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武》2010,(1)
郑荣当吴三桂开藩滇省之时,藩下健儿多以武技相尚。三桂亦极意招致才俊,无论文武,有一技之长者,无不录用,而尤留意于藩府护卫。故事亲藩得有护卫,惟一等护卫不得过八人,其二三等护卫以此类推。三桂握有重兵,护卫多至百余,每于暇日令护卫及藩兵之矫健者演武,视其技之良否以定其高下。有郑荣者,贵州人,藩府之二等护卫也,身体短小而性弱,不类武人,能运长槊及短刀铁鞭弓,矢尤精妙。一  相似文献   

2.
流连红水河     
杨天举 《垂钓》2005,5(1):52-54
红水河发源于云南的马雄山,其上游南盘江流至黔桂交界处的蔗香镇,与来自贵州的北盘江汇合后,便激流勇进、穿山越堑,直入桂西北山地,继而奔腾咆哮,蜿蜒千里,横贯八桂大地,最终汇西江、珠江,注入南海。此河挟带着云贵高原的红土,河水多为红色,故名。红水河是壮乡人民的母亲河,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对壮族夫妻,以神犁开地,掘千山,挖万弄,殚精竭力,  相似文献   

3.
武艺是古人对武术的总称《三国志·刘封传》中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记载,说明“武艺”一词出现很早。《续文献通考》中有“练胆、练艺”之语,其中“练艺”即指练武。《古今图书集成》中有“精诸家武艺”一说,其中“诸家”之词说明武艺的发展是多元的,如军事武艺、民间武艺,细分起来还有南北各派、内家外家等。到我国唐代,由于武举的创立,武艺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势头。 武举始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光绪二十七年(1903年)废止,历时1201年。武举分内堂考策论(即理论考试)和外堂考武艺。我国唐、宋、金、明…  相似文献   

4.
秋钓红水河     
潘实 《钓鱼》2011,(18):42-43
红水河系珠江水系西江流域的干流,发源于云南沾益的马雄山南盘江,流至黔桂交界处的蔗香镇,与来自贵州的北盘江汇会后,便穿山越堑,直入桂西北山地,继而奔腾咆哮,蜿蜒千里,横贯八桂大地,最终汇西江、珠江注入南海。红水河全长638千米,因其挟带云贵高原红土,河水多为红色,故名红水河。传说远古时有一对壮族夫妻以神犁开地,掘干山挖万弄,殚精竭力,流血洒汗,终于开出了这条红水河。红水河支流繁多,右岸有布柳河,灵岐河、清水河,  相似文献   

5.
我国武术在宋代以后得到很大发展,除因战争频繁,军队和民间普遍重视练武外,统治者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宋代统治者对练武重艺高于重力,在军队中设专职武艺教练—教头,为军队统编了武艺教材—“教法格”;在武举中取消了身材、负重、翘关之选,独重骑射和武艺;庆历六年(1046年)诏:“春秋大教,弓射一石四斗,弩扩三石八斗,枪刀手胜三人  相似文献   

6.
先父马凤图先生(1888——1973),一生潜心于中国古典武艺的继承、挖掘和整理,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巨大心血。在所有的古典武艺中,他最看重的是六合大枪,对之用心最多,用力最勤,成就也最突出。他认为,我国古代的武艺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古代武艺往往因时因地消长起落,从而形成种类繁多、民族与地域差别很大的多元结构。又经过近代以来武艺性质的剧烈变化,以致后代的人们已经很难了解古代武艺的庐山面貌。进人现代,在品流庞杂的武术兵器群体中,许多亲兵及其演练形成,其实只是徒具外观的武术器械运动…  相似文献   

7.
李瑞林 《精武》2006,(11):56-56
“闪电手”张占魁,1865年出生于河北河间后鸿雁村,幼年务农,好习武,曾跟王姓拳师学习过少林拳术,武艺精湛。后来,张占魁在刘奇兰悉心指点下,武技过人,进步神速。张占魁和李存义脾气相投,都好惩恶扬善,打抱不平,百姓称他们二人是“河北门神”。1881年,张占魁因打抱不平,与天津的地霸动武,恼怒中出手挫伤多人,受到官府通缉,后经说情得以保释,并被举荐到八卦掌始祖董海川面前。当时董海川已经身衰,他便随程廷华学习八  相似文献   

