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报刘一丈书》是宗臣的名作。宗臣(1525——1560),字子相,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历任刑部、吏部主事。宗臣为人耿直,不肯向权贵阿谀诌媚。当时奸相严嵩专权,奸邪贪污之风盛行,官僚们多趋炎附势。宗臣却能出污泥而不染,非但不同流合污,而且大胆地针砭时弊,在给刘一的信中,对严嵩等进行了辛辣的  相似文献   

2.
报刘一丈书     
【评注】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句首省略主语“我”。长(zhǎng)者,对长辈的称呼,这里指刘一丈。时,不时,常常。“慰”下省略宾语“我”。长(cháng)想,长久的想念。“即”前省略主语“我”。文中主语或宾语省略的句子较多,阅读时要注意。即,这里作“就”讲。此字文中多次出现,含义有别,当据文意加以区分。何至,即何至于。更辱馈(kuì)遗(wèi),又蒙赠送东西。辱,自谦的说法,意思是自己地位低,对方地位高,这样是使对方受屈辱了。馈遗,赠送礼物。  相似文献   

3.
一、本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阅读199页注①,就知道是答复刘一丈的信。刘是作者宗臣父亲的好友,所以作者称他“丈”,尊为“长者”。这是一篇书信体的散文。二、本文最主要的部分在哪里呢?在第二段。这是揭示主题的重点部分。作者刻画无耻之徒奔走权门,一边乞  相似文献   

4.
姜葵 《考试周刊》2010,(54):41-42
本文从新的角度探讨了宗臣《报刘一丈书》的艺术魅力,结合作品主要探讨其漫画夸张的笔调,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和人物为中心的叙述手法。  相似文献   

5.
徐中玉、钱谷融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把《报刘-丈书》划分在记叙文之中,北京师范大学刘翠霄、赵军平主编的《大学语文》自考同步辅导教材也把《报刘-丈书》看成记叙文,并且说《报刘-丈书》属于书信体记叙文。我们认为这种看法不妥。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篇书信体杂。作运用巧妙的构思、漫画式的手法和对比衬托等方法,深刻剖析了当时社会所谓“上下相孚”的表象,揭露了官场的卑鄙无耻、肮脏腐朽,对人物的刻化虽着墨不多,却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一些细节描写也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7.
《报刘一丈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揭露明朝官场丑恶的著名散文,是明代文学家宗臣的代表作。据《明史》所载,嘉靖年间权奸严嵩父子先后用事,朝政日非。严氏任人唯亲,植党营私,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守法度者为迂疏,巧弥缝者为才能。励节介者为矫激,善奔走者为练事”(《明史·杨继盛传》)。“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明史·严世蕃传》)。社会风气极坏。由于严嵩“好利”“好谀”,所以一般蝇营狗苟之徒,趋之若鹜,竟相出入于权奸之门,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对此,宗臣十分憎恶痛恨。于是便借作书答复父执刘一丈(即刘墀石)的机会,对社会黑暗和吏治腐败作了尖锐的揭露和无情的抨击,表明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志节和崚(山曾)骨气,不啻是一篇讨伐权奸的檄文。  相似文献   

8.
高中五册《报刘一丈书》中,注释与标点均有可商榷之处,现陈管见,以与编者商榷,并就教于方家.# 一、注释方面 1、“门者故不入”之“故”. 课文编者在“门者故不入”下注为:“守门人故?不让他进去.“把”“故”训为”故意”. 诚然,“故”常作副词“故意”解.如熟语“明知故犯”、“故作镇静”中的“故”.又例如: ①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叶,著名文学家宗臣(字子相),在《报刘一丈书》这篇散文中,通过给父执刘一丈(即刘墀石)的书信,极为生动地讽刺了当时上层社会的污浊与丑态。刘一丈与宗臣的父亲交情甚厚,故常致书宗臣,且有所馈赠。尝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等语开导宗臣,引起宗臣的无限感慨。所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长者的深情谨表谢意外,专就“上下相孚”一事发抒胸臆,并借助“孚”字,生发开去,引出无数议论。鉴于此,我们不妨把“孚”字看成全文的文眼;在教学过程中,扣住“孚”字,提挈全篇。这样,较易弄清文章的主旨,看出作者构思的精妙。  相似文献   

10.
译文: 几千里外,得到长辈你时常写来的书信,用以安慰长久的想念,那也就很幸运了;怎么还又蒙您赠送我东西,那么我更将用什么报答呢。信中的情意很深厚,就您对我父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后七子”的散文中,宗臣的《报刘一丈书》是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它内容含蓄深刻,文笔幽默犀利,很值得一读。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堪称明代中叶官场生活的一面镜子。它轮廓清晰地映出了贤愚不分的明世宗纵容严嵩父子姿意弄权作恶,致使  相似文献   

