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翻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翻译产生以来,人们不断思考探索翻译的本质,开展翻译研究,并试图从哲学、理论及应用等层面解释翻译理论。该文将从翻译实践与哲学的关系和哲学思维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论两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从翻译实践过程方面提出哲学思维在此过程中的运用与体现,第二部分则就翻译、翻译过程以及哲学的定义进行简单陈述,由此提出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进一步阐述了在哲学思维指导下所运用的翻译方法,最后指出哲学是指导翻译实践及其理论运用的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整体上分析奎因的翻译哲学。奎因翻译哲学的主要贡献为:1) 从本体论上,论证了语言间的可译性;2) 从认识论上,论证了翻译标准的多元性,证明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翻译;3) 从方法论上, 探索了原始翻译的过程 奎因翻译哲学的局限性为:1) 行为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意义观;2) 由于分析的仅是原始翻译的特殊情况,奎因的语句类型难以界定,难以操作。  相似文献   

3.
由实践哲学转向理论哲学的翻译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翻译研究正在经历从实践哲学向理论哲学的转向。翻译的理论哲学思考集中于翻译本体论研究、主体论研究与存在论研究。其共性是,认为对翻译理论的建构应着重于“翻译之翻译”的理性追问,主张翻译研究应该从“现象翻译”中剥离出来,以便能真正认识翻译的“真值”,从而为翻译理论找到一个恒存的支点。这条路数既可能将翻译研究带上一条简约主义的道路,亦可为自身跻身于人文主义关怀的学术领地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4.
陈燕 《文教资料》2010,(16):34-36
本文以语言哲学中专名的哲学理论为框架,评析旅游景点的翻译,从哲学角度提出翻译方法,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递,达到人们通过旅游进行交流的目的,使外国游客更好地欣赏中国的景点,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翻译研究的哲学解释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这两个阶段以及哲学解释学角度下的翻译标准,力求为翻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什么和翻译什么是翻译理论面临的两个问题,前者是翻译本体论问题,后者则涉及到翻译的客体问题。以前的翻译本体和客体的理论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翻译的本体和客体奠定了基础,但只是抓住了翻译本体或客体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中国哲学本体论思想与中国传统译论中的化境思想探寻翻译的本体;从翻译的认知取向探讨翻译的客体。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研究与翻译的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与语言学从一开始就有着难理难断的情结,本文根据个人理解,从国外翻译的语言学视角介绍入手,从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言哲学和语料库语言学几方面对中国的翻译理论与翻译的结合问题进行了梳理概括,从主要思想、研究现状、研究评介等方面对国内外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介绍概括,以期为翻译理论的语言学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古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翻译有层次区别 ,早期的科技翻译不同于后来的哲学、文学翻译 ,前者主要是技术问题 ,后者主要是文化问题。文化翻译具有双重性 ,它涉及到深层的语言体系问题。古代汉语体系决定了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从根本上具有中国“古代性”  相似文献   

9.
外宣翻译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翻译的质量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建构主义翻译是一种重构性质的翻译,它以实践哲学为哲学基础,对外宣翻译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探讨翻译的忠实与通顺、原文中心论以及异化翻译策略等问题,思考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提出的质疑和挑战。然而,在承认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怀疑式的哲学视角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解构主义的局限性及其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况新华  吴慧琦 《海外英语》2012,(9):227-228,237
随着文化的日益全球化,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体现出来。使用图式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进行解释和研究,从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以《望庐山瀑布》的许渊冲英译本为分析材料,从语言图式、结构图式和内容图式三个方面来说明图式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并讨论它在古诗翻译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他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诗英译的大家之一。许渊冲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提出了系统的中诗英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试结合实例介绍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技巧。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语言中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每一位译者追求的目标。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译诗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试从"三美"原则出发,以许教授《长恨歌》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许教授如何使译本体现原诗的三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应力求传达原诗的"三美",而"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为诗歌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许先生的"三美"理论实际上契合了奈达提出并阐明的"功能对等"理论,换言之,诗歌翻译要实现"三美",就是要力求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在意、音、形三方面的审美效应对等,而实现"意"的审美效应对等乃译诗之关键。由此,本文试将许先生的"重意美"观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相结合衍生出"意美对等"这一译诗视角,并以许先生对经典唐诗《春夜喜雨》的英译作品为例,阐释这一视角在古诗英译实践中所体现的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Professor Xu Yuanchong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translator in modern times.He proposes"Three beauties"theories and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into English.this paper aim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conveyed in Professor Xu’s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试图追寻诗人穆旦的英诗翻译的踪迹,并探讨他的译诗是如何影响其后期现代派诗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诗篇,其英译本以杨宪益、霍克斯、许渊冲三位译家的比较有代表性。从意象的传达看,杨氏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多用直译,取得了与原作相似的效果;霍氏从西方文化视角出发,对原文的某些意象做了变通处理,措辞更显生动,有助于西方读者的解读;许氏直译和意译并用,在某些意象的再现上比较成功。从音韵的再现看,杨氏采用了中国古诗的押韵模式(abcb),以与原诗保持一致;霍氏和许氏则采用了英语诗歌中较常用的联韵模式(aabb),且三位译者在传译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头韵。所以,三种译文读起来都富有音乐美,难分伯仲;从形美的再现看,三位译者都以诗体形式再现原作形式,诗行和每行的音节数基本上相似,传译出了原诗的形体美。总之,三种译文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为汉诗英译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得研究和欣赏。  相似文献   

18.
英语格律诗的汉译,百年来就其翻译思想和翻译方法一直存在着争议。文章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现有的三条翻译道路共存的原因进行了阐释,认为这是由诗歌丰富的文体特征、诗歌的多重功能、和译者的不同翻译目的三者所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埃兹拉·庞德无疑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也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焦点。研究庞德要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庞德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为切入点,探讨庞德的翻译目的以及这一目的对他的诗歌翻译形式和技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新渠先生是四川翻译界的杰出代表,擅长于中英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在全国翻译界颇具影响。通过研究分析黄新渠的诗歌翻译代表作《生命的礼赞》,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角度去欣赏翻译家黄新渠的诗歌翻译,将有助于从审美意识方面了解黄新渠,以期促进诗歌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