中出现思想观念存在误区、师资缺乏、课程资源不足以及课程评价滞后等问题,要推进综合科学课程顺利实施,应促进综合科学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建构综合科学课程的内容,创新综合科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综合科学课程的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提出 综合理科(Integrated Science Course,简称ISC),也称综合科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推动下,ISC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国家初中阶段的科学教育都从分科的设置方式转变为综合的方式,或者采用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只有少数国家仍然坚持开设单一的分科科学课程."①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综合科学课程改革30年的实践探索,实现了我国科学课程的多样化,开创了推进科学课程的路径,拓展了科学课程学习的内容,形成了科学本质教学的新范式,培养了一支适应综合科学教学的教师队伍,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综合科学课程本土化理论研究的缺乏、人们认识观念转变难、综合科学教材编制难、科学教师开展合科教学难等现实问题,亟待人们进一步探索。展望未来,综合科学课程的深化发展,必须坚持改革方向,顺应课程发展;完善课程结构,开好两类课程;聚焦核心概念,优化教材结构;注重教师培养,适应综合教学;改进考试评价,保障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12.
科学概念之间的统整联系是综合科学课程区别于分科科学课程的重要特征,加强科学概念统整联系是提升综合科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本文重点分析了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加强概念统整联系教学的必要性,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科学概念统整联系教学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我国初中综合科学与物理、生物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特别是内容标准进行了比较,得出物理学科对系统性要求高且知识点的量化程度高,综合与分科标准结构的不同会影响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而生物学科对系统性要求不高且知识点的量化程度低,不同的标准结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14.
生命科学内容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教育价值包括学科多方面的实用价值和学科思想方法的价值。国家(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从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以及科学,技术,社会这两个方面设计了五大主题,并将学科概念,原理,规律了学科技能方法整合到课程总体系之中。综合科学课程中的生命科学内容,在学生科技意识发展,综合能力培养,开放型知识结构的构建,学科知识迁移,科学方法训练等五个方面,较分科课程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下半叶,综合科学课程引起了国际科学教育界的关注。80年代之后,我国的综合科学课程也有所发展。本文从课程内容组织的视角分析80年代之后我国综合科学课程的特点。从课程内容组织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分析我国综合科学课程综合范围、综合的基础、综合方式、综合程度等方面的特点及发展过程。1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组织的层次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分层次的,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来理解(见表1)。宏观层次的组织主要涉及了综合范围的确定;中观层次的组织涉及了整体的设计思路、综合方式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综合科学课程综…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综合课程的实验进展缓慢,尤其初中科学课程。主要原因是教师的问题,知识结构的局限性,课程执行能力的不足,专业身份的自我认定危机与重构等,以及由此带来的沉重的工作与精神负担。教师处于困境中,他们亟须帮助。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帮助教师渡过难关?(发达地区)浙江、深圳在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与措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他们的经验值得其他综合课程实验区学习与借鉴。只有采取有效措施,综合科学课程实验才能得到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教师素质是其中之一。对长春市未实施综合科学课程的15所初中理科教师的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总体上来说,目前的分科教师还很不了解综合科学课程;对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持否定态度;不具备符合综合科学课程要求的学科知识结构和技能。可以通过高师院校改革、调整教师培训策略、增进交流等方面来增强教师对综合科学课程教学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末拉开序幕的上海综合科学课程项目是我国地方性综合科学课程开发的典型案例之一。首先从课程理念、目标定位、内容选择、统整组织方式等侧面,对该项目的特点与成败经验进行了考察分析,最后从现代综合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向度,即“社会统整”、“知识统整”与“经验统整”三个层面揭示了此次上海综合科学课程开发对我国新世纪科学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李蔚林 《教师》2008,(2):27-28
从2001年开始,我国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轮课程改革,这次课改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其中一项大的改革是进行了课程的整合,如把化学、物理、生理、自然地理这几门自然科学的知识通过一个新的系统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科学。由于课程改革是在没有准备相关专业教师的背景下实施的,因此对于正处于实验区和即将进行课程改革的科学教师来说,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尽快适应新课程综合科学的教学,把不属于自己专业的科学知识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纵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小学(3-9年级)阶段普遍开设“科学课程”(也称综合理科课程或综合科学课程),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从目前科学课程实施的现实看,多种障碍不断凸显,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师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乃至“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科学课程教师(简称科学教师)的角色失调所引起的。笔者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的纵深挖掘表明:新课程背景下合格的科学教师应当扮演十大角色:“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与学习者”、“科学探究的合作者与引导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与评价者”、“课程设计的参与者与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利用者与开发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