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名字祖父给鲁迅起的名字叫周樟寿,字豫山,因为同学叫他雨伞,改为豫才。祖父还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阿张,因为当时祖父在北京做京官,收到父亲报告生了儿子的家信,刚好一位姓张的官来拜,因此祖父叫鲁迅为阿张。我的小名叫阿嵩,也是因为收到家信时,有一位带有嵩字的旗人来访的缘故。周树人的名字是鲁迅到南京以后,一位在水师学堂当提调(即舍监)的远房叔祖周椒生给他起的,取“百年树人”的意思。给我起的名字叫鉴人,取“以人为鉴”的成语,后来鲁迅觉得鉴字笔划太多,给我改为建人。  相似文献   

2.
退休快两年了,心一闲下来自然容易怀故,怀故地、怀故事、怀故人。怀故地,便去儿时住过的地方转转,只见高楼林立,绿草如茵,四合院已经无踪无迹了。故事、故人与此不同,好像时间越久越清晰。小学时的老同学聚会,大家也大多谈的是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和我们的老师。我小学就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加上幼稚园两年,一共在这里念了八年书。由1944年至1952年,时间不算短,赶上“抗战”了。这八年间,经历了日本时期、国民党时期和解放后,凡三变矣!老同学间谈论最多的老师,自然是我们小学五、六年级时的班主任———贾汝忠先生。贾先生留给我们儿时…  相似文献   

3.
回忆王老师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们革命事业的每一步进展——每一项斗争的开展和每一番新的胜利局面的出现,我自然地想起闻一多老师来。我总想,他如果活着,一定力求进步,勇敢地参加斗争,积极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出所有的力量。今天,在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邦”后,祖国天空一片明朗,革命事业进入了历史的新时期,全国人民怀着对华主席、党中央无限的热爱,  相似文献   

5.
回忆老师们     
大家都知道,老师与老师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对老师就有偏爱。所以,我不愿整体地赞美老师,我愿不断思念那些可爱的老师。我最可爱的老师姓蒋,他教我初一初二语文,并且是班主任。那时,我觉得他很漂亮,很鲜艳,而其他老师显得单薄、土气。他会讲普通话,会教我们唱台湾校园歌曲,会讲相声,会把教室搞为一个  相似文献   

6.
7.
冰心老师离开我们10年了.在我的书案上,一直摆着老人家那张水晶柱中的照片,是那么安祥,是那么慈爱,是那么可亲、可敬.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我依然能够诚实地面对当年我的学习状况,真的会为今天的我感到吃惊——无论如何,人们无法将当年那个不求上进、在玩耍和做梦中打发时日的孩子,与今天这个以写作为职业的人相提并论——这里,我丝毫没有自得和自诩的意思,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脑力劳动者,但我依  相似文献   

9.
华苏梅 《师道》2007,(4):33-34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又一次流下了眼泪,一个小女孩的记忆能有多久?我的回答是:二十年,三十年,永远……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老师——何老师。  相似文献   

10.
他是个瘦小的老头,戴一副退了色的旧眼镜,嘴里衔一只卷烟,一缕缕的烟蹭着他稀而黄的鬓发升上去。也许是因为过于瘦小,一张藤椅几乎吞没了他。我走进办公室,他正眯眼休息,好象疲倦了似的。 我走近他,代表全班同学欢迎他给我们辅导文艺理论。他半醒地欠欠身,客套了几句,然后又蜷在他的大藤椅里。这就是我们第一次的见面。 听班主任说,他是孤身老头,一个错划的老“右派”,他文艺理论水平相当高,现在刚恢复工作,在辅导站只呆半年 然后回杂志社。  相似文献   

11.
<正>回想70年前在辅华中学的学习生活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我爱我的母校,不在于学校的设施,学校的设施很简陋,我爱的是母校的老师。辅华中学名师很多,在当时宁沪一线很有名气,当中有几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首先是校长汪绍先先生,他们兄弟两个,一个是校长,一个是教导主任,都是出自东吴大学的饱学之士。他们对学生非常关心,汪绍先先生非常关心学生的伙食。我当时被选为级部会主席(相当于现在的学生会主席),兼任学校膳食委员会主席,每天都要派两位同学和采购的师  相似文献   

