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你体验过吗?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发抖,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身上的水,蒸发吸热的缘故,当风一吹,水蒸发更快,吸收你身上的热更多,这就使你打颤发抖.你也可在手背上滴上一滴酒精(或乙醚),随着酒精的蒸发你会感到手背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虚词“却”词义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虚词“却”词义探杨载武《西游记》中“却”的使用极其频繁,除少量为实同意义的“却”外,其余均为虚同意义的“却”,出现频率很高。其用法灵活,其意义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彼此间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些不同的用法,意义以及出现频率之高,在元明以前及...  相似文献   

3.
析“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却”是起关联和修饰两种作用的副词。关联,主要用在转折句中,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类连词的用法。但它有时也用在并列句、逆进句、条件句、假设句和让步句中,表示各复句的分句间的结构关系。修饰,可以表示相当于“竟”等的九个副词的语义,常用在单句中,也出现在连贯、因果、条件和假设等复句类型中,表示相应的意义。有的“却”又兼起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4.
如图1,在一玻璃瓶内盛适量的水,使之浮在一烧杯中的水面上;如图2.将一空玻璃瓶瓶口朝下部分按入一烧杯内的水中,并固定住玻璃瓶的位置.若用酒精灯对两烧杯中的水加热,我们会看到当瓶夕1一烧杯内的水沸腾时.两瓶中的水都不沸腾的现象,你能说出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对于图1,虽然瓶内的水和瓶外的水相隔离.但在烧杯内的水沸腾之前,由于瓶外的水先于瓶内的水变热,所以瓶内的水能够吸收到瓶外水的热.使自身的温度随瓶外水的温度升高而升高.当烧杯内的水沸腾时,瓶内的水温也达到了沸点.但由于此时瓶内、外的水温相同,瓶内的水不…  相似文献   

5.
《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教材以“退回”来注释诗句中的“却”字。愚以为,“却”字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再、又”,“却坐”,即“再坐下”或“又坐下”。李白写有两首《白头吟》诗,一首中有“覆水再收岂满杯”,另一首则作“覆水却收不满杯”,据此可知,“却”即“再”也。贾岛《玩月》:“步到竹丛外,东望如隔帘。却坐竹丛外,清思  相似文献   

6.
释“苴却”     
“苴却”是彝语的音译,其含义为“英雄,义士,死士,勇敢者”而不是“左脚神”或“土地神”。  相似文献   

7.
“却”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副词,用在转折复句的后一个分句里。它有时跟“但是、可是”之类并用,有时单用.例如:①虽然离出发的时间还有半小时,但是同学们都到齐了。②虽然离出发的时间还有半小时,同学们却都到齐了。③虽然离出发的时间还有半小时,但是同学们却都到齐了。例①单用“但是”,例②单用“却”,例③并用“但是”和“却”。  相似文献   

8.
9.
李莉 《保定师专学报》2001,14(3):82-83,9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副词“却”进行了再分析。指出:“却”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转折,并且应分为两类,即转折副词“却”和情态副词“却”。前者基本语法意义,后者是派生语法意义,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语义联系。尝试结合具体的句式,用比较的方法指明“却”不具有“进一层”“恰巧”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语文第三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中,有个“却”字,出现了二十三次。使用量大,涉及的释义较多,容易含糊、混淆。试分别简注如下。△却说三藏师徒,次日天明,收拾前进。(“却说”共出现四次)[却说]旧小说的发语辞,“却说”后头往往重提上文说过的事。△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饭,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编写的初中《语文》第二册第25课《诗五首》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其中两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课文对“却话”是这样注释的:“却话,回叙。”由此可见,注释将“却”理解为“回来”或“回忆”之意。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都是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但由于两次革命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革命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状况不同 ,因而两次革命具有许多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3.
“却”应释为“退”山东省五莲县一中刘鹏翔现行高中语文第五册《孔雀东南飞》中有“却与小姑别”之句,课文下面注释为“回头再同小姑告别”,我认为其中的“却”释为“回头”欠妥,在这里应释为“退”。首先,从词义看,“却”在古汉语中释为“退”或“使退”这一意思较...  相似文献   

14.
「但」是连词,同「但是」一样,常与「虽然」、「尽管」相呼应,表示转折关系。和「但」具有同样语法意义的还有语气副词「却」。《现代汉语词典》说:「却:副词。表示转折.比  相似文献   

15.
二十四史《清史稿》《春秋》《汉纪》《资治通鉴》,还有许多别史、杂史、史钞、传记、方志、实录、记载历代制度的政书等等,从史料价值上看,均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经过史家或史臣剪裁加工过的著述。以现代史学的跟光来看,国人所重视的只是上述形成的“史书”,并非原始“史料”,且有销毁“史料”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虚词大都是通过实词转变而来,通常是由于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或者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意义。本文对“却”、“了”两个虚词的语法化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写,并从历时的角度对其演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赵义 《中学生百科》2014,(36):15-16
乒乓球社[岁月如球拍,年少之时挥斥方遒挥汗如雨挥拍暴扣,等它破了旧了,我们也走了散了。怀念那段“乒乒乓乓”的岁月以及岁月里的那些人。]高中军训,苦中有乐。虽说痛并快乐着,但这种别扭还是不要为好。我一痛苦就会大吃大喝大疯大玩,钱包实在受不了这种变态“减肥”,我更受不了这种演变下去就是极端堕落的变态快活。又是军训时。偷个懒溜到生活区闲逛,正碰到乒乓球社招新,反正无聊,遂凑上前询问一二。一来二往,  相似文献   

18.
“却”字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篇课文中一共出现48次,出现频率较高,意义比较复杂。教材编者仅在其中的三个地方加了注,其余的都没有加注。可是,没有加注的地方并非都是理解上不会发生困难的。笔者试着把这些“却”字的用法作了一番归纳,现在把情况写在下边,以就正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同行们。“却”字在这几篇课文中的用法大致可分为十二项。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中的“却坐促弦弦转急”一句中的“却坐”,教材注为“退回(原处)坐下”,我以为值得商榷。商妇给白居易及其友人弹琵琶听,可以想见,彼此间的距离是不会有多远的,当这位妇人弹奏完毕,向陌生的客人诉说自己的身世时,“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用起身的动作表示尊敬对方,当是情理中的  相似文献   

20.
晚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独唱演员对着话筒正唱得起劲。从扩音机的音箱里突然传出“呜”的一声,这刺耳的叫声把演员的歌声淹没,持续一段时间才恢复正常,实在大煞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