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校设计和实施的小学语“单元整体目标五步教学法”课题实验,进行了历时八年的探索与实验。这项实验旨在解决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的几个问题:(一)不少教师对教材单元组编意图不理解,组内课教学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教学随意性大,单元教学目标不明确。(二)精读、略读课在教学中均衡用力,不能体现单元重点课的范例作用。(三)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四)教学中缺乏启发式的学法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不到位,情感和品质的培养浮于表面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永新县教研室熊莺以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从1986年开始在小学四、五年级进行“三步五课型单元整体教学法”实验。主要做法是:(1)着跟单元整体,通过“定向课”明确教学目标;(2)分课掌握学法,通过“学法课”、“练法课”、“用法课”实施教学目标;(3)回归单元整体,通过“总结课“梳理单元知识,检测单元达标,反馈教学信息。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每册教材由单元组成。但实际上许多教师对单元的整体认识不足,教学时,教一课丢一课,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读写方法的指导和知识、能力的迁移。结果学生学得的知识零碎而不系统,影响了教学质量。 针对这一现状,1986年地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刘武德同志提出课题,由原在永新县城厢小学任教的熊莺同志(现为永新县教研室小语教研员)开始实验,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和各地教改经验,逐步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四课型单元整体教学法”。所谓  相似文献   

4.
尝试教学法是优化课堂目标教学的好方法.优化课堂目标教学是实现我市“单元目标评价”实验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近两年我校将尝试教学法结合顺德市教研室统一组织指导下开展的“单元目标评价”实验一齐来抓,促进教学改革研究工作,迈出了第一步.现就“尝试教学法”与“单元目标评价”实验中的课堂目标教学关系,运用尝试教学法达成课堂目标教学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单元教学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学者提出的一种新兴的语文教学模式。它是继“四步”教学法、“六步”教学法之后对语文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的成果。经多次语文交流与理论学习 ,特别是将广东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与我盟的“单元目标”教学相结合 ,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加以探求与自悟 ,对语文这门艺术学科 ,已形成笔者教学格局的雏形。  相似文献   

6.
融会渗透协调统一——“五步教法”与“目标评价”实验比较摭谈广东顺德一中张晶“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以下简称“五步教法”)是钟德赣先生设计并主持的中学语文科整体改革实验。它按照现行课本教学单元的特点,采用单元教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每个单元...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3月26日至27日在顺德市召开推广“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成果工作会议为促进广东省中学语文教改不断深入发展,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广东省教研室和广东省中语会,1996年1月15日发文,向全省推广“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的实验成...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单元表图分步教学研究”是由仁寿县教研室承担的乐山市教委普教科研项目。该课题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三论”原理,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从1985年开始在仁寿县进行试点研究和实验验证的,该实验经单元表图循环教学法——单元表图自学教学法——单元表图五步教学法——单元表图分步教学法,历时九年而逐步形成、完善的一种教学法。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以单元知识结构为主线,以知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是以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组教材为基本教学单位,在整合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及课外资源等基础上,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与活动的一种教学思想.它倡导的是以“组”为单位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本人于2010年3月申报的《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实践策略研究》实验课题获得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经过一年多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对三种基本教学模式:整体感知(导读课)、部分体验(体验课)、整体感悟(总结课)之一的“单元导读课”作用有了较全面、深刻的认知,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0.
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简介顺德市教研室钟德赣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是中学语文科整体改革实验,它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针,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致力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达...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