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史学界对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颇多微词,认为正是由于走了“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才导致了变法的失败。该文并非是探讨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是旨在说明康梁等维新派走“自上而下”变法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他们之所以走这条道路,不仅仅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已经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有一些成功的范例,更是由康梁等维新派在戊戌之前所承继的历史前提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当时具有发展资本主义倾向的正处于转化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由此决定,维新派主张进行社会性的根本变革,而不是搞所谓“改良主义”。变法的失败不能归结为维新派对改良这一方式的主观选择,而应从客观历史条件的不成熟上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3.
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从开始到失败仅持续了103天,因此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戊戌变法失败之快,结局之惨,可谓历史仅见。变法者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戊戌变法时期,为了减轻变法的压力,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的思想,但这一思想让顽固派对维新变法更为惶恐,洋务派对维新派也由原来的同情变为离弃,维新派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且最终走向分裂。托古改制思想非但没有清除维新路上的绊脚石,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它兴起之初轰轰烈烈,但却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失败。变法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的心态,无疑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6.
戊戌变法是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结束近六十年之后,第一次深刻的、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变革。然而,这场本应是顺乎天意民愿的变法最终以失败而结束。文章通过分析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激进与保守的表现,使我们能全面地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自30年代批判第三条道路以来,论者一般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近几年来,不少学者摈弃了这一说法,认为“戊成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封建势力强大,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弱小所致”。或者说是由于维新派软弱无力,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相信甚至敌视人民群众,等等。作者认为,这都不是变法失败的决定因素,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光绪及康有为的策略错误。  相似文献   

8.
<正>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由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的一次救亡图存运动。在封建顽固派的残酷镇压下,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其所有的变法主张全部被废除,唯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这场变法虽然仅持续了103天,但却是我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并间接影响了后来“清末新政”的实施,“清末新政”几乎照搬戊戌变法的改革主张,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这种观点并不妥当,考察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形势和变法的实际情况。笔认为,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才应当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不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而是当时具有发展资本主义倾向的中下层士绅或正处于转化之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其思想代表和政治代表,具有独特的阶级属性即“转化性”,而并非通常所说的“软弱妥协性”;由此所决定,维新派主张进行全局性的根本变革,而不是搞所谓“改良主义”.变法的失败不能归结为维新派对改良这一方式的主观选择,而应从客观历史条件的不成熟上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一八九八年前后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不仅有维新派、顽固派和洋务派,而且还有英美等国传教士。传教士与洋务派和顽固派都有来往,而与维新派关系尤为密切。传教士的活动与维新派的变法活动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情况。解放前有的史学著作认为,英美传教士对于戊戌变法无政治野心,纯粹是“帮助”中国“变法图强”,而解放后论述戊戌变法的专著或论文则一般只揭露其阴谋,很少肯定他们对戊戌变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初,西方小说的译介在中国形成热潮,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家的竭力倡导。戊戌变法以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光绪皇帝,致力于上层统治阶级的争取工作,于是有“公车上书”之举。变法失败,依靠皇帝的力量推行改革梦的想随之破灭。维新派朝上看的眼光不得不转而朝下。他们开始意识到,改革的真正力量实际上蕴藏于广大民众之中,只有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唤起他们的政治觉悟,改革才有  相似文献   

13.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吏上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这就决定了戊戌变法必然是“自上而下”的行进向度,“自上而下”与变法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否定“自上而下”就等于否定变法本身。变法、改革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不能以成败论其道路的合理性,戊戌变法的失败与“自上而下”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次不成熟的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4.
略论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倾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绪皇帝参与和推动戊戌变法,却不属于维新派阵营。洋务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变革,但洋务派要保存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而维新派则要改变君主专制制度,要学习西方的“法度政令”。光绪实际上是倾向洋务派的,他支持变法,是想借“变法”改变有位无权的傀儡处境,因而对维新派的许多主张虚与委蛇,实际推行的是洋务派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不可能超越他的封建帝王地位  相似文献   

15.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维新运动,主张改革政治,传播西方思想和文化,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但是,在变法途中阻碍重重:袁世凯的出卖,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令,宣布由她"训政",戊戌变法就这样失败了,只维持了103天,在我看来,戊戌  相似文献   

16.
陈祥龙 《考试研究》2013,(6):88-94,8
科举废止是晚清社会的重大变革,在此过程中,相关利益集团的博弈经历了三个阶段。戊戌变法开始后,保守派、维新派、洋务派进行着“枪手博弈”。维新变法失败后,执掌中枢的保守派与民间乡绅维持着“智猪博弈”。晚清新政以后,洋务派重回权力中心,统治集团与八股乡绅进行着“斗鸡博弈”。这一博弈过程反映了晚清科举废止中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理性挟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戊戌变法仅经过一百多天便道流产的基本原因进行了浅析。维新派由于急于求成的心态,从变法一开始便提出了“全变”的思路与齐头并进的举措,由于其自身政治上的不成熟,领先的又是毫无实权的光绪皇帝,而使它难于驾御全面改革的局面,他们不分轻重缓急的急躁操作,使传统的守旧顽固势力及各种潜在的反对势力都被动员起来,对变法进行更疯狂的阻挠,从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痛悼“六君子”⊙吕俊昌⊙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写了一副挽联,沉痛悼念为变法而牺牲的“戊戌六君子”。这副挽联是: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如斯,于今为烈,恰如...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与上世纪之交,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转折,这就是自命为天朝上邦的中国放下自己高贵的架子,在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由原来的慷慨地奉献变为从日本虚心地引进。日本有变封建主义民族为资本主义民族的明治维新,中国则有以之为样板然而却没有成功的戊戌变法;“日本之变法,赖俚歌与小说之力”,维新派在政治上惨遭失败之后,也转而对文学寄以厚望,并在日本文学的影响下,开展颇有声势的文学革新运动。目前,日本明治维新曾给中国的戊戌变法  相似文献   

20.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①。明治维新成功了,但我国仿效明治维新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长期以来引起了中外学者探索的兴趣,究其原委,诸说纷纭。早在戊戍变法的当时,一些外国人就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国内有的人也觉得维新派“操之不免过急”,②有的人则认为光绪帝没有实权。解放后,对这个问题曾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不少人将其归结为帝国主义的势力太强和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