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分析与道德选择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波 《文教资料》2008,(36):98-100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生存在的行为失范现象和原因,讨论了提高中学生道德选择能力,规避中学生行为失范的关键问题,给出了培养中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生活中出现失范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传统道德要求缺乏普遍性、执法不严、社会激励机制不健全、价值观的混乱等造成了道德滑坡。要有效地发挥道德的社会调控功能,就要采取有效对策加强道德建设,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失范行为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初期,社会生活中的失范行为表现出一些新特征。失范行为的产生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控制失范行为的产生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4.
一段时期以来,学术研究中的弄虚作假现象频频暴光,如剽窃他人成果;捏造、篡改及拼凑实验数据或证据等等。一些公众和媒体甚至称其为学术腐败和学术堕落。学术失范现象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引发了人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道德选择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道德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时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它是人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没有人在面临道德问题时的道德选择,就不会有道德的发生、发展,更不会有道德主体的生成。道德选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①动物和动物之间、动物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比较单纯,是一种接近于“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道德”关系。它们不需要也没有选择,它们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和需要来处理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以虚拟、自由、多元、开放著称,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制造信息垃圾、无聊骚扰、恶意中伤、辱骂恐吓、庸俗淫秽等道德失范现象。网络社会作为人类的“第二个生存社会、生存空间”,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与成年人相比,学生的道德认知比较模糊、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道德品性的养成和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道德选择的现状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选择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道德领域中的种种冲突日益明显,道德选择问题也就更急切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我国当前道德选择的突出特点是:道德选择可能性扩大,道德选择状况呈现多层次性,道德选择主体意识觉醒及非理性选择现象的存在,这是由道德价值冲突,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等原因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杨梅花 《文教资料》2013,(8):165-166
随着网络社会的出现,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日渐突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教师、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有必要改革德育教育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创造文明、健康、安全的网络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9.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枢纽,市场经济化激发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道德进取心。在大学生道德建设过程中,既要提倡“高尚”、“崇高”的道德风尚,弘扬真善美,即道德意识的升华;又要培养良好的竞争风范,矫正失范行为,即道德行为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在两种体制下的比较分析,依据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探讨国有企业经营行为在不同体制下的道德含义,着重分析了不同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经营行为和集体主义原则的结合,以及国有企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经历了哲学假设、经典心理学实验研究和当代心理学的深入研究。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体现在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林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发展的双面理论、布莱希的道德自我认同模式、沃克的道德人格等研究当中,这些研究克服了在道德判断过程中仅仅关注道德推理重要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经济矛盾性和一致性不在于它们的本身。而在于它们所依托的外部经济环境。计划经济的运行方式与道德的要求有着内在的在矛盾。以致计划经济的道德只能作为外在力量,使信奉和实践勉为其难,道德的本身也难以长期持续稳定。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能够生长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甚至情感方式,只要在人们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方程中加入足够多的变量,这就表明市场经济中的道德与经济的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要提高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准。不是退回到传统的计划道德中去,而是继续推进和深化经济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重建我国的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13.
个体道德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个体的道德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内部过程的结果,按其内部状态可以分为许多类型。个体是否从事某种道德行为,受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人预期理论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个体的道德行为。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从道德认知转变为道德行为的机制看学校德育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行脱节是长期以来道德教育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时存在偏重认知而忽视道德思维能力和行为决策能力的指导。因此,学校德育的改革要转变教育思维方式,给学生以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  相似文献   

15.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新世纪的典型特征。主体性德育成为发展人的主体性的主旋律,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发展人性的本质要求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是迎接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6.
孙勇 《中学教育》2009,(6):61-64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道德境遇广泛出现,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对道德境遇问题进行研究,并以此指导人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本文从道德高标行为入手,尝试用境遇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个体道德行为,试图厘清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进而对于学校的德育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从而促使个体在面对具体的道德境遇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17.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二者关系密切,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和外在表现。近期,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道德知行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人们道德知行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言行不一现象,严重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必须在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一的氛围;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形成道德习惯;以实践训练的方式搭建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加强民主法制与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巩固道德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山西省高职学生道德行为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感恩行动不足、个性心理品质差、社会定位和择业观易陷误区、物质生活奢侈、法纪观念淡薄等问题。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期需要重视道德冲突研究。这是由于当代社会变革冲击了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道德冲突是道德教育不可避免的议题,漠视道德冲突还导致了道德教育的低效;同时,道德冲突的研究有助于明晰道德教育的目标,有助于反思道德教育实践,道德冲突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成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