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的生殖意义,"水"的婚恋意义,使本就不分的"鱼水"意象与女性、爱情紧密联系起来,这在侗族情歌中表现尤为突出。侗族情歌中"鱼水"意象是侗族社会自然环境、时代环境、文化传统、民族性格、思想倾向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所以永恒,在于诗人是以自身生命来实践和完成这一经典意象的。诗人个体的生命除了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离不开诗人自身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月亮"这一文学意象展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意象内涵和多姿的意象形态。从比较文学角度出发,借助"异同比较法"来重新解析"月亮"意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文化语境的差异,意在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巴金的早期散文中,"夜""灯""梦"三个意象频繁出现,并组成了一个彼此有内在关联的意象群.意象系统有丰富的蕴涵和独特的情感色彩,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就是巴金深沉的矛盾感.意象群折射的情感是作家对社会历史、现实、文化的综合感知,反映了一代觉醒者奋战前行的心理历程,显示出民族灵魂的苦闷、宏阔与深沉.  相似文献   

5.
"燕子"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有着多重的文化涵义。徐灿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女词人,其词意象丰富,其中,"燕子"意象是她最常用的意象之一。徐灿以其善感的心灵、敏感的才思赋予"燕子"这一常见意象不同的精神内涵,"燕子"成为含蓄地表达她内心思绪、情感意趣的借用之物。  相似文献   

6.
戴娜 《文教资料》2007,(34):40-43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人情小说,"帘子"这一意象与家庭、女性关系密切,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贯穿始终。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中,"帘子"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帘子"贯穿潘金莲的一生,"帘"隐喻"莲"的命运。"帘子"意象更好地塑造出潘金莲这个丰满生动的审美形象。第二,"帘子"是全书批判晚明社会黑暗、道德沦丧的重要工具。作者冷酷地用一张张"帘子"解剖和"殓"葬了丑恶的社会。"帘子"集中了作者批判和审视的目光。第三,"帘子"寄托着作者对女性、对生命的深深"怜"悯,对生存的思考和反省。最后,"帘子"是串"连"贯穿全书的一条隐线。"帘子"不仅作为一个物质的道具参与叙事,更作为一种深层的情绪连缀着整部作品。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桃源"意象诗中有许多表达了隐逸主题。这和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美好及唐代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对这些隐逸主题诗的研究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8.
《霓裳辞十首》是王建关于李杨故事的代表诗作,全篇以"霓裳"命名,"霓裳"这一意象贯穿全篇始终,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意象内涵和具体结构两个角度出发,"霓裳"在王建的李杨叙事中都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他书写并且再创了李杨故事,丰富了中唐的李杨故事及其霓裳文化。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典故原本表达的是对怡然自得的隐居乐土之向往,但在历代用典实际中,因为情节要素的某些相似性,自唐以后与刘阮典故合典。随之而来的是在唐代的仙化现象和宋代的俗化现象,代表了"桃花源"典义的两个新走向。时代文化的渲染和桃文化、刘阮故事的仙俗两面性,构成典义仙化和俗化的原因。在仙化和俗化的同时,"桃花源"典故仍然保有传统典义,典义只是得到丰富而不是更替。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中的"绣花鞋"意象一直是其系列研究的一个盲点。在张爱玲的笔下,"绣花鞋"这一古典意象对准确反映事物的特征,揭示人物复杂心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试从欲望的象征作用、故事的叙述作用以及主题的揭示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绣花鞋"意象的功用,以期能够促进这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加深对张爱玲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谭霜 《涪陵师专学报》2013,(3):85-88,136
"黑土地"作为东北平原最珍贵的土壤,同时也是迟子建中短篇小说里主要意象。通过解读部分中短篇小说,以此来剖析"黑土地"这一意象里乡村人与都市人对这一意象的依恋与崇尚。乡村人这一部分重点剖析"黑土地"对于乡村人所蕴含的物质、精神与生命三个层次上的丰富意义;都市人这一部分重点阐释他们在身体与灵魂里放逐自己,皈依土地。在乡村与都市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系统里,"黑土地"这一意象贯穿其中,串联着乡村人与都市人对"黑土地"的眷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西风"意象出现较早,在后来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西风"形成了它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隐喻意义——离情。这主要表现为去国离家、恋人离思、友人离别、生命离逝等四种情感内容,故尝试着分析"西风"意象的由来、表现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汾河在山西文化史上的意义非同一般,汾河流域是山西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由此形成的"汾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域特色鲜明。唐诗中关于汾河意象的描写众多,而这些汾河意象反映并构成了独特的山西"汾河文化"。唐诗中的"汾河文化"作为山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乡情符号""离别符号""漫游符号"这三个文化符号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陈海兵 《海外英语》2011,(13):202-203
中国古诗历来强调以"意象"表达"意境"。在跨文化语境中,"意象"的再现关乎译作的文化建构意义。文章简述了影响译作的文化因素,并结合实例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意象移植、改写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5.
疾病不仅是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文学作品中广泛出现的一个符号意象。鲁迅小说中出现的众多疾病意象,在特殊历史语境下与中国社会的病态、文化的痼疾相互契合,构成了一种整体性隐喻。本文从疾病意象隐喻文化和启蒙思想的可能性、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表现及其文化喻指、疾病意象与启蒙主题三个方面来解读鲁迅小说中疾病这一独特意象背后深邃复杂的隐喻涵义,从而深刻地揭示鲁迅作品中蕴涵的隐秘民族文化心理和厚重的社会历史思索。  相似文献   

16.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主人公窦娥的悲剧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窦娥的一生,从头至尾短短的二十个春秋,真是"悲"的典型,"惨"的极致。本文将从人情关系、社会黑暗、封建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冷兵器。因其历史久远、不断发展,所以具有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成为古代诗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李白的诗中,"剑"意象出现的频率极高,他用丰富的"剑"意象来塑造众多英雄侠士的同时,也蕴含了他本人独特的精神指向。同时,李白对诗歌"剑"意象运用的创新,也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8.
以桃花源中心的西洞庭湖区域文化,是以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为特征。本文从桃花源文化的前期积淀、桃花源理想境界的形成等方面,探讨了桃花源文化社会生活、人文地理等原因,论述了桃花源理想境界对迁谪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花园茶会》是英国当代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著名的短篇小说,意象的使用是该小说一大艺术特色,其中,"帽子"意象尤为突出。它对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阶层差别、权力关系两个方面探析"帽子"意象所包含的思想主题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上,桃花源已演变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心理积淀。对于这种"桃花源情结",或斥之为消极心态,或嗤之为怀旧,也即对落后的农业时代的一种眷恋。然而考察近现代以来人们借助桃花源所批判的社会现象可知,桃花源的对立面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当代文明的对立面,因而可以反映桃花源乃是植根于人类过去及未来之需求的一种永恒的"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