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毕淑敏 《小读者》2011,(3):15-15
一位心理学家主张大家应该废弃"但是",改用"同时"。 比如我们形容天气的时候,早先说:"今天的太阳很好,但是风很大。" 今后说:"今天的太阳很好,同时风很大。" 最初看这两句话,好像没有多大差别。你不要急,轻声地多念几遍,那分量和语气的韵味,就会出来了。"  相似文献   

2.
张军 《语文知识》2002,(1):20-21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其他”和“其它”是这样注释的: 【其他】别的:今天的文娱晚会, 除了京剧、曲艺以外,还有其他精彩节目。【其它】同“其他”(用于事物)。庄文中先生曾在《能用“其它九位女同学”吗?》(《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第1期)一文中谈及词典对“其他”和“其它”的注释,指出这两个词不能通用,应该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3.
“但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连词,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语义的转折,往往与‘虽然、尽管’等呼应。”在生活中,它是一个高频率使用词。作为教师,面对学生,我们每天也都会无数次地使用这个词。但是如果我们的理解仅停留在词典里的解释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师的言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的可能是一辈子的。所以,我...  相似文献   

4.
“但是”是我们常用到的一个词,主要是作连词,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语气。比方说: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错,但是不能骄傲自满。比方说:这女孩身材相当好,但是皮肤黑了些。我不知道“但是”这个词,刚发明的时候,用在句子里,是不是对它所表述的前半部的分量一视同仁?可惜在长期的运用过程中,人们记住的总是“但是”后面的转折。如同好不容易爬上高坡,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但是”这个陡峭的下坡,不由分说把你掳住,一下就滑到了谷底。“但是”使在这种频频警戒的气氛中,削减了平凡的联结之意,增添了沮丧的灰色意味。一位心理学专家讲学时说…  相似文献   

5.
“但是”是我们常用到的一个词,主要是作连词,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语气。  相似文献   

6.
“但是”是我们常常用到的一个词。“但是”主要是作连词,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语气。比方说:这地方的风景挺优美的,但是离城里太远了;这  相似文献   

7.
但是——是我们常常用到的一个词。我们原来有一个领导,就因为太爱使唤这个词了,外号就叫“老但”。  相似文献   

8.
日上三竿。王老师汗涔涔地从家里赶来学校,上课铃就响了。他只好苍促应战。解释词语时,学生阿宝指着书本问:“这个‘但是’怎么解释?”王老师听了一楞,连忙翻教案,教案没拿来;匆匆找字典,一时找不到;只好支吾其词:“但是,就是这么一转。对,转弯的意思。”还把“转弯”两字说得重  相似文献   

9.
"但是"是我们常常用到的一个词。"但是"主要用作连词,好像把小块碎皮子连在一起做成皮坎肩的彩色丝线,多用在一句话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语气。比如说:这次考试你的成绩不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08,(27)
"你下半学期有进步,但是还有不小差距。""你期末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这是我审阅学生评语时摘录的两句。说实话,我真想把写评语的老师叫过  相似文献   

11.
“你最近学习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你这个月来上课认真多了,但是……”诸如此类的话,经常可以从我们班主任的口中听到。相比从前,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从一味的批评、指责,到如今的先表扬后责备,在教育人性化的路上,我们踏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视之为“法宝”,安然地对孩子这么说着,孩子黯然承受着,承受着我们“仁慈”的指责,承受着“但是”后扑面而来的顿挫。终于,有一位心理学家主张,废弃“但是”,改用“同时”。比如我们形容天气,以前说,今天的太阳很好,但是风很大。现在说,今天的太阳很好,同时风很大。乍看之下,似乎没什么区…  相似文献   

12.
“但是”是我们常常用到的一个词。 “但是”主要作连词.好像那把皮坎肩的碎皮子缀在一处的彩色丝线.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语气。  相似文献   

13.
本刊1995年第6期上刊有张晓霞老师的《一个句子,两处错误》一文。文中说下面一句有两处错误: 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更快的成为事实。(新编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六课《向沙漠进军》)  相似文献   

14.
《辽宁教育》2010,(1):22-22
小学生在讲故事:“猫见了老鼠变成了老虎,但是见了老虎。又变成了老鼠……” 有人问他,这个“但是”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5.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凭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谁都知道教材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然而,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何使用并且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尤其是如何用新理念驾驭教材,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就成了我们教师不可回避的,应该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教师发展需要“突围”,课堂即是其中之一。一个教师要成长,需要借助教育科研这个工具和武器,突破空间和时间的圈子,突破思维的框框。这个圈子和框框的第一载体就是课堂这个“责任田”,然而,许多学校做得正好相反,不断强化课堂对教师的束缚,结果让课堂成为教师成长的第一牢笼。教师需要立足课堂,但教师无论如何不能囿于课堂。并不是课堂不重要,而是不能太重要。教师只有不再研究如何上课这个技术性问题的时候,超越课堂,走向视野的敞亮和宽广,才能获得职业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军 《江苏教育》2006,(1A):1-1
教师发展需要“突围”,课堂即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庞启帆 《课外阅读》2009,(22):28-29
我的记事簿里夹着一张卡片。卡片是母亲送给我的,虽然只有4句话,却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卡片上,她称赞我为没有作家证的作家,并且列举了几件我在追求道路上的特殊事例。她和爸爸以我为荣,而且每句话都充满了爱。  相似文献   

19.
前些时候,看到一个小家伙的博客。小家伙才读四年级,他的博客却很有意思。他喜欢写人物,都是他最熟悉、最了解的老师、父母、亲人、朋友,文字不多,像一幅富有童趣的漫画或速写;他喜欢写自己的想像,什么多用战舰的设计啊,UFO啊,好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他喜欢写读书的心得,有时候居然还写出一两首古体诗。作为老师,我看了,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相似文献   

20.
近日读了一篇题为《抵制“但是”》(《教师博览》2004年第4期)的文章,感触顿深。作家毕淑敏从文字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诠释了“但是”的概念,坦言“‘但是’使在这种频频警戒的气氛中,削减了平凡的连接之意,增添了沮丧的灰色意味。”并指出“当我尝试着用‘同时’代替‘但是’以后,我发现自己比较的多了勇气,……比较的对人友善,……较敏捷的从跌倒的地上爬起,……多了宽容和慈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