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情”     
《曹刿论战》,鲁庄公和曹刿就战前的政治准备进行了分析,鲁庄公最终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得到了曹刿的认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情”做何解,“情”和“忠”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对“情”,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是“实情”。《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郭锡良、唐作藩等编)对于“情”的解释也是:“情况,实情。”可是这种解释又让人产生疑问:明明是“不能察”,即不能一一明察,何以有“实情”,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说“情况”或“实情”也不能算成“忠之属也”。对于“情”,《康熙字典》引用董仲舒的解释是“人欲之…  相似文献   

2.
《曹刿论战》(初语六册)有一段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关于句中“必以情”之“情”的释义,现代各家注本颇多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情,情理。”三、郑天挺《左传选》注:“情,诚心。”四、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引《周礼·小宰》郑玄注,释“情”为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一名语教师,应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语言成为激发学生奋起探索的触发点。本就语教师注重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袁从润 《学语文》2005,(5):46-46
《曹刿论战》记叙了历史上著名的弱鲁战胜强齐的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曹刿的战略见解和言行,再现了古代政治家的远见灼识与卓越军事才能。然而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的注释值得商榷。课文将“虽不能察”的“察”注为“明察”。将“必以情”的“情”注为“实情”,  相似文献   

5.
《曹刿论战》中的主角曹刿,以他的深谋远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长勺之战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作为英雄,曹刿确实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然而我们在赞叹的同时,还总喜欢拉出鲁庄公来作为陪衬,以其之“鄙陋”来衬曹刿之“远谋”。许多教参亦毫不留情地给鲁庄公涂上大黑脸,把长勺  相似文献   

6.
三十多年前,我在湖南湘潭读初中,教语文的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欧阳觉吾先生,清奇俊逸,谈吐儒雅,文章写得漂亮,旧体诗词的写作功夫尤深;而且讲课深入浅出.趣味良多。可以说,他是我文学创作的最早启蒙者。  相似文献   

7.
王换成 《教师》2013,(11):112-112
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方面所达到的水平,通常表现在言语、举止、写作以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感悟上。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是指教师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1.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对文学的含义以及文学作品的类型、风格、流派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做到经常关注新的文  相似文献   

8.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课文注“靡”为“倒下”。这种说法颇为流行,连《辞海》也是如此。对此,似可商榷。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齐师败绩”溃逃的情景:车轮滚滚、杀声震天,在鲁军凌厉的攻势下,齐军士卒鬼哭狼嚎、亡命奔跑,肩扛大旗的士卒如将旗子倒下、拖着大旗逃跑,后面的士卒定会踩上大旗,扛旗的士卒欲走不能,更增添混乱,加大  相似文献   

9.
10.
《曹刿论战》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精典篇目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也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历来评价这场战争时 ,曹刿是被褒的对象 ;作为曹刿的陪衬人物 ,鲁庄公则是被贬的对象。然而 ,综观全文 ,鲁庄公则未必“鄙”。礼贤下士慧眼识才 曹刿是什么人 ?曹刿有卓越的才干 ,然而他毕竟出身于乡野之间。作为一国之君 ,身居高位 ,对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陌生臣民 ,仅凭他一腔的爱国热情 (国难当头 ,乃入见 ) ,庄公却不拘贵贱 ,即刻接见 ,可见他是一个开明的、能容人的国君。否则 ,一介普通臣民的曹刿 ,无论他怎样爱国 ,他怎能直接入见国君呢…  相似文献   

11.
陈承炎 《现代语文》2008,(11):70-71
中学文言文教学要重点落实字词句知识,遵循孟子“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读课文,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由于大部分文言文写作年代久远,词汇意义发展变化很大,这就需要中学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善于运用训诂学知识和方法,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黄林 《快乐阅读》2011,(24):20-21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而语文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且也能展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培养自己的教学情感呢?首先,良好的职业情感是教学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要想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深厚情感,就必须对该职业有深刻的认  相似文献   

13.
《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文中"登轼而望之"令我产生了怀疑,百思不得其解。"轼"如果是作扶手讲,应如何理解"登轼"?一根作扶手的木头能踩得  相似文献   

14.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放古典音乐,投影课件封面)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来复习课文。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曹刿和谁论战?谁是主人公?全班:鲁庄公、曹刿。师:第二,论的是哪一次战役?全班:长勺之战。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生(1):战前、战中、战后。师:(课件一:板书学生回答内容)很好。战前、战中、战后又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三关,敢不敢过?全班:(大声)敢。二、探究理解,趣味读背。师:好。过第一关。(课件二:第一关,理…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可我们现今的评价方法还不能与之相匹配。我们考  相似文献   

16.
莫让纷繁的形式束缚学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和扬中高级中学一直进行生活化创造性的作文教学,一直主张作文并不是技巧的,而应该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训练。在特级教师高万祥、蔡明、严华银等人的主持下,他们自己编写作文教材,虽然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系列,但语文老师在作文课堂形式上大胆尝试,已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富有特色与个性的作文课堂案例;还开设日记课,编写并出版了有独特风格的日记本,在数字时代用笔墨记录着生活的每一天……这里发表的是两校自编作文教材的一篇样张,窥斑见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着这两所学校作文教改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18.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文章意在表现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曹刿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谋略。该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对于这句话中的“下”字,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曹刿乘坐在战车上向下察看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另一种认为:“下”指曹刿走下战车,在地上察看齐军战车碾过的车印。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合乎课文文意,学生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20.
《曹刿论战》是初中语文教材传统的经典篇目,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这一史实。作者取材精到,构思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提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无论是从丈学角度看其史料裁剪的艺术、比照映衬的手法、简洁精练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形象,还是从军事角度看其战略防御原则,都极具丰富的内涵,是学习的典范之作。如若从文中不同的角度来读,课文还会给人多元化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