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五法安徽/陈恒友一、假设。我在指导学生分析、鉴赏文章时作了三个方面的假设。第一方面是删减假设。对不影响情节完整的段落,能否把它删去?第二方面是增加假设。探讨一下在有些段落之间,加上一些过渡段或过渡句好不好?第三方面是改动假设。对课文有...  相似文献   

2.
在文章的层次之间、段落之间,经常要通过词语、句子、段落和其他事物把上下文连接起来,这就是过渡。过渡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有了过渡,才使得一篇文章环环相扣、自然完整、浑然一体。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过渡有两种方法:明过渡和暗过渡。所谓“明过渡”,指的是在文章中通过一些词语、句子、段落把上下文连接起来,而这些词语、句子、段落又都是很醒目地出现在课文里的,让人一看便知。明过渡有三种形式:1郾过渡词。就是在相关的上下文之间插入一个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这类词语常见的有“此外”、“因为”、“所以”、…  相似文献   

3.
铺垫巩固自然过渡──浅谈部分篇章教学侧重点的衔接兰州师范王毓新篇章教学有阶段性,各年段的侧重点不同:低年级——读懂课文内容,认识自然段;中年级——分析自然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高年级——理解文章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4.
铺垫巩固自然过渡浅谈部分篇章教学侧重点的衔接兰州师范王毓新篇章教学有阶段性,各年段的侧重点不同:低年级——读懂课文内容,认识自然段;中年级——分析自然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高年级——理解文章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篇章...  相似文献   

5.
文章中的过渡句,有的单独作为一段,称为过渡段;有的在一段的开头,也有的在段中,是段的一部分.过渡句是多种多样的,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认识过渡句的作用,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过渡句:1.承接式过渡句.第八册课文《颐和国》中;“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这是一 句承接式过渡句.它点明了地点的变换,观察点的转移.这一承接过渡句,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条理更清楚.它还有助于学生划分文章段落.即写万寿山为一段,写昆明湖为一段.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课文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短小的自然过渡段。它们好比一舟一桥,把文章的段落层次恰到好处地联系起来。过渡段一般不大引人注目,易为教者所忽视。实践证明,研究文章段落过渡的奥妙所在,对搞好过渡段的教学和段落结构的训练,是大有裨益的。过渡段教学,有课堂讲读问题,也有段落划分和写作练习问题。这里只就前者举几个例子来谈谈。一般过渡段都比较短小、简练、概括,意义显得抽象。这就需要教师补充讲解,丰富内容,疏通渠道,添设跳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  相似文献   

7.
第三课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复习要求了解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懂得分段和概括段意的常用方法,能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和写作特点,正确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联系课文《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文章的段落》,《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太阳》、《飞夺泸定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语篇教学 “语篇是指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整的口语和书面的段落”(胡壮麟1994,P22),而语篇教学就是从文章的段落或全文着手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按照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分为两种。即“自上而下(Top—down prooming)”的理解方式。首先构成全文的语义图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用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较低语言层面的理解,如段落、句子、单词等。“自上而上(Bottcxn—up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前者是阅读中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后者则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而语篇教学就属于前者的范畴,它着眼于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教学,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利用语言形式去构建全文的语义。分析段与段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所掌握的语言基础知识运用到语篇水平上来,从而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说的话和作者的感悟是重点段落,尤其是作者感悟一段紧承上文,含义深刻,理解这一段对于整篇课文的学习意义重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感悟,突破重点。  相似文献   

10.
写文章要做到圆合严谨,浑然一体,体现出高妙的艺术性。下面以课文为例列举文章圆合八技: 1.利用过渡文章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讲究衔接和摔合。做得好,文章会联络到一起,成为有机的整体。如何才能做得好呢?这就需要利用过渡,成功的过渡将使文章很好地圆合。如茅盾  相似文献   

11.
一篇文章从上一段到下一段怎样自然地衔接起来,这就是过渡要解决的问题。过渡,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段落衔接紧凑,前后连贯,在文章的段落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好像桥梁一样,把河两岸连接起来。常用的过渡形式有三种: (1) 用过渡词。课文《海上日出》第三段写日出时的情景,这一段开始用了“果然”一词,便是承接上段:“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然后用这句话过渡到“太阳果然升起来了”这层意思。除此以外,用“因为”“所以”“然而”“但是”“那么”等关联词语来过渡的情况也比较多见。 (2) 用过渡句。课文《太阳》由前三段介绍太阳距离地球很远等情况以后,第四段的开头写到:“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然  相似文献   

12.
编写段落大意,可以加深与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为,一般说来,一篇文章总有几个段,段是文章在意义上一个独立单位;文章是靠许多段的前后联系,结合成一个整体。段与段之间就内容说,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着的。这联系的中心点是文章的主题,它贯穿在各个段落当中,各段与各段之间所以这样安排而不那样安排,这是由课文的主题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的每一个段落,好似一列火车的每节车厢。车厢之间需有“搭钩”连接。为了使文章的段落之间能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也需要“搭钩”,即文章的过渡。 文章中事件与事件、层次与层次之间,往往有过渡。有的单独成段,有的出现在一段的开头,有的出现在一段的末尾,也有的出现在一段的中间。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上,在讲一篇课文之前。中学老师会先向学生讲文章好在哪,然后老师就会按近乎完美的“好”来分析,包括语言的表达、段落划分、论证方式,甚至是标点符号。每个老师都会这样来分析某篇课文。这就是“认同式教学”:先无条件肯定,再由此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本单元还学目标1.能运用工具书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新词;能按要求背诵课文有关段落。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课文中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掌握其表述的方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3.在严格进行语文训练的同时,结合课文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学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本单元教学构想1.本单元是全册最后一个单元,要注意围绕重点训练项目“注意段与段的联系”,体会课文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指导学生从内容…  相似文献   

16.
段落是由句到篇读、写的重要过渡。本文以《庐山的云雾》的"总分式段落"教学为例,谈谈推开段落教学的"三重门":得意,感悟构段的"言之有序";得言,习之构段的"言之有物";得法,迁移构段"言之成文"。  相似文献   

17.
自然段是介于句和篇之间的文章组织单位。“九义”课文教学大纲十分重视自然段的教学,从两方面可以看出。 一、教学要求明确具体 现行大纲在教学总要求的阅读部分,也提到段的教学,指出“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是  相似文献   

18.
四年级第一学期,是五年制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开始。教师的教学,要从中年级以句和段的训练为重点转到高年级以篇的训练为重点上来,贯彻大纲对高年级篇章教学提出的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关系,并逐步注意抓表现中心思想的词句和段落,抓整篇课文的层次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文章的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衔接。往往运用过渡手法。“过渡”似桥梁,像纽带,使文章思路清晰,前后连贯,结构分明。一、空行式过渡有些文章的内容由几个故事组成,彼此间自成段落,以空行隔开作为过渡。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记叙了伯父鲁迅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几件事。每部分自然分开,各为一体,既经济笔墨,又使分段一目了然。二、序数式过渡一些较长的文章,其中各个大部分既自成一章,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一点突破教学法 所谓“点”,即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所谓“突破”,即以这个点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突破教学重点。这种从“点”上突破,以此带动对全篇课文理解的讲读方法,就是一点突破教学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