8.
杨国亮 《收藏》2012,(20):52-57
现在有些艺术家,自己把自己的作品分成两类,一类叫"我的创作",一类叫"面向市场的作品",而且还从题材上来划分三、六、九等。对此,藏家一定要清楚。——杨建国《东方艺术·国画》执行主编杨建国先生,一直致力于挖掘、推荐年轻的国画艺术家,德高望重。圈儿内都习惯称呼他为"老杨",他自己的方言发音是"老样(杨字的四声)"。杨老师好客,便在家中设了个"老杨茶馆",朋友来了便可喝茶聊天。国画"水太深",每个人都这么说,圈外人如何介入?记者有幸来到"老杨茶馆",向杨老师请教了有关当代国画市场的一些问题。在作品选择上,杨老师讲到,过去看重艺术家的社会地位,而现在也要看作品质量、看作品传达的气息和内容。  相似文献   

9.
靳爱祥 《精武》2008,(1):50-51
当我撰写《精武》第十一、十二两期有关我本人体验“卢氏结构”和缕析萧氏八卦掌脉络的文稿之际,我的老师卢忠仁先生(以下均称卢老),历历介绍了萧海波师爷一生的学艺、磨练、任教、领衔、办差(所有这些都是萧氏在清代的经历)和清亡后返乡休养,其间一度应“中华武士会”主管张占魁的邀请来天津承办“第一国术研究社”(上世纪30到40年代)并开始授艺;后又返回故里直至终老于自己的故乡。由此看来萧海波师爷是在清代过了大半生的,清亡时他已是49岁了。所以萧氏主要业绩都是在这大半生经历的;从萧氏学艺下山,未经闯荡汀湖,末经武林交往,一出面就进了庄亲王府担任亲王的武教师,卢老当年听过萧师爷还能大段落的背诵经书,可见萧氏在王府任武教师之余,曾照看过亲王读书是真的,因为萧氏不识字,只有经常伴随亲王读书,才能背诵经文;而且萧氏入府后,由于办差得力,慈禧下旨在热河开采金矿时授萧氏以五营统领之衔做护矿武职数年,这都使得萧海波在清代是没有传播技艺机会的,可以说萧海波师爷的经历、作为是晚清以来,任何王府的拳艺武师都不能与之相比的。萧海波师爷在艺成下山之际,山中戒规“下山之人,严禁武艺外传”,其他武师外传武艺,因社会人士的需求和山中戒规对原传有所变动,而萧氏来津传艺时已是民国,山中组织早已不存在,所以萧氏是将所学原传武艺原封不动传艺于卢老的!  相似文献   

10.
杨璞印象最深的一次挨打 提起杨璞小时候的事情,杨爸爸、杨妈妈开心地笑了,他们说,别看杨璞现在不太爱说话,很老实,可是他小的时候却特别调皮。记得有一次,杨爸爸发现自己装在兜里的外汇券少了,开始没太注意,可是后来发现这样的情况经常会发生,而且还常看见杨璞买回一些贴画、铅笔、小画片什么的,当爸爸问杨璞哪来的钱的时候,杨璞说是妈妈给的,可是再一问杨妈妈便发现杨璞说了谎,自己兜里的外汇券一定是杨璞偷偷拿去换东西了。杨爸爸特别生气,便把当时刚上小学的杨璞绑在院里的一棵大树上,用皮带狠狠地抽了他一顿,并且告诉杨璞球踢不好没关系,但是一定要学会做人。从那次以后,杨璞记住了爸爸的话,也从来再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杨爸爸回忆说,在他的记忆中那次是杨璞惟一一次挨家人的打。  相似文献   

11.
上课铃一响,我便来到二(1)班教室。刚一进门,李老师便对我说:“这节课外校老师要用一部分学生上课,剩下的学生你带出去上课吧。”李老师刚一说完,我便小声地说出了一句:“一批调皮鬼。”接着,20多个孩子便随我来到操场上。“小朋友们,看谁能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又快又静地把队排  相似文献   

12.
山东男子举重队曾是我国优秀的运动队之一,曾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运动员,20世纪70年代以后曾获全国冠军的运动员有22人,其中有马文广、杨怀庆、宋振竹、马文柱、李炳军、宋健、于银涛、林宋峰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运动员,他们为山东举重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现任  相似文献   