12.
唐芳生 《广西教育》2012,(36):66-66
开学第二天上作文课的时候,我就让孩子们以“我的老师”为话题写文章。天气有些阴沉,不一会下起了小雨。看着孩子们都在回忆和想念着自己的老师,我也禁不住想起自己求学时代的几位老师了。刘小芳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小学低年级时,她教了我三年的语文课。她那时三十多岁的样子,短发,很是亲切和蔼。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天傍晚,她和教我们数学的蒋老师到我们家家访,当时我出去玩了,不在家。当我跑回来,猛然看到刘老师和蒋老师坐在沙发上和爸爸妈妈谈话,我很激动,也很紧张。刘老师一边把我揽在怀里,一边对我的爸爸妈妈说我是个好孩子,很听话。我当时就有种很自豪的感觉。还有一次,学校里开运动会,全校学生都要按班级排队入场。刘老师把我们班排成四路纵队,我个子矮,就排在最前边。那时没有统一的校服,我们都穿着白色的确良上衣和蓝色的布裤子,这在当时可算是我们最好的礼服了。刘老师看着服装有些单调,就从家里采了四朵碗口那么大的大丽花,把花别在我们第一排的四个同学的胸前。那鲜红的四朵花便成为运动会开幕式上的一道风景。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事情仍然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清晰。吴老师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是外县人,白净的脸,身材高瘦。他说话细声软语,总也发不起火来。这样,调皮的男生便有些肆无忌惮,常常搞些恶作剧。吴老师总是很耐心地跟他们谈话,但效果并不好。我们几个班干部有时恨不得让老师揍他们一顿,但吴老师从来没有。即使有时他生气到脸涨得通红,也不见他动那几个捣蛋鬼一个指头。“长大了就好了。”他总是这样替他们解围。毕业多年,我忙这忙那的,几乎没有和吴老师联系过。直到前年深秋的一天,偶尔遇到初中时的一个老同学,她说吴老师病了,生了很重的病,住在市里医院的特护病房。刹那间,我感到很内疚,于是想办法联系了所有能联系到的初中同学,约好一起去探望吴老师。  相似文献   

13.
抗暴护校在国民党文化特务陈德征任上海市教育局长期间(约为1928年),一日,有不速之客数人,来到中华职校,声音欲见校长。潘仰尧校长出见后,暴徒中一人拔出手枪对准潘校长胸膛,“勒令”把学校交出来。潘校长说:“这个学校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全体学生的。”当时...  相似文献   

14.
1932年,我从日本回国,参加了上海左联工作,得以有跟鲁迅先生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从1933年下半年到1934年上半年这一段时间,以周扬同志为首,我也参加了左联的部分负责工作,这就使我更容易碰到鲁迅先生,能得到鲁迅先生的很多教益。现在,时间已过半个世纪之久,不少都已淡忘了,然其中也有印象较深,记忆犹存  相似文献   

15.
寒风凛冽,我捧着祖母的骨灰盒,堂弟徐海平捧着我叔父的骨灰盒,叔母、堂妹徐海红夫妇和孩子,一起走在通向松江天马山公墓墓地的小路上,大家泪眼涟涟,叔父、祖母的落葬仪式就这样简单而又庄重地举行了。当祖母和叔父的骨灰安放到墓穴后,蜡烛的火在寒风中摇曳.我的思绪在翻腾:1977年8月21日病故的我的敬爱的祖母,终于在二十多年后“入土为安” 了。祖母的骨灰盒跟随叔父从上海到青海,又从青海到上海,叔父日日夜夜伴随它度过了整个晚年生活。叔父,一个多么想为文学事业再多做一点工作的老作家,他真想再多活几年,再写点东…  相似文献   

16.
回忆我的戴老师河南邓州市刘集乡中周荣伟最初认识戴老师,他给我的印象并不好。那是1981年秋天吧,全镇的中二学生集中起来考试。那天下午考物理,我一下子睡过了头,急急忙忙往考场里钻,一双大手却把我拦住了。抬着一看,一位又白又瘦的老教师好奇地瞅着我,然后说...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人,如果从小学读到大学,语文老师一定少不了:几位,十几位,甚至更多。但是,倘若历经数十年,让学生老了还铭记在心的,可能不多,除非他们之间发生过不寻常的故事。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有“四个半”语文老师。所谓“半个”,绝非不称职,恰恰相反,很优秀,只是他的编制不在“语文组”。我的小学时代,处在上世纪中叶,可谓“初级阶段”的“初级”,家里贫困,频繁迁徙,不断辍学,换的老师多。粗略计算,语文老师不少  相似文献   

18.
我酷爱作文。一直到今天,我还完整地保存着几十年前做学生时的全部习作。但我尤其不能忘记的是教我作文的老师。他们的精诚“传道”,耐心“解  相似文献   

19.
初中时的语文老师陈新富,我是说不尽他对我的关怀与鼓励的。他是一位半百老人,顶上有些“荒芜”,时常是一套老土的中山服,胳膊里总夹着些书。绝就绝在他那一手  相似文献   

20.
苏老师有一个爱做梦的女儿———慧子。慧子又是她的学生。慧子有一天又做梦了———粉红色的封面,一条林荫小道伸向远处。两个模糊的身影并肩走着,朦胧而浪漫,丘比特之箭正射向他们……慧子有一个日记本,非常漂亮,16岁的惠子有很多小秘密都写在上面。谁也不许看,哪怕是妈妈,哪怕是开明爱她的苏老师。每当夜深人静了,做完作业后的慧子就郑重地打开它。用那支带淡淡香水味的卡通笔记下自己的心曲,记下对后面那位男生奇妙的感觉,很玄妙。又有一次,夜深了,星星在窗外眨着眼睛。台灯还亮着,慧子又扒在桌上睡着了。日记本也伴着她合上了,暖色调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