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显然违背了作文教学之道。文章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惟有适度合理地进行情感渗入,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提高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让真情在作文教学中流淌,我想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感想。  相似文献   

2.
从本质意义上说,写作文就是一种体验。如果学生能对生活有一种独特的体验,那么他就能写出好习作。生活体验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因此,生活体验应该作为小学生作文的题材,将多姿多彩的生活融入到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写出具有独特体验、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习作来。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怎样诱发呢?一、贴近生活实际,拓展生活体验当学生对生活有了切身的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体验。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次课改在表述课程的新理念时,对“情感体验”一词情有独钟,予以反复强调。特别强调了写作的个性化,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人、事、物的情感体验?我结合平时的学习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关注生活,让学生感受“趣”从生活中来曾想,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肯定写不出好作文来。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但训练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很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作文恐惧症”。那么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激活情感因素,培养作文兴趣呢?  相似文献   

5.
要让我们的作文精彩动人就必须在“真”和“新”上下功夫。“真”就是真情实感,“新”就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写真实的自我,抒真切的感情,这是作文的灵魂。自话题作文诞生以来,题目中往往有这样的导语:“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吗”、“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和看法”等等。这些提示,其内涵都是指在作文中要表达真情实意,从“自我”角度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情感真挚、新颖独特的作文呢﹖一、用心去生活“我手写我心”,作文本是学生发表见解、宣泄感情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作文本身来说.它是一种很强的个人化活动。因为作文的过程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活和情感的记录。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了什么,就会写什么:没有生活和情感体验,就写不出作文。即便是写出了作文.也不会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作文的模式化、生编硬造现象.其实都是因为没有体验所致。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结构散,反馈少,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告诉我们,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是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怎样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呢?一、关注生活,积蓄感情美学家罗丹曾经说过:“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然流露此,要让学生能够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一、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打破作文与生活空间的“厚障壁”,让学生头脑中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生活是写作之源。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作文可以借以认识生活和再现生活,但传统作文教学,教师都是花费很多精力指导学生构思、立意、选材、布局等,很少倾注精力引导学生怎样向实实在在的生活探究写作的源泉。因而大部分学生没有对生活的真正领悟…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地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不但训练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可能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那么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激活情感因素,培养作文兴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呢?一、作文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喜欢作文、主动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扫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学生怕作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他们认为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要“以小见大”,“细…  相似文献   

10.
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难题呢?我认为除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观察积累,坚持读写结合外,重视到作文教学中“寻找”素材也是有效的。 一、从指导中“寻找”。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每次作文,从出示文题到作文结束,学生都处于紧张的思考、情感的体验之中,难也好,易也好,忧也好,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 ,学生的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可以说 ,没有生活 ,就没有作文。来源于生活的作文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充分调动学生说和写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犹如泉水 ,源泉丰盈永不枯竭 ,没有生活 ,作文就如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现在的初中生作文之难 ,有人归纳了“三说” :由于各学科难度普遍提高 ,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淡化而引起学生课外阅读大幅度减少的“学识积累贫乏” ;由于“两点一线”式和家长包办过多造成的“生活蓄积贫乏” ;由于独生子女因素和社会普遍防备心理而造成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2.
从作文的本质看,学生作文其实就是一种用笔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客观事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认知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情绪体验活动。“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语文课程标准》),由此可见,作文是学生心理活动的全面参与。作文教学只有遵循学生作文的心理发展规律,依据学生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重视作文教学中的心理因  相似文献   

13.
提起作文,就是学生怕写,老师难教,尤其是课堂作文,学生更视之为洪水猛兽。因为课堂作文,学生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按老师的命题或标准去“做”文,学生往往会因为生活面窄,没有实际生活体验,而闻之色变。学生真的是没有经历,无料可写吗?不是。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让学生从这种作文困境中解放出来,解决无“米”之难呢?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显然违背了作文教学之道。文章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惟有适度合理地进行情感渗入,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提高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让真情在作文教学中流淌,我想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感想。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就要求学生能在作文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写出有生命活力的文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习作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做到“以文传情”呢?一、丰富生活体验,激发倾诉愿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材可取、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由表达,真诚写作”的作文教学理念,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学生作文要么“借米为炊”,把作文选上的文章拿出来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作文;要么“画饼充饥”,自己没东西写,坐在那里胡编乱造,从而形成了不属于自己的假而空的文章。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紧跟形势,指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我以为当务之急要做到如下几点:一、观察现实生活,积累丰富情感新课标中的写作教学明确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热点,激发学生写…  相似文献   

17.
孔祥军 《现代语文》2005,(12):30-3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克服以往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毛病,就成为许多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笔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一、走进生活,让学生言之有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之源。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源自其朴素而意蕴颇丰的日常生活,要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必须让学生有真切的生活体验,否则便是闭门造车、无病呻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解放思想:作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狭窄的课堂,而应该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学…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当学生学习经过多次机械重复,学习技能到达了最高境界,就成了一种本能”。作文是否也能这样通过机械重复而变成一种本能昵?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不但不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观察生活,用心说话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作文是一种受情绪、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前苏联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只有学生对写作有浓厚兴趣,才会去主动钻研,乐此不疲。没有情感参与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灵性的,也是不完美的。那么,怎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20.
中学作文要不要有"真情实感",是新近语文教育界论争的热点问题。从长时段来看,百年来中国语文教育经过了两次转型,其起点和终点都是倾向于情感的"语感"。语感或文感的关键在于"感",也就是带有情感色彩的生活体验。来源于生活情感体验并无真假、虚实之分,而是一种理性与感性思维的合一。高中作文是一种艺术训练,属于美育范畴,它需要学生在反思生活的基础上,体认自己的情感,从而实现情理合一寓于文字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