13.
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居民物质生活的充裕,必然刺激人们进行精神产品消费和精神境界提高的现实需要,必然催生新的艺术形式如套子武艺的诞生。不断增加的市民成员,对于精神产品消费种类的增加和精神产品呈现形式的更新有了新的要求,武术也出现了娱人耳目的套子武艺。内敛含蓄的套子武艺迎合了宋人审美趣味的变迁,同时也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套子武艺借助技击想象的成套动作展示艺人的搏击激情,在艺术类型上属于表现艺术。套子武艺极其重视武术技术的整体感悟,重视艺人的道德品质,认为身心修炼首重磨炼心性,在情感方式上属于内蕴文化。宋代的套子武艺,从其审美阶层上来看,它是一种城市平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学者普遍认同武术套路形成于宋代的观点,而至于宋代武术套路的历史成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鉴于此,本研究在探讨宋代武术套路历史成因的基础上,进而试图对宋代武术套路进行文化定位,为行家学者研究宋代武术套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广的武艺     
李广,西汉时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是武艺高强的著名战将。他出生于一个武艺世家,先祖李信,就是在荆轲刺秦王失败后,奉秦王军令率兵追击燕太子丹直到辽东的那位秦国将军。所以李广家是一个标准的武艺世家。“广家世世受射”(《史记·卷一百九》),骑射等武艺世代家传,李广自幼便受到严格的武艺训练,武艺很精湛。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把草丛中的石头错看成老虎,张弓射去,到跟前一看,原来是块大石头,李广的箭已经射进石里,”中石没矢”(《汉书·卷五十四》),整个箭头都没了。李氏子弟个个射技高强,竟没有人能够超过他。李广拙于口才,不大说话,与朋友相处饮酒,常常“以射为戏”(《史记·卷一百九》)。他身材魁伟,两臂修长,当时人称为“猿臂”(《史记·卷一百九》)但动作敏捷,最善于抵近射击。作战时,情况再紧急,敌人不入数十步决不发矢,“发即应弦而倒”(《汉书·卷五十四》)。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攻陷了朝那要塞,北地都尉战死。汉文帝派遣战车一千辆、骑兵和步兵十万进行反击。就在这个战云密布的隆冬,李广和他的堂弟李蔡,以世家弟子的身份从军,参加了这一次对匈奴的大战。李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史记·卷一百九》),获得了中郎(禁卫侍从官)的称号,并得到了  相似文献   

15.
早几年,在日本报刊上就经常看到从巴西学成归来的著名前锋三浦知良的名字,1990年他还到京参加了亚运会足球赛,但总的印象还不算深刻。1991年7月,笔者随中国女子足球选拔队到日本的足球城——清水访问。在该市为新建的足球场落成典礼而举行的“精彩杯”足球比赛中:三浦兄弟(其兄为三浦泰年)及一批在日本各劲旅服役的清水人,以静冈选拔队名义(静冈为县,管辖清水市,类同中国辽宁和大连的关系),同拥有苏格拉底、儒尼奥尔、伊达穆勒等一大批巴西新老国脚组成的全明星队,进行了一场极富现代足球韵味的对攻战,双方运动员中,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5月,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的一件沈从文《致杨伯达信札》(如图)引起世人瞩目。沈从文(1902-1988年),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曾任教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后任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伯达(1927~),辽宁旅顺人,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副院长。此信记述了沈从文在1958年前后进入故宫博物院织绣组工作时,曾携入一批自藏的织绣材料以供参考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此批资料被归入库中。十余年后,沈从文致信杨伯达,希望能取回这批资料。通过此信札,我们可以一窥沈从文先生改行从事文物研究的始末,以及他调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之谜  相似文献   

17.
在辽宁省丹东市六道沟人民广场,市民时常可以看到一位花甲老人在习练武艺。他手中的那把大刀,足足有50公斤.一般人拿起来都费劲.但在这位老人的手中,大刀仿佛变成了一根木棍.上下翻飞。轻松自如.一转就是30圈。目睹此景.人们不禁为老人的精湛武艺叫绝。为老人的惊人体力和体质啧啧称奇。其实。这位老人在年幼时,身体是赢弱的。  相似文献   

18.
踢拳道     
踢拳道源于日本。始发于五十年代中期。那时因日本一批空手道、柔道等搏击高手,惨败于号称“500年天下无敌手”的泰国拳拳手之下,不甘耻辱,便研创了一种融空手道、柔道、拳击等精华为一体的日本新武技——踢拳道。 踢拳道以其奇功绝技与泰拳“天下无敌”的神话相抗衡,成为日本人引以为荣耀并推崇的武技。 1962年,日本武坛正式成立了“踢拳道协会”。此后各地方组织相继成立,使踢拳道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张敏 《收藏》2001,(10):48-48
蔡锷(1882~1916年)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十四岁中秀才,1898年人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戊戌政变后至沪入南洋学堂,次年赴日,先后入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及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与将在汉口发动的武装起义,事败复去日本人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05年到广西任新军总参谋官,新军混协统等职,1911年调云南第十九镇三十七协任协统。是年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发动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被推为总指挥,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后被袁世凯调北京,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一个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来说,最郁闷的事情莫过于,当他完美无瑕地完成一套绝世武功,众人却一脸无辜地发问:“你这练的是什么套路。” 这种尴尬已经缠绕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武艺很久了,每每他在路上边走边“练功”,就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看这什么东西?”所以武艺决定了,不管要花多长时间,至少要让见过它的人能叫出它的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