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史云 《老年教育》2008,(9):10-12
“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两次重病发作。如何向全党.全国交待林彪问题,像一块巨石压在毛泽东心上。  相似文献   

2.
“林彪事件”后,对于“林彪事件”是“左”还是右,毛泽东和周恩来存在不同的看法.周恩来认为是“左”,而毛泽东认为“林彪事件”暴露了其极右实质.党内高层对“林彪事件”实质认识的不同,使周思来纠“左”努力受挫,“文化大革命”又持续了5年.  相似文献   

3.
危难之秋举“邓公” “9.13事件”之后,林彪集团的覆亡,使中国的政治权力中心一下子出现了好多空白。恰在这时,毛泽东把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大权交给了周恩来。周恩来利用这一条件,首要的一条就是解放在“文革”中被打倒的一大批党政军老干部。  相似文献   

4.
经历“文革”的人大都记得,“九一三”事件后开展“批林整风”运动,学习文件中最重要的是毛泽东的一封信。这封信是毛泽东1966年7月8日写给江青的,大意是:对1966年5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林彪关于政变问题的讲话感到不安,对林彪鼓吹学习毛主席语录的做法并不认可,等等。当时公布这封信似乎要说明毛泽东对林彪早有察觉,但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还要指定他为接班人,反而使人们更增加了疑问。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拒绝去朝鲜打仗,并开始小病大养,长期蛰居幽室。除了研究一些中医外,林彪更注意的是研究党内政治气候,揣摩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心理、动向、好恶。我们可以从林彪在书中隐隐约约、欲断又连、既明且暗、时露时潜的小注、眉批中,找到林彪揣摩、分析毛泽东的心理、“研究”毛泽东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林彪和饶漱石不熟悉,没有什么瓜葛。但林彪和高岗在延安时就打过交道,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一起共事,两人合作得很好,关系密切。由于这层关系,当高岗想要获得党和国家的更高权力时,他找到了林彪一起谋事……  相似文献   

7.
一1953年,林彪卷入了"高饶事件"。林彪与饶漱石不熟悉,没有什么瓜葛。但林彪与高岗在延安时就打过交道,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一起共事,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后改称东北野战军)总司令,高岗则担任东北局常委、东北野战军副政委,主管后勤和后方工作,两人合作得很好,关系密切。高岗的资历特殊,是  相似文献   

8.
众人皆知,林立衡是林彪的女儿。熟悉“文革”历史的人也都知道,1971年9月13日,林彪携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由山海关机场乘“三叉戟”专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折戟沉沙,林家三人魂丧大漠。从此,林立衡就成为林彪家唯一健在的成员。也许就是基于这一事实,有人称林立衡为“林家唯一的未亡人”。如《中华儿女(国内版)》2000年第12期一篇回忆“林彪事件”  相似文献   

9.
“七千人大会”上林彪的发言司能让刘少奇、周恩来等人震惊,但让毛泽东很高兴。 从后来搜交的林彪笔记上可看到,这一时期的林彪,对如何迎合毛泽东下了很大功夫。在笔记本里,凡提到毛泽东时,都用“一号”、“姨毫”、“老东”等字样代替。对自己则用“一零一”、“老巴”之类的代称。  相似文献   

10.
“林彪路线”是“文革”后期普遍采用的一个习惯用语,是对林彪为代表的反党集团在“文革”中所推行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总称。“林彪路线”具有公开的一套路线和暗中的一套路线。其公开的一套路线的特点是极力迎合所谓毛泽东的革命路线,利用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左”倾错误,把这一路线推向极端。其暗中的一套路线则是林彪在实现篡党夺权以后准备实行的一套路线,因而这是一条未及全部实行的路线,是林彪准备施政的腹案。前者是林彪篡党夺权的手段,后者是他篡党夺权后准备实行的路线。“林彪路线”的两面性从反面证明“文化大革命”的破产是必然的,“林彪路线”的破产也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预示着“文革”必然破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事实上,毛泽东一直不赞成“终身制”,他不止一次提出要辞掉他担任的主席职务,只是没有获得党内同意。[编按]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社会上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对妇女解放的看法。毛泽东作为湖南新文化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赵五贞事件”发生以后,充分利用《大公报》等舆论资源,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对妇女解放问题的看法,初步形成了他的早期妇女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3.
1956-1957年间,中国出现了少数群众“闹事”的问题,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闹事”问题的起因,提出了解决群众“闹事”的思路和方法,为当时妥善解决“闹事”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及方法指导,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何继军 《学语文》2003,(1):45-46
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的“不足”,中学语文课本释为“不值得”。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将“不足为外人道也”注释为“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作品选编》(英、法文注释)将“不足……道”翻译成英语:“nothingto speak of to……”古代汉语编写组编写的《古代汉语词典》将“足”释为“值得、配”,举的例证恰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上各家将“不足”释为“不值得”,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5.
汤广文 《学语文》2006,(4):44-44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4期刊载了王君老师的<语言品味精妙片段四则>一文.读后,颇受启发,受益匪浅,被王君老师的"或以比较搭桥,或以联想激情,或重视语境体悟,或侧重前后勾连"来对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训练所折服.不过文中有一处理解有误,即"生:我觉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也说明了潭小,潭的形状‘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和北斗星都不是宽阔的东西,作者这样形容其实也说明了石潭不会太大."此生发言后,其他学生没有补充订正,教师也未为补充订正,说明全体师生认可该同学的发言.  相似文献   

19.
成语“谦谦君子”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按一般思维理解应是褒义词。可一查《现代汉语词典》,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原指谦虚、能严格要求自己的人,现多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谦谦君子现在竟是贬义词。不禁让人匪夷所思。莫非我们所赞扬的谦恭有礼的君子都是“伪君子”?  相似文献   

20.
kind of在英语中变幻莫测,不信,请看下面三个句子,你能分清kindof的不同含义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