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长的日子     
4月19日 晴 我珍惜阳光,因为它给我温暖;珍惜晚风,因为它给我凉爽;珍惜绿叶,因为它给我生机;珍惜星空,因为它给我遐想。但我更珍惜时间,因为它聚成了我的生命。当时钟一分一秒滴答我的青春年华时,当我看着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时,我便深感到:吃饭时,时间从碗边溜走;喝水时,时间随水溜走;睡觉时,时间又从脚边溜走。这摸不着抓不住的时间啊,它无声地来,又匆匆地走,懂得珍惜,人生便是一种永恒。  相似文献   

2.
成长的日子     
6月9日 晴 好友又为“朋友”的事而难过了,而我能做的只有给她递上一块纸巾,写一些安慰的纸条,真恨自己的无能为力,可是感情的事情外人好像无法帮助,至少我是这样想的。不知道谁说过:爱情一半是快乐,一半是悲伤。看着我的朋友,这句话我好像能懂。可是我不懂为什么明明知道会受到伤害还有那么多的人不断地陷下去。[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难忘的婚礼     
1961年12月31日——我和老伴终生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安徽马钢动力厂的领导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我们操办了简朴而隆重的婚礼。[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7月19日 晴 我一直相信,人在出生时是平等的,往后的日子便有了高低责贱之分,但是,我是错的。——题记 爸爸终于来电话了,他让我自己出去吃饭。  相似文献   

5.
英子 《语文知识》2000,(8):79-80
曹津源先生在《能说“1000多个日子”吗?》(见《语文知识》1999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199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1000多个日子”的说法误用了集合概念“日子”,应将“1000多个日子”改为“1000多天”。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里的“日子”并没有错。理由如下:一、“日子”可以是集合概念,也可以是非集合概念,不能把它定格为集合概念。  相似文献   

6.
我打算到那个什么树下当个作家来出名,我就一大早的上网来找个好名字,准备让别人看了我一次就记得和他自己的一样深刻.  相似文献   

7.
小孩喂奶岗薪不变,配漆作业岗位不安排女职工,一线岗位女工的意外惊喜……在困难和突发情况面前,是女工委帮助她们一次又一次解决了“烦心事”。唐钢的女职工们由衷地感慨——在河北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女职工们凡在生活、工作中遇到难解决的“烦心事”,她们就会不约而同  相似文献   

8.
因为从小在乡下长大,不用说当时没有见过正规的足球场是什么样子,就是电视里天天都在播放的足球比赛也觉得是天外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联系,何况和人家比起来,自己家里很晚才买得起电视。在进城读书前,对足球唯一深刻记忆来自初中的一个姓文的体育老师,他很喜欢踢球,可问题在于我们那个小  相似文献   

9.
10.
谢志宏 《课外阅读》2010,(16):59-59
“三国是哪个国家啊?” 看完电视连续剧《三国》第一集,女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和妻子捧腹大笑。  相似文献   

11.
再过几天就是奶奶94岁的寿辰日,我却再也睡不着了,心底痛苦难当。因为就是在今年的一个雨夜,奶奶她没留下一句话就和我们永别了。  相似文献   

12.
在"文革"时期特殊的政治背景下,甘肃的相关美术机构、组织或被解散或陷于瘫痪状态,大部分美术骨干遭批判,美术创作在"三突出"原则指导下形成高度模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并且长达十年之久,群众组织起着非常重要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探究"文革"时期群众组织产生、发展及其活动,以及对"文革"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剖析"文革"时期群众组织所建构的社会动员的网络机制。反思"文革"时期群众组织可以为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社会动员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漆昌琼 《湖北教育》2006,(10):21-21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早早的来到了办公室。刚在办公桌前坐下,便有同学来打“报告”:我班教室里,一扇窗户的两块玻璃昨晚被风刮破了。  相似文献   

15.
陈晋 《老年教育》2010,(5):14-14
人们常说许世友是一位传奇人物。所谓传奇,除了他的经历,还包括他的个性。“文革”期间,毛泽东曾几次谈到许的个性。1967年9月在杭州对杨成武等人说:他们要打倒许世友,打倒他行吗?对许世友我是要保的。都打倒了谁指挥打仗啊?这个人还是有魄力的,错就错、对就对,很果断。  相似文献   

16.
相关课文:《难忘的泼水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泼水节的庆祝活动一般持续三至七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相似文献   

17.
"三突出"是"文革"时期在总结样板戏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极"左"的文艺创作理论。它的提出和形成与江青密切相关。其主要内容是:文艺作品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文艺作品要塑造高大完美的工农兵英雄形象;文艺作品不仅要描写工农兵英雄人物,而且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关于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强调:应围绕阶级斗争的主线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他人物的描写和刻画,都要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服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完全把文艺创作当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实际上宣传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对"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何蜀 《老年教育》2010,(12):18-19
年龄稍长一些的人大概还记得,“文革”结束后不久,放映了一部电影叫做《戴手铐的旅客》,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戴红袖标的女红卫兵,在水果摊上挑来挑去地拣大苹果,售货员大嫂不耐烦地喊道:“要斗私批修!”红袖标女则回敬道:“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相似文献   

19.
沪辰 《老年教育》2014,(2):16-17
“文革”时期的八个样板戏中,《海港》是惟一一部反映工人题材的作品。这部戏是如何红遍全国的呢?  相似文献   

20.
丁玲在1970年代末复出,当时正是固有文学体制松动和新文学体制建构的历史转型期,她对《在严寒的日子里》叙事策略的不断调整和修正,内现出“新时期”前夜的复杂状况以及创作主体的文化尴尬。从其195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的8章和1979年重写发表在《清明》杂志上的24章,可见复杂的权力关系对文学生产乃至文学史叙述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