12.
宗巨(1525——1560),是明代文坛“后七子’之一。他的《报刘一丈书》,是一篇书信体形式,夹叙夹议的讽刺政论。从“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到“此所谓上下相孚也”,系全文最精采部分。作者以冷语峻辞,对当时官场名曰“上下相孚”(上下互相信任),实则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贿赂成风,上下沆瀣一气的丑行恶态,作了痛快淋漓的描绘,辛辣犀利的讽刺。文中的三个丑角:位居“相公”的大权贵,投机钻营的干谒徒,仗势勒索的守门者的面目精神,被描绘得跳跃纸上。干谒徒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人物。干谒,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与妻书》是一篇血泪写成的遗书,又是一份革命志士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宣言书。这用血泪写成的文字,就是今天读起来还令人感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它对今天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青少年怎样立大志、创大业,是大有启迪的。教学中,应当重视这一教学目的。本文虽是文言,但畅晓易懂,对高一年级学生,应以自学为主,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疑难字词句补说 (一)关于“卿卿”。典见《世说新语·惑(?)》:“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从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这里的“卿卿”原为动宾结构,后人将二字连用作为夫妻间的爱称。 (二)关于“太上之忘情”。“忘情”之说初见《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视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又宋欧阳惨《祭石曼卿文》中有“有愧夫太上之忘情”之句。本文第四段中有“钟情如我辈者”一语,也就是从“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变化而来。“钟情”指感情专注。 (三)关于“独善其身”。语本出于《孟子·尽心》:“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的“独善其身”是借用,作只顾自己解。 (四)关于“一恸”。恸(tòng):悲哀之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作者通过一个“博鸡者”见义勇为的故事讥讽朝政、针砭时弊的写作意图。 2、认识本文所反映的元末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 3、掌握本文中词性活用的文言句法特点。 (二)确定以上教学目的的依据 1、本文作者高启(1336——1374)生活在元末明初年间。元朝末年,政府卖官鬻爵,官吏贪污受贿,贵族僧侣飞扬跋扈,地主豪强专横霸道,一切腐败现象达于极点。高启对这种社会现实深恶痛绝。他的这篇《书博鸡者事》,通过一个“博鸡者”见义勇为、折辱豪绅、为民请命的真实故事,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徇私枉法的罪行,痛斥了昏愦腐朽的“为上者”,发出了“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的呼声,歌颂了惩治豪民、为被诬者申冤的勇士。作品通过“博鸡者”与“为上者”的对比说明:对好人凭空受诬陷而被治罪的冤案,专司监察的行御史台不但不去检查,当见义勇为者把状纸送上门来时还不受理,其昏愦腐朽到了何等地步!他们简直还不如一个“无赖”!“无赖”还有点正义感,他们却没有。作品虽然用主要篇幅叙述“博鸡者”见义勇为、折辱豪绅、为民请命的故事,但画龙点睛之笔却在结尾。这种写法,很有点象白居易提倡的“卒章显志”法。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2、“博鸡者”的形象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应着重分析他见义勇为的两个表现。但作者不是单纯  相似文献   

15.
<正>部编高中语文第五册中选入了明朝后七子宗臣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讽刺小品文《报刘一丈书》,这封信淋漓尽致地揭露求腐败的社会风气和黑暗,表现了作者不与奸人同流的崇高气节。收信人刘一丈是何许人也?高中语文课本注曰:“刘一丈姓刘,字墀石。‘一’是排行。古人有用排行称呼的习惯。‘丈’是对男性长辈的尊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之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五省(区)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的目的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一般教学参考书上大致确定为以下两点:(1)使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里人才遭受压抑和摧残的不合理现实;(2)了解设喻说理的写法.上述提法是完全正确的,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从开头两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出发,认为本文主要是论证了人才的重要性。这个看法值得商榷.我们承认,开头那两句话确实有总领全篇的作用,提出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它是文章的议论出发点或理论根据,而不是结论.文章的结论是结句中“不知马”三个字.谁“不知马”呢?当然是封建统治者,是历史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目的有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通过对樱花的赞美,热情颂扬日本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在斗争中结成的友谊。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运用象征手法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一是要指点学生悉心领会作者是如何熟练运用清丽丰富,饱含深情的词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从各个角度赞颂樱花,从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是一篇神话,是从长篇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中节选来的。神话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丰富的想象,二是故事性强。过去因为科学不发达,人类事实上做不到的事,只好凭借想象力来征服它,这就产生了神话,所以神话和想象是密不可分的。神话要吸引人,就得有故事情节;故事跌宕起伏,才能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所以神话的故事性强。这又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课文塑造了勇敢无畏、智慧灵巧的美猴王形象。因此,认识这个形象的特点,分析美猴王的性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两首诗在课本上和郭沫若的《雷电颂》(《屈原》中的一段抒情独白)编为一个诗歌单元。三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的关注,对旧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懑,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教学目的可定为: (一)学习诗人关心祖国人民命运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一)课文以金斗坪广大的翻身农民,在党支部书记于长水的带领下,响应政府的号召,群策群力,开渠抗旱,终于战胜了灾荒的故事,表现了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蕴藏在广大农民身上的极大的生产积极性,正是由于党的领导才得以充分发挥的主题。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安排,把“开渠”和“求雨”这两件截然对立的事件交错铺叙,使我们看到:在整个开渠进程中,每一个困难的克服,每一个胜利的取得,都是翻身农民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向多年来束缚农民思想的旧意识、旧习惯有力冲击的结果,从而表现了赞颂新社会胜利的深厚感情。这是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的。 (二)于长水是一个带领广大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坚持把党的利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农村党员干部。课文对他并没有多少叙述性的直接介绍,而是放置在“开渠”过程中,在与自然界和人们头脑里的旧思想的斗争中,通过他的行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来展示他的性格、刻画他的形象的。可以说,作者在于长水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党教育农民的巨大作用和翻身农民发扬出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因此,如何刻画、描写于长水这个人物,揭示他的思想品质,则是教学本课文的重点。至于开渠的反对派、贫农于天佑这个人物,课文是作为当时农村中的消极面、落后思想典型来描写的。由于农民身上的这些旧思想、旧意识是几千年统治阶级对人民精神毒害的残留,因此,作者对于天佑的这种批判是善意的帮助,而不是轻蔑的嘲讽。于天佑的思想变化,是令人信服的,从笃信“真诚”到怀疑“真诚”,直到最后丢弃了龙王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