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唐诗三百首》、《唐诗六百首》等许多选本,对杜甫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释义为“一边是帝  相似文献   

2.
帛丝织物的通称。《孔雀东南飞》:“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相似文献   

3.
《今天.双语时代》2009,(7):100-103
……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星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节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相似文献   

4.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名句。历来对“朱门酒肉臭”的解释多为“贵族豪门家中的酒肉腐烂发臭”,但近十年来,不断有人提出,“朱门酒肉臭”中“臭”应该解作“香气”,  相似文献   

5.
逐段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由情志关系探索杜甫情感矛盾的根源:儒家的思想融入他的个人情感,使他在个人的追求与对社会的关怀上得到了高度的统一。正因为如此,当杜甫遭遇到残酷的现害时,他的情志无法实现,他是痛苦矛盾的。  相似文献   

6.
杜诗杂考     
本对杜甫《春夜喜雨》写作年代、《将赴成都草堂先寄严郑公五首》之四中的“黄阁老”、《丽人行》中的“翠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廊庙”、《登高》中的“渚清”等词语进行周密考证,通过对各家成说辨析后,提出自己独到的考释。  相似文献   

7.
当谈到杜甫一生诗歌创作的时候,有的论者习惯于把安史之乱初期和夔州时期看作是两次高峰。安史之乱初期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和《三吏、三别》等为代表;夔州时期则以《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壮游》、《遣怀》和《夔府书怀四十韵》等为代表。有的并指出夔州时期的诗作,在杜甫所自称的“晚节渐于诗  相似文献   

8.
释“葵藿”     
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杜甫从长安出发到奉先县去探望他的家属,写了一篇忧时忧国的著名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有两句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这两句诗并不难理解。杜甫以葵藿向日为喻,说明自己对皇帝的忠诚是出自固有的本性。“诗要用形象思维,比兴二义是不可不用的”,杜甫以“葵藿”自比,以太阳象征唐玄宗,形象地表示了封建时代的忠君思想。杜甫的这句诗是有出处的,诗文中最早用“葵藿”  相似文献   

9.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诗人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历代的注释者把“臭”字析为“发臭”、“腐臭”,似乎已成定论。但我以为把“臭”字析为“气味”更妥。杜甫于天宝十四年(755)的十月、十一月间,从京城长安赴奉先县,途经骊山,当时唐玄宗携杨贵妃正在骊山华清宫大玩特玩,“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鼓乐阵阵,酒肉飘香,一片欢娱升平的景象。而黎民百姓却是“幼子饿已卒”,“无食玫天  相似文献   

10.
杜甫本来并不想只做一个诗人,他的兴趣在政治方面,有很高的理想、绝大的抱负,所谓“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当他雄心最旺盛的时候,曾发表过一些轻视文艺的言论,如“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  相似文献   

11.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是由于诗人情志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仕与隐”、“忠君与爱民”及“忠君爱民与个体人格”之间的三重矛盾。从“情”与“志”矛盾与张力的角度,对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进行分析,可见“情志”作为诗歌的生命本根。  相似文献   

12.
<正> 杜甫一生有无“干谒”?若有,当该怎样认识?这关系到诗人的思想和人格评价,值得进一步探究。对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以肖涤非为代表,承袭清人仇兆鳌的“公深耻而不屑干”的观点,认为杜甫与干谒是沾不上边的。他在注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独耻事干谒”一句时说:“是说从事钻营为可耻。用一‘独’字便见得从事干谒之流,天下皆是。”又在《杜甫研究·再版前言》中,专列“关于  相似文献   

13.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般认为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岁暮,实际上应系于天宝十三载(754)十二月.《去矣行》一般认为作于杜甫已经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而决心放弃之时,实际上应适当提前,至少要提到天宝十四载(755)十月《官定后戏赠》一诗之前.  相似文献   

14.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曾祖依艺作河南巩县县令,因迁居巩县。诗人就是在巩县出生的。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曾为武则天所器重,父杜闲当过兖州(今山东省磁阳县)司马和奉天(陕西省乾县)县令,可见杜甫出身在一个“奉儒守官” (《进雕赋表》)的官僚地主家庭,享有免租税免兵役的封建特权:“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自京赴奉光县咏怀五百字》)。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对他影响比较深,这在他的诗作中时有流露。  相似文献   

15.
谈及杜诗之人民性,许多诗家、诗歌评论家常以“三吏”、“三别”以及长篇巨制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作为依据,而不大注意一些不算名作的小篇什。但是,动乎人者莫过于情。有些诗作,篇什虽小,却感情真挚,感人至深。如他的七律《又呈吴郎》,人民性非常浓烈,又很感人。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千百年来,论者见仁见智,代有评说。即如现在而言,对该诗的纷歧之见,仍时时有之。本文拟就贯穿该诗的主线及其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正读者。为具体分析方便起见,有必要将全诗照录於下: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相似文献   

17.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是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的句子,既无冷字,亦无僻典,似乎用不着多费笔墨。但是这两句诗究竟应该怎样解释,颇值得探讨。目前数十家的解释,几乎是众口一辞。无需—一引述,摄其有代表性的几家看看就可以了。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的《唐诗选》注云:“‘官渡’,经渭两水的渡口,在昭应县(今陕西省临潼县)境内。……从长安到奉先,先经骊山,折北至昭应县渡泾渭两水,再改道北行。”该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编注的《唐诗选注》云;“汪清:陕西省境内的两条河名,它们在临渲县境内汇合。”朱…  相似文献   

18.
课的灵气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所谓“诗眼”和“文眼”,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宁》一诗洋洋五百言,诗眼却在“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有“画不点苔,山无生气”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正>"对比"和"衬托"这两个词常常如影随形,使得我们对这两种手法的认识也比较模糊。那么,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试从古诗词入手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例举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这样的两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它描绘出的生活画面就有尖锐的对比效果:一边是富人"奢糜费",另一边是穷人的"断饥肠"。诗人就通过这样的强烈对比熔铸自己对现实的控诉,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反映出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  相似文献   

20.
名句的魅力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 ,所谓“诗眼”和“文眼” ,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洋洋五百言 ,诗眼却在“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 ,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 ,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 ,“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 ,有“画不点苔 ,山无生气”的说法。《南田论画》还把“画眼”比喻为人的眼睛 :“譬之人 ,有眼通体皆灵 ,究竟通体皆灵不独在眼 ,然而离眼不可也。”由于“诗眼”和“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