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贾震 《河南教育》2005,(4):44-45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尴尬事,若处理不当或置若罔闻,都会分散学生精力,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若处理巧妙、得当,则不仅能自然地化解尴尬,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课堂应该是自然的、和谐的、灵动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此时教师如果机智化解,课堂就会“柳暗花明”,否则就会“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3.
在与一线教师尤其是实验区教师的座谈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把课堂的民主和开放简单地等同于活跃和热闹,误认为课堂不再需要常规;而有的教师认为需要常规,但生怕被扣上“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帽子,在课堂上羞于强调常规要求。那么,原来的课堂常规是否过时?课堂还要不要强调常规?如果需要,那么需要怎样的常规?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数理化》2010,(7):33-33
语文课上,老师让一名同学解释“初出茅庐”的意思.那名同学抓耳挠腮磨蹭了半天,最后小声地问老师:“是不是刚刚从厕所里出来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辽宁教育》2009,(7):125-125
——语文课上,老师让一名同学解释“初出茅庐”的意思。那名同学抓耳挠腮磨蹭了半天,最后小声地问:“是不是刚刚从厕所里出来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冷满红 《师道》2010,(2):60-60
这是一节复习课,内容为100以内的加减法。于是我写了3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式,让学生列竖式计算。上黑板板书的当然也就有3人。其中之一,最近的计算经常出现错误。另一个,基础则稍显薄弱。  相似文献   

7.
《茶馆》的分角色朗读正在进行。浓浓的角色氛围,仿佛“王利发、李三”们就在身边。学生的角色意识、模仿意识都较强。人物个性在个性化的舞台语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鲜活逼真。其中有一女生扮演“大兵”的角色,在读到“”这个字时,顿住了,该女生说:“这个字我在《新华字典》上没有查到,不知道读什么音,也不明白什么意思,请问老师。”话音刚落,她身旁的一男生突然站起来,自告奋勇地大声说道:“老师,这个字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读‘diǎo’是男性生殖器的俗称。”“男性生殖器”他还特意作了重音强调。这句话,如同一枚重磅炸弹,落在了教室,…  相似文献   

8.
一次语文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知所措,便责怪他们:“我经常说‘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如果用心去读,去感悟,怎么解答不出来呢?多简单的问题中医!”教室里更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可我读了不止三次了,还是不能理解。‘阅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有效果呢?”  相似文献   

9.
现象扫描前不久,在我校教学演练场上,一位骨干教师执教“倍”(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3~75页)一课。该课教学内容安排紧凑,教学过程轻松活泼,学生积极参与,练习设计层层深入,形式多样。教学效果按照推想应该很好,但课的结尾部分却令人匪夷所思,出现了两个极不和谐的镜头。  相似文献   

10.
课堂应该是自然的、和谐的、灵动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英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使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此时教师如能及时化解,教学就会“柳暗花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课堂必将“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11.
一次上公开课《蟋蟀的住宅》,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对课题质疑”这一环节时,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蟋蟀的住宅是怎样的宁”“蟋蟀是用什么建造它的住宅的甲”这正是本课要讲的主要内容,也是我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2.
邓娟 《教师》2013,(6):41-41
那是一堂极为普通的语文课,突然有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木兰要‘当窗理云鬓’,阿姐要‘当户理红妆’呢?"我一时大意,随口说:"你平时上学路上有没有注意过路边的玻璃门窗,是不是可以隐约照出自己的身影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应快的学生立马叫起来了,"不对吧,那时是南北朝时期,没有玻璃吧?""那时的窗户应该是镂空的或纸糊的吧?""对着窗户是因为光线更亮些吧?"……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降低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要求,由原来的“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变为“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同时,做出了不作为考试、考查内容的具体说明。现代汉语知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被以“知识窗”的形式。编排在单元课文之后。  相似文献   

14.
商宵燕 《青年教师》2007,(10):32-34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生成"应对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  相似文献   

15.
两堂公开课,两位年轻的执教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采用了同样的课堂互动方式,令听课者陷入非常尴尬的局面,结果遭到所有听课人的彻底否定。在一致的唏嘘声中,不妨让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为这段尴尬追根溯源。一、尴尬场面再现一位刚分配的年轻教师执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从教材的研读、课堂的组织到教学过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看到学生字迹潦草的作业、错字连篇的作文的时候,当我们在课堂上听到学生响亮的鼾声、窃窃私语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学生的不屑、家长的埋怨、领导的批评、社会上“少慢差费”“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指责的时候,当我们苦恼于学生的读物低俗、知识贫乏、思路狭窄、能力低下的时候,语文老师,我们是不是该想想:怎样让语文走出尴尬?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尴尬     
《教书育人》2006,(8):15-15
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大多是任性、自私,心胸狭窄,唯我独尊,经受不了一点点的挫折,是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带刺的嫩瓜。一个班七八十人,只要有两三个给你顽皮点,给你任性点,你上课的质量就大打折扣。教师是人不是神,在课堂里要一个一个去对付令人头疼的学生几乎不可能。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绝对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情绪,影响到教师的威信。哪个老师不想把书教好?哪个老师不想把班级管好?但是,老师就是没有办法管好,没有办法教好。学生故意迟到了,你让他站在门口反思,家长说这是违法的;如果当着学生的面批评,就会被认为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找他谈心,他还以为老师巴结他怕他呢!抽他,那你就赔医疗费,下岗!  相似文献   

18.
老师的尴尬     
我执教小学三年级语文多年,这年龄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充满好奇心,那些爱提问题的孩子的智力都会发展较好。我常这样激励学生:谁提出的问题老师答不出来,谁就最聪明。对学生的提问,我向来是先由学生自由争辩,再做评价,我对学生的提问都是有问必答,不留“过夜饭”的。但别以为学生年龄小。不会有多大的难题,那就错了,我曾两次遇上尴尬。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课上。我与学生进行时话训练。当我问“What’s in your pencilbox(你的铅笔盒里有什么)”时,一位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突然举起了手,我非常高兴,当即微笑着请他回答。他却闭口不答。虽然感到很奇怪。但我还是继续鼓励他大胆发言,并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他却一副欲哭的样子。我感觉不大对劲,赶紧问他怎么了,他说想上厕所。全班大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王建生 《湖南教育》2005,(21):44-44
一年一度的小学毕业会考已降下了帷幕,但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尴尬却未因帷幕的落下而让我回避。尽管考试结束后,我有意回避与学生的接触,但深夜的几个电话还是让我遭遇了无法回避的尴尬。我感到做教师很难,做一个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更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