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是《水浒传》塑造林冲形象的关键回目.此回中,林冲的形象开始从"忍耐"向"反抗"转型.究其背里因缘,颇多论者将其归聚于陆虞候等人对林冲连环而颇为险恶的迫害.此说固然无碍,但细味文本,笔者发现,在林冲性格的逆转过程中,酒家李小二亦饰演着重要角色.为便于周全与申论,本文先从李小二的心理说起.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本里节选或改编了不少名篇名著,如《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水浒传》)、《三借芭蕉扇》(节选自《西游记》)、《生命桥》(根据《斑羚飞渡》改编)、《"番茄太阳"》(根据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四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末写林冲杀人后,“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据笔者所知,不少人将“投东”理解成暗指林冲上梁山。 诸多教学参考用书,对该文故事情节结局的分析,都这样写道:林冲“毅然杀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见西苑出版社出版的《素质教育新教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专业学校各科专业通用语文上册<教学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这种说法,为“投东”是暗指林冲上梁山的观点提供了依据。 “投东”不是暗指林冲上梁山。 文中有三处谈到“投东”,此处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儿童的生活世界和身心特点都被很多小学课堂忽略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富有"儿童文化"的语文课堂。一、游戏是儿童天生的兴趣儿童的天生兴趣是游戏。因此,追寻富有"儿童文化"的语文课堂,必然要将游戏引进课堂,尤其是我们的小学课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第一回合:洪教头使出个"把火烧天"式,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式。第二回合:洪教头将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必修本第四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末写林冲杀人后,“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据笔者所知,不少人将“投东”理解成暗指林冲上梁山。诸多教学参考用书,对该文故事情节结局的分析,都这样写道:林冲“毅然杀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见①西苑出版社出版的《素质教育新教案》;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专业学校各科专业通用语文上册〈教学参考用书〉》;③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这种说法,为“投东”是暗指林冲上梁山的观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中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天可怜见林冲!"(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课本中对"可怜见"的解释是"向人乞怜的词,就是‘可怜’"。那么"见"字的解释是什么,课本中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我们有很多学生甚至老师把"见"字理解成为"我"的意思,"见"字确实也有"我"这个义项,"天可怜见林冲"解释为"老天爷可怜我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 师:文中的林冲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谁愿意向大家说说你了解的林冲? 生1:我从电视中了解到林冲与鲁智深的友情…… 生2:我知道林冲与高衙内之间的一段恩怨……  相似文献   

8.
<正>《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名著《水浒传》,文章语言明快洗练,叙事写人,寥寥几笔,绘声绘色,神形毕肖。特别是生动地刻画了林冲武艺高强、谦逊忍让的英雄形象和洪教头自以为是、跋扈嚣张的个性特点。正如明末清初的金圣叹所评":水浒所叙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相似文献   

9.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收录的一篇课文,节选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第九回,内容也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而《水浒传》全书共有120回。由此可见,仅从这篇节选的课文中,是无法全面解读林冲这个人物形象的。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四册所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一回。文中称那个谋杀林冲不成反被林冲所杀的陆谦为“陆虞候”,但许多人却读成了“陆虞侯”。这可能是因为“侯”在古代是一种爵位,与“官”密切相关,而“候”似乎与“官”沾不上边。其实,“虞侯”一词根本就不存在,“虞候”才是官名。这个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  相似文献   

11.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片段(出示: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指名一生读。该生读得声情并茂,特别是读两个"来"字。)  相似文献   

12.
特级教师孙双金所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以其特有的开放、大气。让我受益匪浅。然而白璧微瑕的是,在其第二课时中,针对林冲武艺高强的分析,无论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是指导学生表演的“棒打洪教头”,都很难让人想到林冲是一位顶尖高手——曾经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来的梁山五虎上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丽珍 《学语文》2006,(5):33-33
近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内心感觉可用两个字来形容——过瘾。林冲用花枪三下两下将陆谦、富安、差拨结果掉,其酣畅仿佛就是我自个儿身临其境以雪深仇大恨一般,我以为这与施耐庵笔下“酒”的妙用不无关系。酒可使林冲迷留没乱、抑志弥节,也可使林冲醍醐灌顶、扬眉吐气。酒在这一回目中,既是三条暗线,钩沉了林冲刺配沧州后的行径;同时,酒也是林冲命运转折的催化剂,一葫芦冷酒直喝得林冲六根清明,不醉反醒,杀他个官贼人头落地,义无反顾投向梁山。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水浒》)的编剧一开始就让陆虞侯和管营说出火烧草料场的阴谋,林冲却蒙在鼓里——”这是《中国教育报》(1998.2.3.)的文章《林冲解腕尖刀不能丢》的一句话,里面的“虞候”成了“虞侯”;在电视剧《水浒》中,“虞候”的“候”,也多是被读为“侯(hóu)”。  相似文献   

15.
特级教师孙双金所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以其特有的开放、大气。让我受益匪浅。然而白璧微瑕的是,在其第二课时中,针对林冲武艺高强的分析,无论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是指导学生表演的“棒打洪教头”,都很难让人想到林冲是一位顶尖高手——曾经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来的梁山五虎上将之一。  相似文献   

16.
林冲是《水浒》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引导学生解读出的林冲形象也各有千秋。同课异构,从对人物个性的不同把握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教者不同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7.
林冲在《水浒传》中是一个非常出彩的人物,但其形象却不见于《三十六赞》,不见于盛演水浒戏的杂剧传奇,就连《大宋宣和遗事》也只将其作为配角几笔带过,直到《水浒传》的成书,林冲饱满的文学形象得以定型。林冲本事少见于史,小说《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塑造实际上借鉴了宋代爱国文人林冲之及其侄事迹,三人本事见于《宋史》列传。林冲由历史原型到小说中的反抗者典型形象,与全书"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相辅相成,并且小说中林冲性格的变化也具有深刻的阶段性与渐进性。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第七回中写豹子头林冲误入商议军机大事的白虎节堂,落入了高俅设好的陷阱。按大宋律法,任何人不得携带兵刃进入白虎堂,否则治罪。高太尉对林冲说:"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于是高太尉以"故入节堂,欲杀本官"为由,拿下林冲,解往开封府勘理判决。小说用"白虎节堂"来象征商议军机大事的机构,这里最主要的就是"白虎"的威权象征。白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  相似文献   

19.
落真的英雄那是一个俊杰辈出的时代,可惜却是小人得志,奸臣当道,真正的英雄只能对月嗟呀临风慨叹,比如林冲。林冲,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且不言他的枪棒武艺高强身手不凡,你看他那气度:  相似文献   

20.
<正>《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主要写林冲遭刺配来到"小旋风"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之比武,几招之内打败洪教头,使之羞惭而去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常聚焦主要人物,抓住动作、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在赞同之余,有一些建议,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一、人物无关主与次,存在自有作为处《林冲棒打洪教头》涉及三个人物,林冲、洪教头、柴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林冲、洪教头两个人物的分析,而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