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试图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衔接构建为视角,主要从正确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理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的承继和递进关系、唤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衔接意识三个视点切入,探讨了实现高校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机衔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摆脱德性发展困境的思路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课程整合理论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整合理论为指导,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课程的衔接;整合跨学科课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衔接;整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衔接。  相似文献   

3.
课程整合理论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整合理论为指导,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课程的衔接;整合跨学科课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衔接;整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衔接。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发展,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体而言,要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重,落实以人为本;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局部与全局的逻辑综合,推进全面发展;要坚持统筹好各种关系,澄清多种错误认识,实现协调发展;要坚持教学要素、过程、结果等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资源,二者的有机融合对培育学生爱国情怀、培养文化自信和延续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媒体迅速发展带来的挑战,高校出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不到位等问题。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论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差异与衔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搞好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而且将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产生重要影响。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和结构、课时安排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其原因在两级学校、两套教材的差异性和高中、大学政治课教师缺乏交流等方面;要搞好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衔接工作,应从教学理念和目的、教材编写、师资培训、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8.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教学形式上存在着形式单一、缺乏民主、陈旧落后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相关部门没有树立起系统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实践活动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情况,而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是破解上述困局的根本出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实践活动在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内容等方面的相关性为他们的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虚拟实践的"五结合"是二者有机整合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困乏现象审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角色是神圣、光荣的,然而现实中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因此,文章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客观思考与分析其职业认同困乏的表现、成因,探讨消解的对策,以期实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教学重要的环节,都致力于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但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校园文化存在着条块分割、资源浪费的现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必须形成机构结合、制度结合、队伍结合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增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应该不断地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起有利于研究生学习的教学模式,避免与本科生课程简单重复,能够更好地实现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纵向衔接和层次递进,增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学的实效性差.神经语言成功学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流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辟了教学工作的新途径.结合神经语言成功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和发展,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山西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山西优秀文化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有很多可以衔接的地方.将山西优秀文化融入概论课可以更好地提升该课的有效性,可以增强晋地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感知,进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内容与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知识体系高度契合的内在逻辑直接决定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有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支撑和引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认识、把握和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科建设规律的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同时,以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依托,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实践中有效衔接、整合和融入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成果,对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除具备教学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一般性规律和特点之外有其特殊性。达成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目标,则需要将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和运用、平时课程学习态度和表现以及日常学习生活言行和品质这三个方面考核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此方能真实地反映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效果、有效地评价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水平,从而实现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发展,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体而言,要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重,落实以人为本;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局部与全局的逻辑综合,推进全面发展;要坚持统筹好各种关系,澄清多种错误认识,实现协调发展;要坚持教学要素、过程、结果等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的现状1.缺乏高职特色。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不能脱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但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学制、生源等与普通高校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而在98方案中,是对思想政治理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时代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之困表现为:对实践教学的价值与意义缺乏应有的共同认知,实践教学的资源开发与叠加融合缺乏有效路径,实践教学的制度设计与考评方式缺乏实质性创新.需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微...  相似文献   

19.
可把专业实训基地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和有效平台,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由此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衔接意识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唤醒教师的教学衔接意识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唤醒教师的教学衔接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理论引领、实践培养和制度保障等三个方面加以唤醒,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