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通过"四因"说确立起的目的论思想为哲学思想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黑格尔通过否定的辩证法为目的论思想提供了严密的逻辑论证,但由于绝对精神最终目的的虚无性,最终使其哲学囿于形而上学之中。马克思从主体和目的两方面对目的论思想进行了批判和改造,认为目的理性是现实的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性,最终通过现实的人的实践劳动成功改造和超越了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的传统目的论思想的桎梏,启蒙了现代哲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并非马克思的创造。马克思吸收前人有关实践的论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正式确立了实践范畴,并把实践作为自己哲学区别于其他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从实践视角出发,考察了人之外的客体、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新唯物主义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认识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因此,马克思哲学的目的是为现实的实践活动服务的。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交往主体是现实的历史的实践的人,马克思谈的交往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内在于人的交往实践,并且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分为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因此马克思的交往实践也相应地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将这一问题视之为虚假问题,消解现实实践世界中的客观规律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正确评价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中肯定了历史必然性,正是从作为主体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矛盾统一体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出发,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进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既唯物又辩证地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之理论性质问题,是一个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长期存在分歧并争论不休的理论难题。化解分歧和消弭争论的前提和基础,是要解决看待此问题的方法原则、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原则"与"否定批判的辩证法原则"相统一的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确立具有总体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哲学与人相统一的哲学观念。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念本身具有多重性质,它既是一种"实践的人道主义",又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而其根本性质则是"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内在统一。它是马克思哲学变革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马克思哲学及其唯物史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得以最终确立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是教育的对象和目的。马克思和康德都对人的教育问题做出过深刻阐述,且有本质上的差异,其根源是理解教育问题的思想路径不一致。康德以理性人为假设,把道德教化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而马克思坚持人是现实社会主体的理论立场,断言人是在现实社会历史中生活、成长与发展的,人的生长、发展具有现实性、历史性特征,因而人的教育也有现实性、历史性特征,由此避免了对实践教育、自由教育等教育基本问题做出形而上的解释。以此为认识基础与思想前提来解读马克思与康德关于人的教育思想的异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当前马克思教育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的主题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并确认实践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确认实践是人的本体活动或活动本身,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把主体即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他们明确地宣称他们的新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且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体论,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德性的动物且是政治的动物",我们能够期待于社会并在政治共同体中实现自身之德性;马克思提出"人是能在社会中间使自身个性化的动物,人是有意识的对象性的生命活动",我们可以期待自由人联合体之实现,亦即共产主义社会之实现;马克思"现实之人之潜能之于现实"是现实之人于主体实践活动,即有意识的对象性生命活动中充分实现人的类本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把自己在社会历史观中的革命变革所创立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伟大变革,但又没有离开人类哲学思想的根基.在这一根基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变革的"阿基米德点",既是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观根本变革的标志,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根本旨意所在;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一切旧哲学的根本超越,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教育史学是一门有关人的学问,它关注教育实践场域中的人及其活动。这一内在逻辑决定了教育史研究将以人为中心进行历史活动的理解与叙述。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史研究,以马克思承认人的本质是实践而非观念的人为前提,将人视为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进而关注活动的人与人的活动,彰显教育史学的人学意蕴。活动的人是教育史的主体,教育历史与教育史学的主体间交往共同构成教育史,教育史学实践是主体发现美的过程,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生成教育史。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提出马克思思想历程存在“认识论断裂”。审视阿尔都塞所谓马克思“认识论断裂”的三个理由,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密切联系、人的问题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内容与主题、意识形态与科学理论的难以截然区分,这就表明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想中“认识论断裂”主张是有失偏颇的。剖析阿尔都塞所谓“认识论断裂”主张的失当之处对于弥补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上的困境、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人的内在联系、明确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辨证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权是人之为人的权利,人权的特殊性在于有了人权人才成为人,没有人权人不成其为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类本质、现实本质和需要本质,为现今我们界定人权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贯穿于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研究,实现了历史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从人类社会维度和自然生态维度,揭示了现实感性世界及其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通过对马克思历史观建构维度的梳理,既可以彰显马克思对人类生存的人文关怀,又可以彰显马克思对自然环境的生态诉求。  相似文献   

14.
海登·怀特运用情节化阐释理论,对《共产党宣言》中的阶级斗争过程和趋势进行分析,发现了一条情感主线:资产阶级的悲剧和无产阶级的喜剧,进而把后者上升为整个历史的目的。怀特凸显马克思对历史的情节化与其比喻理论是相联系的,这促使我们思考马克思的历史情节化与历史目的论、决定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都很关注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以及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从对劳动的分析入手,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提出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来克服人的异化,达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马尔库塞认为爱欲是人的本质,但资本主义社会却利用技术理性使人们仅仅满足于虚假需要,出现了消费异化。他主张通过艺术和审美形式来实现人类解放,但由于缺乏现实依据,不免陷入乌托邦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自我意识人”和费尔巴哈“抽象人”的批判中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人”这一理论的,批判并意味着完全的否定,马克思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精神能动性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的思想。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构成精神的真正主体,精神则是“现实的人”实际活动中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7.
传统实体化的目的论很难脱离神学的窠臼,康德把自然目的论变成了一条具有调节性作用的思维原则。在这条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把整个大自然看作是一个以人的道德为终极目的的系统并由此实现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由于这条原则在康德那里并不是关于自然的客观知识,而只是像人这样的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对自然所应该具有的一种主观看法和态度,因此并不能真正实现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  相似文献   

18.
梦想的现实性反映着人类活动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从客观现实出发,指向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马克思关于整个人类的"世界梦"。世界历史理论为"世界梦"提供了历史观基础,也为"世界梦"的实现指明了道路。在中国梦语境下发掘马克思的"世界梦",对于深入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实现方式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对象性存在的概念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有重大影响。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实际上包含着从四个维度对人的本质的规定,即:"感性对象性存在""历史-社会性存在""类存在"和"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些构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从人的实践出发,归纳出人的最高本质,这与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人道主义有本质上的区别。马克思批判抽象的人,从具体的人出发,揭示了人的劳动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阐述了人类解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